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江湖

2022-03-13 04:3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糨糊老范小吃店

他是茂密森林里的一片叶,他是茫茫人海里的一滴水,他是辽阔天空里的一朵云。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然而,他活得真实,用朴实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在平凡中彰显了伟大的人格。

让我们走进小人物的江湖,去探寻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阅读训练一

与陌生人交流

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

每个清晨,我都带着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一口五印(这里的“印”为过去制造铁锅的一个单位)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卫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着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

站在锅前的是个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檐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神,她的一切……

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之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她脚上的凉鞋,她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去那家小吃店了。又一些年过去,我又一次到了那家小吃店。记得是秋后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多岁。

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您梳着两条叉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从帽檐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正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那小吃店的门前该不会有“欢迎卫生检查团”的标语了吧?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坚信愿意坚信的: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

思考

1.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写道:“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请联系全文,淡談“陌生的魅力”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古籍修补匠老范

老范做修补古籍的匠人已经15年了,到今天他还遵循一条原则: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糨糊。

也就是说,他的糨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褙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黏结全靠糨糊。

糨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黏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糨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老范早上5点就起来打糨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

这样的糨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黏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打糨糊要打三个月,看他耐不耐烦。熬过这一关的徒弟,考验依旧没完,下一步是选纸。

师傅也不教徒弟怎样选纸,就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很有信心,能找出起码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这一看,越看越没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纸,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走向不同,有的韌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导致补纸刷上糨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

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放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就会受到师父表扬吗?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纸拨一边去,反而挑出了与之相近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

他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平整、松软、敦厚,就像度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找到修补的材料是第一步,之后,就要着手修补。修补时,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掴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起。

(作者明前茶,选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20日,有删节)

思考

1.结合全文内容,写出老范师徒修补古籍的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你认为古籍修复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糨糊老范小吃店
除旧迎新 贴“桃符”
老范的故事
除旧迎新贴“桃符”
跟谁说
露天小吃店
卖苹果的老范
左西右东
提前练习
提前练习
不会写诗的老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