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馥 邓一凡 成华军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1601)
道路客运作为站点最多、线路最全、覆盖面最广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广大城乡群众出行的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交通方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道路客运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国公路营业性客运量的持续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作为道路客运业务载体的道路客运场站,其单一的客运功能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亟需盘活存量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加快探索转型发展路径。
道路客运场站是旅客与货物产生空间位移的起止点和集疏场所,承担着城乡之间人员流动纽带等作用,是交通运输中的重要节点,更是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
道路客运场站是指配备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和人员,专门为旅客和客车运输经营者提供多种客运业务为主的服务场所。客运场站是重要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是道路旅客运输网络的节点,是旅客产生空间位移的起点和终点,是道路运输经营者与旅客进行运输交易活动和为旅客提供出行服务的场所,是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的载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客运场站逐步转变为多功能、开拓性、综合性、商业性和服务型建筑群的中心,实现了社会功能与公益设施的外延。道路客运场站转型,有利于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等相适应的层次完备的道路客运体系;有利于完善客运场站服务功能,深度关联物流链、产业链、新兴消费等,联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推动道路客运场站集约化发展,统筹多种运输方式供给,持续提升现有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后期,高铁成网、航线加密、私家车普及,我国道路客运由快速发展阶段逐渐过渡到增速趋缓阶段。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道路客运行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道路客运场站,作为道路客运的关键节点和业务载体,逐渐转变为集综合性、多功能性、商业性和服务性建筑群的中心,但在管理体制、运营模式、政策支持和转型发展路径方面亟待突破。
在此背景下,如何破解道路客运场站转型发展难题,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道路客运场站转型之路,引导客运站经营者走出困境,是全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发挥交通运输行业整体效能,支撑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定位准确、层次完备、服务完善、集约有效的道路客运场站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路客运跨越式发展,航空客运便捷化通达,私家车日益普及,共享出行兴起发展,使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更加多元,道路客运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并且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凸显,市场份额萎缩明显。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道路客运企业经营亏损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停摆。
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道路客运量全年累计完成50.87亿人次,相较于2019年的130.12亿人次下降60.91%;旅客周转量完成3627.54亿人公里,相较于2019年的8857.08亿人公里下降59.04%,传统道路客运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道路客运场站的经营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道路运输发展报告(2020)提到,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客运站总数达44.6万个,客运站经营业户1.8万户,同比下降15.9%,从事客运站经营的人员24.0万人,同比下降11.9%。
我国部分道路客运场站已不适应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分布等变化,与铁路、民航、轨道交通等衔接不足,服务功能减弱。同时,随着公众出行需求的变化,道路旅客运输需求出现结构性萎缩,日均旅客发送量低于设计能力1/3的道路客运场站占比达25%以上。
当前我国道路客运场站深陷转型发展困境,一方面松散性经营、低端化服务、粗放式管理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亟待改革和转型;另一方面行业管理政策方式与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运行新常态,与市场运作新模式仍存在相对滞后现象,不利于行业企业自主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道路客运场站转型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路客运场站建设规划滞后
一是以往建设客运场站标准低,服务功能弱、站前广场小,内部功能不完善,智能化调度、安全监督、联网售票、人性化服务等先进理念没有考虑到设计当中,因而难以充分发挥道路客运场站的服务功能。二是补贴标准低,投资收益低,社会、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道路客运场站作为公益性很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利润低,投资回报周期多在30年以上。三是规划滞后,土地成本过高,征地困难,这是现代化客运场站建设难以推进的关键。
2.道路客运场站运营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很多道路客运场站仍沿袭原有的调度和管理营运方式,微利经营,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场站资金投入不足,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应用。道路客运场站管理水平不高,封闭式管理流于形式,客运场站功能弱化,“以商养站”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道路客运场站场地狭窄,环境“脏、乱、差”,旅客体验感较差,场站周围人车混行,交通拥堵,成为各地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严重影响城市和行业形象。
3.客运场站与其他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
由于多种运输方式的客流换乘需求始终存在,原有的客运场站缺乏统筹布局、人性化换乘设施和有效交通引导标识,导致场站“邻而不接”,无法为旅客提供便捷的联运服务,制约客运效率的同时浪费了场站资源。铁路与公路相结合的综合枢纽场站还存在“连而不畅”的问题,即建筑层面上虽实现了连接,但换乘衔接并不顺畅。
为应对我国道路客运场站发展困境,许多城市都做了诸多探索实践,盘活存量资源,深化道路客运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工作,总体上呈现多元化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消费升级,旅游及相关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背景下,促进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协同转型升级、增质增效,探索运游一体化的道路客运新模式成为当前的发展热点。成都市在十多个景区和综合交通枢纽设立了景区直通车服务点,包括春熙路、武侯祠、熊猫基地在内,共开通82条单程线路和2条环线。
“互联网+”、大数据的普及,为道路客运场站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硬件设备、智慧站务、电子客票、数字化运营平台以及大数据赋能为推进道路客运场站数智化发展提供了基础。2019年,成都北门汽车站升级改造数字化客运服务系统,从硬件设备、软件集成、智慧站务等多业务进行拓展。经过数字化升级建设,该客运场站客票电子化率达到80%,业务实现数字化率75%,运转效率提升60%,车站运营成本降低80%。
打造高质量的综合客运枢纽,是推动交通提质增效、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建设多功能、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既极大提高了旅客换乘的效率,也促进了传统客运场站的高质量转型升级。江苏省全面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建设,其中南通西站、盐城站、扬州东站项目被列入交通运输部重点支持项目,推动实现铁路和道路客运场站等交通服务功能区的一体化衔接和立体开发,持续提升旅客出行获得感和满意度。
道路客运场站因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将停靠充电、修理维护、商业服务等综合性、增值性服务逐渐纳入其中,服务范围和功能不断增加,使公共交通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凸显。广州公交集团利用现有客运场站资源,探索建设公共交通综合服务体,集公交候乘、客运旅游、自助休闲购物、新能源充电等多功能于一体,开展大众化服务+定制出行、“旅游+客运”、线下流通+融通“新零售”、开拓能源发展等多种服务,助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力度。
为解决我国道路客运场站发展存在的问题,摆脱道路客运场站企业发展困境,需要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与其他交通方式融合、提高智能水平等方面对客运场站进行转型升级。
以“整合资源、拓展功能”为主要方式,逐步调整道路客运场站的规划建设思路,优化完善客运场站体系规划布局,统筹推进客运场站体系规划建设。重点依托铁路站、机场等,推进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改扩建、合并、新建等方式,进行优化整合,拓展货运、旅游、商业等服务功能,打造道路客运枢纽综合体。
依托道路客运场站和班线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深入推进“客运+”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发展“客运+旅游”“客运+货运”“客运+商业”等新模式。结合本地自然、人文特色,扩大客运场站的功能,打破按车站级别设置服务设施的模式,在客运场站内增设旅游接待区、服务台、商业区、旅游专线车发车区等,将客运场站改造为集旅游集散、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打造“运游一体化”。调整现有客运班线布局,将客运班线和旅游运输有机结合,加强与各旅游城市、景点、旅行社的合作,尤其是谋划好与周边重要旅游资源相融合的客运班线。
加强道路客运场站与高铁站、机场等有效衔接,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组合优势,促进道路客运与民航、高铁、城市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方式等构成多层次出行服务体系,推进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等相适应的层次完备的道路客运场站体系。推动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统筹运输方式间运力、班次对接,引导运输企业开展公铁、公水等旅客联程运输服务。
建设应用智能售检票系统、客运场站显示屏查询系统、客运场站监控系统等智能设施,积极推广普及道路客运电子客票、网络购票、实名制购票,加快完善旅客联程、往返、异地等出行票务服务系统,完善服务功能。通过智能、自动、安全的软硬件一体化集成和实施应用,提高车站管理效率,杜绝人为操作导致的安全漏洞,提升车站整体站务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效场站智能管理。鼓励第三方综合客运联网售票平台发展,引导联程运输票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提升道路客运场站现代化水平,为公众出行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