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耀,顾正鸿
(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社会各阶层市民的生活,是北宋城市状况的写照。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宋代则完全进入垂足高坐时期,因此,宋代成为家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既是对唐代家具的继承,也深刻地影响了明、清时期家具的发展,为中国家具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具作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工匠们的制作技艺也随着社会的审美发展不断改进。例如,明式家具以其简洁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创造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成为中国家具发展的高峰。而在宋代,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数量、质量都大大超越了前朝。与此同时,高坐家具也逐渐完善,为后世家具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宋代上承五代下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虽陆续出现,但仍保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其后一段时期,矮型与高型家具并存,直到宋代完全进入高型家具时期,这与宋代民众转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密切相关。
宋代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土地交易市场得到了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市坊界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制造业也不断发展进步,为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于唐末武将以武乱权,故宋代立国后,统治者实行了“重文抑武”“以文治国”的政策,使得文人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一些擅于观察日常生活的文人才子和能工巧匠,创作出民众喜闻乐见的多种艺术形式,这时期的绘画、书法、瓷器、园林以及家具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画面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家具,体现出宋代工匠的超凡技艺。
宋代家具的特点是造型简洁、自然质朴。这种特点和宋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平淡自然与简约至上成为宋代艺术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由于园林建筑的发展,带动木工技术不断进步,使得家具的制作也逐渐娴熟起来。宋代家具的材质主要以木材为主,因为木材相较于其他材料更容易获取,操作简便。一些有着优美纹理、良好硬度和性能的硬木因此被广泛使用,如檀香木、花梨木等[1]。此外,北宋建筑师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一书,对建筑的样式和类型有着深刻研究,其中,“营造”不仅指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还包括工匠为家具的造型和基础构件提供的设计标准和技艺手法。这些因素对宋代家具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由席地而坐的矮型坐具转为垂足而坐的高型坐具,是家具形制的过渡。宋代典型家具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卧具、坐具、承具(桌案类)、庋具(橱柜类)、屏具和架具[2]。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坐具主要以椅为代表,是高型垂足家具,且形式丰富多变,用途广泛。从椅子的基础构架中可以看出,宋代文人崇尚简洁秀丽的造型。例如交椅,这种折叠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胡床。作为可折叠的坐具,其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可在行军作战、打猎出游时使用,是宋代典型的家具形制[3]。
宋代垂足高坐的逐渐完善,使桌案也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形式各异的桌具,除了民众日常生活起居的桌具,还有文人雅士写诗作画的各种桌案,充分体现了桌案的广泛用途。
在《清明上河图》中,屏具类和庋具类家具装饰精美、用途繁多。屏具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摆放于餐饮隔间前后、居室内外。庋具则用于储放日用品、文具或是买卖的商品。
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所提倡的审美思潮和理学的盛行有很大关联,他们轻视器物本身的设计,而重视形而上的“心境”,将这种心境带入家具制作中,就形成了宋代家具格调素雅、简洁秀丽的风格特点。工匠们就地取材,且分工明确[4],他们采用天然的树木、竹子、藤条制作家具,对家具尺度、材料、结构进行精心探究,使得宋代家具呈现出既淳朴又雅致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内在美。
《清明上河图》中与市井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且出现最为频繁的是椅凳类家具,这种家具的出现直观地反映出宋人坐姿的变化。
靠背椅的特点是造型自然简洁,在宋代又延伸出多种形式。北宋时期的靠背椅分为直搭脑与曲搭脑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直搭脑式靠背椅根据人脊柱接触的位置又可分为横向与纵向靠背两种形式[5]。
《清明上河图》中的靠背椅多以出头式搭脑为主。酒馆雅座中的靠背椅如图1所示,其出现于位置较高的酒馆凭窗处,可以欣赏到汴河两岸的风光。3把靠背椅都是直搭脑形式,靠背处呈后弯的形态,弯度大于90°,座椅形态设计简单适用,体现了宋代家具制作技艺的高超。双人连椅如图2所示,座椅座面是攒框的形式,座面下为简易的挂牙。此双人靠背椅有6个椅子腿,腿下方设有托泥和龟足。如此精致的双人连椅与周围店铺环境完美融合,充分体现出宋代经济的高度繁荣。
图1 酒馆雅座中的靠背椅
图2 双人连椅
在封建社会里,交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为达官贵人所用。交椅最为优质的特点就是容易收纳、可以折叠。《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内的椅具为直背交椅(见图3),且为曲搭脑的形式,方便客人倚靠。这种形式舒适精巧、简洁耐用,反映出北宋时期座椅类家具技艺已经臻于完备,为明清时期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 直背交椅
与椅具相比,杌凳一般较为低矮,且没有倚靠的靠背。明代黄一正编写的《事物绀珠》中记载:“杌,小坐器。”杌分为圆杌、方杌等。《清明上河图》中的杌凳共出现3次。其中,虹桥左侧河岸的店铺内部的杌凳如图4所示,两侧的杌凳与方桌组合成为一体,且较方桌低矮,比较方正,方便顾客围在桌边用餐闲聊。
图4 虹桥左侧河岸边的店铺内部的杌凳
位于店铺靠墙位置的杌凳如图5所示。此种杌凳属于长杌凳,可以坐2~3人,一般用于小餐馆。居民院子门口的杌凳如图6所示,此种杌凳为家用杌凳,造型与前两种略有差异,该杌凳较为低矮,凳面上堆放着劳作器具。3个杌凳的整体特征较为明显,都是无束腰的方凳形式,造型相对简朴,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宋代杌凳的使用已经普及,可以单独出现在民众的家门口,也可以作为组合形式和方桌搭配形成一套整体的家具,用途较为广泛。
图5 店铺靠墙位置的杌凳
图6 居民院子门口的杌凳
长凳是《清明上河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家具种类,长凳也称为条凳,它的高度一般与画中人物的膝盖处相平齐,有些长凳体量较小,高度较为低矮。长凳在造型上追求简洁,在使用上结实耐用,是各个店铺内部常见
的家具形式。如图7所示的长凳四周带横枨,结实稳定,做工简洁,实用美观。
图7 长凳
工匠劳作的长凳如图8所示,其用途较为特殊,两名工匠围着长凳进行劳作,一名木匠用锤子敲打放置于地上的车轮,另一名木匠用木棍抵住长凳的一端,用工具打磨木棍。长凳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简易的操作台,供工匠们进行劳作。从这两处有关长凳的画面中可以推测,长凳简洁实用,成为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
图8 工匠劳作的长凳
桌案类也是人们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家具,配套的桌案与凳椅已经成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无论是桌还是案,都是形式相同的框架结构,这类家具简洁大方,无过多繁杂的装饰,可以满足民众的日常生活需要。桌大部分为支撑人体或物品的家具,案一般用作大户人家装饰房间的瓷器、古董类物品的支撑,作为陈设使用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
方桌桌面正如其名,方正简洁,它的外部造型和半桌有异曲同工之妙。《清明上河图》中的方桌一般是以四面横枨为主,造型风格简易,形式较之明清时期有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方桌除了有矮老、束腰和霸王枨,还增添了各种花纹样式,体现出不同时期方桌形式的演变。
酒桌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得极为频繁,一般的酒桌为方桌的一半,有时也可以称为“半桌”。酒桌常出现在酒楼、饭馆中,家庭中,用于备茶备酒招待宾客用餐的桌子也可以称之为酒桌。《清明上河图》中酒桌的造型也较为简易,但实用性极强。四面有横枨的酒桌如图9所示,可以明显看到酒桌桌面下方出现了带有简易挂牙的造型,体现出当时的工匠既考虑了酒桌的实用性,也考虑了制作工艺的审美性。
图9 带挂牙四面横枨的酒桌
从字面意思来看,条形桌的桌案要比方桌更加长和窄,长宽比约为2∶1。在《清明上河图》中,条形桌一般放置于茶铺前方,用来摆放商品,桌面用斜枨灵活支撑,下面有可收起的桌腿[6]。
其他桌主要为《清明上河图》中简易的置物用具,包括盛放食物的专用桌台,也包括虹桥上的售卖桌具。沿街商贩使用的桌也更为简易,并且方便携带。此类桌从店铺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满足实用功能为主[7]。从《清明上河图》汴京繁荣的市井生活中不难看出,人们已经开始在桌椅的设计上有了自己的构思,同时,也在不断开拓创新。
宋代的庋具类家具不仅有储物功能,还有陈设功能[8]。《清明上河图》中的庋类家具形式繁多,有的店铺将柜子用作台面,有的将柜子围合起来用作售卖商品(见图10),顾客可以在柜子前进行商品交易。这种形式的柜面高度比方桌、长桌略高,方便顾客选购商品。有的则用来展示商品,柜子的每层都有隔板,这样的柜子可以不设置柜门,直接放置物品供民众选购,方便快捷。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商铺的柜台无论是高度还是形式,都各不相同,有的为长方形,有的形似字母L,有的台面较厚,有的还可以摆放商品。这些柜台都是商家根据售卖的不同商品各自规定的形状尺寸,具有自由、灵活、可变通的性质。这些庋具类家具简洁大方,形式美观,为后世柜台形式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10 用作售卖商品的柜子
屏风作为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家具,在传统中式家具中极具代表性。在古老的中国,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家居内部,都不会使用“一通到底”的装饰方式。屏风的历史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就已经问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居室内部用于挡风的一种家具。据记载,西周时期出现的屏风被称为“皇邸”或“斧扆”。“皇邸”以彩绘凤凰纹为装饰,“斧扆”则绘有无柄的斧形图案,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的象征[9]。屏风最主要的实用功能就是增加空间的私密性。风水学认为屏风可以遮挡屋内的煞气,也有分割空间的作用,可以增加视觉上的美感[10]。屏风图案形态各异,花纹色彩丰富,具有形式美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屏风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并且逐渐丰富。
屏风有多种类型,包括座屏、字屏、围屏、折叠屏。座屏顾名思义,就是屏风下方带有底座,作用是为了彰显一家之主尊贵的地位,另一作用则是遮挡视线。字屏通常摆放在进门的入口处,又称为独屏,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屏风形式。围屏是没有底座且能折叠的屏风,通常可以用围屏来分隔空间,具有可变性。折叠屏是由几个大小、高矮、长短均相同的屏风连接而成,屏风上装饰以彩画或者具有故事情节的画幅,一般为偶数形式,主要作用为装饰和分隔空间。
屏风围合的区域可以对室内空间进行二次改变。此外,还有一种小屏风,放在床榻或桌案上,与青铜器、玉器和古玩等摆放在一起,成为陈设用品。作为陈设用具的屏风做工极其精美,花纹纹样雕刻细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家具有着不同的属性,从原始时期席地而坐的矮型坐具逐渐转变为垂足高坐的高型坐具,它是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起居方式的改变而发展革新的。
《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及后世家具的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笔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中的桌、椅、凳、屏风等家具进行分析,并结合北宋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探究了宋代家具的风格特点。基于对《清明上河图》中家具的分析,发现宋代家具在形态上已经初具规模,结构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相较于唐代和明清时期的家具,宋代家具少有华丽繁复的装饰,整体简洁雅致,富有美感。宋代工匠在制作家具时已经开始考虑结构形式和审美功能,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家具的结构设计,这已经是家具发展史上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