推进林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22-03-13 10:12:44程雨萌
科技创新导报 2022年19期
关键词:林草体系科技

程雨萌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南针,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全新境界[1]。在深入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谋划“十四五”战略布局的同时,“现代化”也赋予我国林草事业开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局面的机遇与挑战。

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林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则是全面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平台的建设为实施重大科技工程、提升科技基础条件、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是我国林草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平台体系现代化,形成我国林草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于我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总结林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成效,为下一阶段加快推进林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现代化、构建林草科技创新体系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1 林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发展现状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四个面向”,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工作,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构建了以林学、风景园林学一流学科为引领的林草科技平台创新体系。从一块试验林地升级为野外科学观测站,从一间实验室发展成重点研发平台,其中凝聚了一代代北林人的辛苦汗水与智慧结晶。20世纪90年代,以森林资源和环境管理、水土保持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平台挂牌成立,是我校首批获得上级部门批建的省部级平台。21世纪初,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台先后获批成立,促进学校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设特色科技平台载体[3]。“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科技平台建设布局,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加快林草科技发展,助力林草现代化建设,新建省部级平台17个,同比增长53%。截至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现有省部级及以上林草科技创新平台50 个,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及高技术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3 个层面,包括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 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 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 个、教育部平台8 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 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平台23个、北京市平台12个等。平台支撑学科涵盖了林学、风景园林学一流学科,以及林业工程、生态学、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等重点学科,形成了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和科技研发基地支撑体系。

2 林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成效

2.1 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三五”期间,北京林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和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搭建基础科技条件平台,制定林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规划。为全面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为推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牵头组建河北雄安新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立国家林业草原林业智能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业装备与自动化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实现在智慧林业信息化领域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共27 个林草科技创新平台接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考核,其中,获评“优秀”的有5个;3个教育部平台完成建设期任务,通过验收。2019年,科技部组织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优化调整,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评“优秀”,北京林业大学是本次评估工作中唯一获评“优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21年,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优化整合,升级为林木育种与生态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开创了“十四五”期间林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新格局,为我校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奠定基础。

2.2 整合资源,推动科技支撑条件质量提升

北京林业大学对林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动态保障机制,规范平台运行管理,加强指导和联系,形成多层次推动建设发展的工作格局,及时协调、解决平台建设中的人才、经费、空间等问题,大力提升实验室运行成效,提升竞争力,完善资源配置。近年来,累计投入1500 万元运行经费,日常运行、人员激励奖励、学术交流、设备购置与维护等基础支出;统筹经费资源,投入5300 万元用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室升级改造,为全面推动林草科技创新科技平台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提供坚实保障。学校积极谋划平台团队建设,利用中央基本高校科研业务费,设置平台建设类、自由探索类、高端智库培育、开放基金等专项课题,鼓励科研人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各类平台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提升平台支撑能力。

2.3 创新引领,实现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十三五”期间,北京林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5 项,获省部级奖励14 项,获梁希林业科技一等奖5 项、二等奖28 项。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建立了沙棘、沙蒿和柠条等灌木林中大面积成灾的主要害虫防控技术体系,在6 省区进行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后,取得显著的防灾成效及生态效益,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长期潜心于林木多倍体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揭示了杨树三倍体营养生长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研制的“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白杨三倍体新品种在北京、河北、山东等10个省市推广种植1300多万株,在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杨柳飞絮治理中发挥作用;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发明的木质纤维生物质抽提物溶出调控、细胞壁组分拆解、胶黏剂制备技术,推动了制浆造纸、生物质炼制及林产工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与行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2.4 服务示范,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

生态文明离不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需要多领域、全方位的科技支撑[4],林草科技创新平台则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北京林业大学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加快技术创新多要素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了以服务国家目标和区域发展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服务模式。依托各类平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度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生态建设,全力支持福建、江西、贵州和海南4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助力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工程,为北京冬奥会核心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北京世园会、成都世园会的申办与营建提供重要支撑。各平台在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生态修复、城乡生态环境营造、林业信息化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数据监测、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平台建设促进了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与质量跃迁,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林农增益。

3 加强林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意义与挑战

3.1 平台体系建设的意义

完善科技平台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化的科技平台是提高科技平台服务效能的重要保障[5]。科技创新平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广泛的前沿科学,还应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纵观各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必然都拥有一个乃至若干个国家级的科技平台,雄厚的研究实力、浓郁的学术氛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为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6]。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高水平平台往往汇聚了最高端的科研仪器设备、最顶尖的科研人员、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其产生的研究成果能够引领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还有助于实现不同科研机构和团队之间科技信息、学术思想、科研活动和科技人员的交流互动,从而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建设高水平的林草科技创新平台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学术队伍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已经成为本校争创世界一流林业大学的关键要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平台体系建设的挑战

林草科技创新平台的整体水平、科研条件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打造“世界一流”提供新的动能,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一是引领创新发展脚步减缓。现有国家级平台仅4 个实体,尚未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标志性成果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足。二是运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学校对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估考核、制度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平台对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支持还有待提高。三是长期稳定的投资格局尚未形成,缺少高水平、高产出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无法承担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和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制约发展。

4 推进林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现代化的策略

4.1 实施拔尖领军工程,推动重大平台建设

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格局,建设林草科技创新平台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以林学、风景园林学两个一流学科为龙头,在林草种业创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草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智慧林业与林草装备开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林草碳汇等方面加强攻关,深挖潜力,在项目、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实验室的筹建力度,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技术进步,打造世界一流的林草科技创新平台。

4.2 实施布局优化工程,完善平台体系构建

聚焦科技创新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面向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突出需求导向,引导强化科技平台与学科、人才、科研的融合互动,促进科技平台要素集聚向创新集聚转变。建设陆地生态系统大科学中心、林草花卉种质资源创新谷,建设一批校企联动平台,鼓励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地方企业组建共建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建立伙伴关系,组建科技创新平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4.3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整合资源多元支持

提升林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质量,应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与配置,以绩效为导向,按照“以平台服务支撑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构建分类别、分层次的资源配置模式,在资金分配方面更多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将平台建设投入纳入年度预算,设置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与管理专项基金,支撑平台建设。各林草科技创新平台应积极筹措资金,充分利用好科研管理费、平台运行费,积极获取学科建设经费、中央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等资源,提升实验室硬件条件,为保障平台开展工作提供多维度、高质量、高效率的支撑条件保障。

4.4 实施产教融合工程,提升科技影响力度

重点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长远发展,围绕区域创新和行业需求,选择优势单位和创新团队共建合作,加强与行业部门、地方的科技任务衔接,建成一批服务林草行业和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及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级、省部级林草科技创新平台聚焦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产出更多原创理论、原创成果,加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来规划布局和承担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等谋大事、干大事的能力建设,发挥原始创新能力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支撑和服务行业。

4.5 实施科技育人工程,夯实人才培养成效

以提升创新活力为核心,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聚集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吸纳优秀青年骨干,组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形成由具有科技竞争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能够瞄准国际前沿从而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国家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组成的结构合理且长期稳定的创新团队,从而引导高水平成果产出,建世界一流创新大团队,建设世界领先科研大平台,培育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组织完善各科技平台机构设置,明确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分配,将平台工作与岗位聘任相结合,纳入工作考核体系,激发内生活力。

猜你喜欢
林草体系科技
龙江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林草风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