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彦(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 300181)
现阶段常见的心绞痛类型为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为患者长期疾病较稳定,相应的疼痛诱因、频率及持续时间也较稳定[1],具体分析病理基础为:机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具有固定的斑块部位,心绞痛通常持续3-5min,休息片刻可缓解。据统计,此病在中老年群体中较常见,分析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长期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因素有关,患病后患者表现为胸骨后紧缩样疼痛、压榨样疼痛等症状,还放射至脖子、肩膀及左臂等部位,患病后若未及时治疗,则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因此早期如何提供对症治疗成为临床所关注的热点。李郁春[2]证实,常规用药以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硝酸甘油及美托洛尔等药物为主,可减缓不适程度、改善血脂水平,但长期用药易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影响疾病转归,未获得患者满意,鉴于此,本文分析在稳定型心绞痛(痰阻心脉证)患者中行中医治疗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基线资料 研究样本取自本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痰阻心脉证)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中医组(40例):男女比例21∶19,年龄30-64岁,均值(45.21±2.54)岁;病程1-6年,均值(3.21±0.34)年;BMI值19-26kg/m2,均值(23.54±0.42)kg/m2;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诊断标准(CCS):Ⅰ级15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6例,中度14例,重度10例;合并症:高血压18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0例;参照组(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龄31-65岁,均值(45.38±2.62)岁;病程1-7年,均值(3.42±0.41)年;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诊断标准(CCS):Ⅰ级18例,Ⅱ级15例,Ⅲ级7例;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7例,中度14例,重度9例;BMI值18-25kg/m2,均值(23.35±0.29)kg/m2;合并症:高血压19例,高脂血症13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1.1 西医诊断标准 ①与《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版)》相符[3];②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见ST-T改变;③经冠脉造影提示冠脉狭窄>50%;④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阳性。
1.1.2 中医诊断标准 ①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相符[4];②证型为痰阻心脉证;③主症为胸痛、胸闷,次症为身体困重、气短喘促、体胖多痰、舌苔浊腻、脉滑;④有1项主症、≥2项次症即可诊断。
纳入标准:①与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相符;②心绞痛分级为Ⅰ-Ⅲ级;③年龄范围30-65岁、病程超过1年;④呈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表现;⑤体征平稳、意识清晰;⑥有完整的病历资料。
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②伴重度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肺功能不全;③稳定型心绞痛≥Ⅳ级;④伴急性心肌梗死、甲亢、颈椎病及胆心病;⑤伴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⑥正处怀孕期或者哺乳期;⑦近1个月内参与其他药物临床试验;⑧有用药禁忌证;⑨有精神病史或患有精神病;⑩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单次口入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mg×30片),1次/d;患者单次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mg×10片),1次/d;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片(规格:0.5mg×100片),1次/d;联合单次服用23.75mg琥铂酸美托洛尔(规格:25mg×20片),1次/d。
中医组(枳实薤白桂枝汤联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涉及中药材有:枳实、厚朴、法半夏各15g;薤白、桂枝、紫苏叶、茜草、丹参各10g;瓜蒌、茯苓、黄芪各20g,上述中药材清水煎煮取汁300ml,分早晚服用、1剂/d。
两组持续用药时间均为1个月,用药期间嘱咐患者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患者注意适当运动、保持戒烟戒酒等。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涉及胸痛、胸闷、肢体困重及气短,评分范围0-3分,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得分越低则药效更显著。
②心绞痛控制情况:参考“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6],涉及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及疾病认知程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疗效更显著。
③血脂水平:采集两组晨间空腹静脉血3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及HDL-C(高密度脂蛋白),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④炎症因子: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待检,采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cy(同型半胱氨酸)、CRP(C反应蛋白),严格按仪器说明书操作。
⑤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心绞痛症状消退,心绞痛发作次数≤2次/周,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症状减缓,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无效:未达上述标准且病情加重,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40×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Excel表整理,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n(%)],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1 中医症状积分 用药前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无差异,P>0.05;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中医症状积分下降,且中医组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胸闷用药前 用药后 t P 用药前 用药后 t P中医组 2.51±0.32 0.68±0.21*# 30.239 <0.05 2.45±0.35 0.95±0.34*# 19.442 <0.05参照组 2.52±0.29 1.54±0.35* 13.636 <0.05 2.41±0.34 1.42±0.28* 14.216 <0.05 t 0.146 13.326 - - 0.518 6.749 - -P 0.884 <0.05 - - 0.606 <0.05 - -组别(n=40) 胸痛
续表1
2.2 心绞痛控制情况 用药前比较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无差异,P>0.05;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SAQ评分升高,且中医组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比较(±s,分)
组别(n=40) 心绞痛稳定状态 心绞痛发作频率用药前 用药后 t P 用药前 用药后 t P中医组 62.54±6.38 85.47±7.25*# 15.017 <0.05 61.23±6.27 88.57±7.32*# 17.940 <0.05参照组 62.41±6.29 80.12±7.08* 11.827 <0.05 61.22±6.18 82.14±7.15* 14.000 <0.05 t 0.092 3.339 - - 0.007 3.974 - -P 0.927 <0.05 - - 0.994 <0.05 - -
续表2
2.3 血脂水平 用药前比较两组血脂水平无差异,P>0.05;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TG、TC、LDL-C指标下降,HDL-C指标升高,且中医组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s)
TC(mmol/L)用药前 用药后 t P 用药前 用药后 t P中医组 3.92±1.14 2.12±0.38*# 9.474 <0.05 7.43±1.25 3.65±0.72*# 16.573 <0.05参照组 3.91±1.12 2.95±0.47* 4.999 <0.05 7.42±1.22 4.85±1.16* 9.655 <0.05 t 0.040 8.685 - - 0.036 5.559 - -P 0.969 <0.05 - - 0.971 <0.05 - -组别(n=40) TG(mmol/L)
续表3
2.4 炎症因子 用药前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无差异,P>0.05;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Hcy、CRP指标下降,且中医组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组别(n=40) Hcy(umol/L) CRP(mg/L)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中医组 30.21±5.18 21.32±3.19*# 2.46±0.51 1.23±0.72*#参照组 30.19±5.14 29.76±5.04* 2.45±0.49 1.95±0.85*t 0.017 8.949 0.089 4.088 P 0.986 <0.05 0.929 <0.05
2.5 临床疗效 与参照组比较,中医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中医学表明,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的“胸痹”范畴,分析病机与饮食无度、内伤劳倦、情志刺激及年老体衰有关,常见证型为痰阻心脉证,《灵枢·五邪》中提出“邪在心、则病心痛”之说,患者临床表现以胸痛、胸闷为主,严重者有背痛彻心、胸痛彻背的症状。中医认为[7],“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气血阴阳亏虚导致心脉失养,气滞、痰浊、寒凝及淤血均会痹阻心脉、引起痹痛发生,且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结、水液代谢失司,阻碍气血运行亦会引起气机阻塞,最终引起胸痹之病,故需以理气化痰、疏肝解郁治疗为主。有文献报道,枳实薤白桂枝汤联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痰阻心脉证)治疗中安全有效,分析发现:枳实薤白桂枝汤以理气为主,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以化痰为主,药方中瓜蒌有涤痰开胸功效;薤白有通阳散结、理气宽胸功效;枳实有化痰消痞、下气除满功效;厚朴有燥湿化痰、化痰降逆功效;桂枝有通阳散寒功效;茯苓有渗湿健脾功效;苏叶有宣畅气机、疏肝理肺功效;黄芪有益气、升清阳功效;茜草有活血通络、疏理肝气功效;丹参有疏经通络功效;诸药联合可充分发挥祛痰散结、宽胸理气作用。
本研究显示:①中医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原因分析:患者较典型表现为心绞痛,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故提供中医治疗可减缓不适程度、控制疾病进展,能起到改善预后目的;②中医组SAQ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原因分析:患者因心绞痛病程长、反复发作及治疗周期长等因素,导致疾病控制有难度,而采用中医治疗能控制疾病发作次数、减缓心肌损害,可促进疾病转归;③中医组TG、TC、LDL-C值低于参照组,HDL-C值高于参照组(P<0.05),原因分析:患者患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继而导致血脂异常,故提供中医治疗可调节血脂、将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减轻外界因素干扰,稳定病情;④中医组Hcy、CRP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原因分析:患者因Hcy、CRP参与炎症反应而患病,上述指标水平升高,则预示有动脉斑块形成和破裂风险,故中医治疗可降低炎症因子释放、减缓炎症反应,利于充分发挥药效;⑤中医组比参照组有效率更高(P<0.05),说明本文与历飞[8]等结论相似,原因分析:中医治疗更能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减缓患者经济负担,利于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实践价值[9]。
综上所述,枳实薤白桂枝汤联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痰阻心脉证)可控制心绞痛发作情况,改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程度,达到预期用药效果,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