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2-03-12 10:45边沛沛王秀芝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思政

边沛沛,王秀芝

(德州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德州 253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要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程建设主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如何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与挑战。

一、“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

“服饰搭配艺术”是我校(德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服饰款式、面料、色彩、配饰、化妆等服饰要素与人体的作用——服饰搭配的艺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服饰搭配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训练掌握正确的服饰风格和服饰搭配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为他人进行服饰搭配。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加强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建立学生的国际视野外,应尽可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积极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基础上学习服饰搭配艺术。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在传授服饰搭配基础、原则、规律时,应挖掘其蕴含的服饰文化以及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人文意识、工匠精神、美学意识等思政元素,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二、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专业教师应该本着为课程负责、为学生负责的精神,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言语,并且尊重学科规律,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1.在学习中提升

专业教师可通过参加有关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沙龙等,更新教育理念,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切实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教师要充分挖掘“服饰搭配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提升思政育人意识。教师可通过教学研讨及自身钻研,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服饰、中国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式服饰搭配、中国服饰的传承与发扬等知识,在吃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确保能够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结合思政教育内容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和易于接受的形式传递到学生头脑中[2]。

2.在实践中反思

目前在时尚主流中,西方服饰文化和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仔细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势,使学生在学习“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时既能够以国际眼光和国际思维看待服饰搭配潮流的问题,又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而且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育人者”。在与学生及同行教师的交流中,教师要进一步认识课程思政教学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教育性,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及充实自己的思政素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行为方式。

三、“服饰搭配艺术”课程目标及思政元素提炼

“服饰搭配艺术”既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一门在各专业开设的公选课,课程内容丰富,选题范围广泛。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梳理与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将服饰搭配知识的传授与引导学生建立服饰搭配形象、服饰搭配文化观念、服饰搭配艺术追求以及社会职业责任等相结合,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笔者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确定了三个课程目标,各课程目标包含不同的思政育人目标,通过不同章节内容的学习达到。这三个课程目标分别为服饰形象目标、搭配思维观念目标、服饰艺术文化目标,每一个目标都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结合,在“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育人育才。“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思政融入点如表1所示。

表1 “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思政融入点

四、思政元素融入“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并且要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3]。在“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教学之前,对课程思政整体思路的梳理和思政元素的提炼,以及教师素养的提高都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落到实处。“服饰搭配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变、形式多样,教学前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学生,使学生乐学、爱学,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目的。

1.树立“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思政理念

课程以“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思政理念为指导,立足传统文化,兼具国际视野。在每一章节合理设置思政知识点及其实践训练,比如在讲到“人体造型与服饰搭配”这一章节时,选择旗袍这一传统服饰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理解旗袍的服饰特征和设计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先人的设计之精、工艺之繁。通过巧设案例及训练促使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在发扬和创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一种宽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并接纳世界多元文化与文明[4]。

2.设置“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目标定位

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训练,采用多种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力求通过外在服饰的展示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例如在讲述“个性、流行与服饰搭配”这一章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教学地点放在商场或成衣店铺,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测试,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及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做出符合模特个性和流行服饰搭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提高其职业素养,进一步传播中国服饰文化。

3.重构“大众通俗、新颖时尚”的课程内容

课程的设置是面向所有学生以及社会公众的,选取内容及话题应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符合时尚潮流。对于操作要求较高的章节,比如讲授化妆技术时,尽量将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并引入案例,突出重点,促使学生尽快掌握。可引入影视剧中古装人物眉形这一热门话题,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欧式平眉和中式柳叶眉各有千秋,通过新颖、通俗、生动的课程内容引起学生对中式妆面的兴趣。

4.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一个引导者。教师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景并适时抛出符合课程目标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话题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如在讲述“图案与服饰搭配”这一章节时,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丝绸和欧洲花呢这两种材质的优缺点以及与不同体型搭配的方法,学生充分学习和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方向[5]。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课堂上始终充满宽容舒适的氛围,这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知识,同时获得思政教育。

5.突出“多元参与、科学客观”的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线上考核和线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考核包括在线视频学习完成度、学习习惯、讨论区活跃度、章节测试以及期末考试;线下练习主要是根据每个训练主题的小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在线上考核及线下练习环节融入职业素养、中国服饰文化、精巧工匠工艺、对美的理解与运用等思政内容,通过这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终结与过程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小组、个人多元参与课程思政建设[6]。

五、结语

本文对“服饰搭配艺术”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思政元素提炼、教学行为和方式设计进行了探讨和实践,获得了初步成效,这对于现阶段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因此加强教师思政教育,使他们树立育人育才的观念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热爱中国文化、树立家国情怀、建立民族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设计好思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使得知识的传播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