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报》散文看近代女学生特质

2022-03-12 01:40魏旭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名作欣赏 2022年21期
关键词:游记散文学生

⊙魏旭[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所著名的女校,曾培养出邓颖超和凌淑华等女性革命家和女性作家。学校创建于1906年,是袁世凯为响应慈禧太后“实兴女学”而派傅增湘创办,旨在为初等及高等小学堂培养女教员。一直以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的女学生因在五四运动中表现英勇而闻名历史,其实在文学方面,女学生的表现也颇为亮眼。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以下简称《会报》)是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于1916年4月公开出版的综合性大型校刊,由校长齐璧亭提议创刊,共出版5期,直到1919年,学生们纷纷投身五四运动,该报随即停刊。该刊以“助我教育,启我女学,同跻于远大之域,共造于深奥之阶”为宗旨,以女学生为创作主体,按照作品文学形式的类别,设置有论著、游记、学艺、书牍、小说等栏目。目前学界对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多进行历史研究,注重女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事迹与贡献,较少对校报《会报》进行文学研究。尤其是女学生创作的游记散文、传记散文和书信散文,上承古代散文异彩纷呈的特点,下接“五四”清新活泼的白话文散文,记录近代社会真实情况的同时,展现出女学生群体独特的精神气质。

一、以游记散文记山水之乐

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门类,是以描摹山水名胜、记叙游踪风情为内容的散文。近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就妇女问题进行思考。随后女学兴起,部分女性不再被隔绝于深闺之中,得以走出家门、外出求学、游历于山水间,这便是她们写下游记散文的契机。《会报》刊载的游记散文以记录女学生求学路途所见和参加学校外出活动为主,独具少女天然的清新诗意。

描写往返家校两地时所见的旅途景色是《会报》游记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四年级高珍所作的《赴张家口纪程》,开篇便写出此程缘由:“余父母宦居张家口,以余与兄弟皆学于津门,不能随侍,故留津中。每值暑假,辄一往省……丙辰六月六日,偕余弟乘京奉车赴张垣。”在路途中,她看到:“一望皆麦田,青苗高数寸,不甚茂。惟牧童三五,牛马数群,点缀田间,颇饶风味。”火车驶出隧道时见:“车行山峡中,两面皆绝壁,怪石峥嵘,悬崖欲堕。左右顾盼,应接不暇,行数里不见有青天。”散文按乘坐火车路线为线索,记叙沿途所观之窗外景色,寥寥几笔便将北方平原景色描摹出来。三年级徐兰如所作的《丁未返粤记》,是一篇记录乘坐轮船回家时的游记散文,其中大篇幅描写了坐船时的见闻:“海水飘扬,顺流东下,残柳夹岸,鸟鸣其中,黄叶欲脱,盖晚秋时也。”抵大沽口后:“岸上之人,肩摩毂击,笑语嘈杂,小贩者奉食物,至岸侧奔走恐后,以船至则贸易盛也。”船过渤海时,“但见水色黄浊,波浪时作,高越巨轮,忽上忽下,如在梦中”。女学生通过写景以描述海运商贸繁荣之景,为研究近代港口贸易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时常组织课外参观活动,描述此类活动也是《会报》游记散文的来源之一。《会报》第二期刊登了五篇《游种植园记》,分别是四年级的徐自珍、刘崚渤和蔡衷颖,三年级的刘钟慧和一年级的郭恒桢所作。游览种植园是校长齐璧亭组织的一次课外远足活动,五篇游记虽题目相同,但笔法各具特色,并仿不同大家风格。徐自珍此篇清丽婉约:“杏雨初收,榴风乍暖,林莺出谷,园蝶寻芳。”春夏之交的种植园“桃花方落,柳絮已生。嫩绿凝眸,深青横黛”。其中“杨花与菜花齐开,湖光共天光一色”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将眼前景物与名家名篇融合。刘崚渤写作则由远及近,井井有条:“桥溪相接,草树竞青,盖已入种植园之域矣。过桥又北行,遥望绿树,浓荫中隐隐有楼榭现出,路旁碧水清溪缓缓而流,春燕啣泥,游鱼吹水,日晴风暖,尤足增游者之兴。”刘钟慧开篇模仿《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暮春者,春服既成,风和日暖,木欣欣以向荣,柳丝丝以垂线,盖出游之佳时也。”文章显少女稚趣,童心可爱:“前行有小溪横阻,木桥跨其上,桥下水声潺潺,小鱼数尾戏其中。桥旁树木参差,小鸟婉转娇啼,予是时,忽涉奇思,既恨不能变肢为鳍,共鱼逐水,又恨不能臂生两翅,同鸟啁啾。”

女学生的游记散文充分发挥出女性天然的细腻敏感,用较为单纯的视角描绘着踏入广阔社会间的所见所闻。此类散文色彩清浅,少女离开家乡时或许会因离开父母而黯然神伤,但踏上求学路途、同学校好友一起学习游玩,心绪自然打开,写下的文字便给人以愉悦之感,使游记散文成为《会报》中独具少女诗意的体现。

二、以传记散文为女性作传

传记散文是记载人物事迹的一种散文,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内容的真实性。《会报》中的传记散文基于现实创作,女学生为身边女性作小传,在符合历史真实与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所描摹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表现力,文后夹杂有为其作传的感想,笔力凝练。

《会报》中有部分传记散文是女学生为学校师友所作。三年级的郑寿禄写作的《蒋景陶传》是为同学作传。蒋景陶“胸襟磊磊,风骨稜稜,坚苦刻厉,克己力行”,“具子建七步之才,卓然有奇女子之风”。可惜蒋景陶患热病,不得医治,年仅十八便因病去世了。同为同学作传的还有《张允瑛小传》,不过此篇为允瑛外祖父所作,因传主是学校学生,所以可登于《会报》。张允瑛从小随母亲独居,学习天赋极高,在校时“待师长以敬,处同学以和”。可旧疾愈犯越烈:“然病入膏肓,治亦不效……今年方二十一岁耳,生言学不成,不为嫁女,因于本村西别择新茔葬之。”此篇侧面反映了当时条件艰苦,医学条件发展不完善,很多女学生因思虑家庭与前途,过度劳累,最终早逝,于学校和社会而言,都是憾事。三年级的金庆畴为教员作《徐德慧先生传》:徐德慧生于名门望族,毕业后本想从事教育事业,却被家族逼婚,只能以死抗婚,仅二十七岁便去世。女学生于悲痛中痛斥封建婚姻:“先生天性纯孝,亲心欢悦,侍父疾,刲股疗治,尤为人所难能。且气飒爽志沉毅,当谓行贵不负所学,受新教育,不宜仍染旧嗜习,以素所痛疾者,逼之于前,竟不惜以身殉,其光明磊落,不随俗移,询足励后之学者,而志弥足悲矣。”

同时,女学生也为当时社会的普通女性作传。在《会报》第二期中,女学生刘钟慧和张誉扬分别作《张氏二烈女传》:张氏姐妹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前将次女许于乐籍中人戴氏之子为妻,戴氏看似贤良,实则暗中豢养良家子女。二女发现之后欲脱离戴氏,却被戴氏造假婚书,二女诉讼无门,只得服毒自杀进行反抗。女学生听闻此事,于散文中怒斥人性黑暗之面,“人心日降,道德浇漓”,赞扬二烈女“生于寒苦之家,素不闻诗书之训,舍生取义,蹈死不顾”,可见女学生要求社会公平正义之意愿强烈,堪为黑暗中一簇熠熠闪耀的火花。

三、以书信散文抒情之所至

书信体散文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其私密性可使写信人表露真实性情,使文字更具感染力。《会报》书牍栏目中的书信散文有两种,分别是邀同学外出的请柬和与同学探讨时事的往来信函,请柬文风清丽,信函则彰显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会报》中女学生邀请同伴约会的请柬有少女旧时闺阁之趣。四年级凌瑞棠作《雨后天晴邀女友看菊小启》记叙邀朋友赏菊:“今日起视园林,满目凄凉寂寞,独三径黄英,益增妩媚……妹恐柔嫩花枝,究竟不禁风雨……如蒙惠然过我,敬当拥箒以待,专候璇闺万福。”言辞文雅亦短小精炼。教员皞如评价道:“一路雨添花,此文家纤秾之品,亦文家自然之品也,二者兼得,真乃难事。”女校学生邀请好友赏花并非个类,四年级刘芷云的《雨后天晴邀女友看菊小启》则雅峭细腻:“书斋雨霁,檐露犹滴,碧窗独坐,寂寞何如。把卷长吟,至‘菊为重阳冒雨开’之句,忆及东篱绿萼,恐将残损,急往观之。细芷承珠,倍觉明艳。更有各色相见,竞傲于冬日者,能有几时?拟请姊于翌日黄昏,赴兹菊园,勿负时光,遇坠楼之恨。想不以路泥而却我,扫石以待焉。此上。”教员眉初评为:“短峭秀艳,酷似六朝人小启。”两篇皆流露出女学生惜花之情。

女学生对时事看法的往来信函是《会报》中爱国意识最强烈的篇章。三年级周敏的《与友人论时事书》从当下局势谈起:“欧风美雨,横扫东来国。”接着提到国会本为解国之危难,如今却“等于虚设”,国家内忧外患接踵而起,“时势如斯,忧且不暇,而执政者方且树党政权,自相猜忌,其可悲也”。近代有街头演说热潮,女学生“每见赤心爱国者,演说国家之时势,其语之身痛,足令人流涕伤怀”。与友人谈论民国以来的种种伤心事,周敏捶胸顿足道:“权大者无才而当选,无权者抱济世之才而不见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国会虽成,非徒无益!”语意沉痛,气势雄浑。三年级的谭纫佩在文章中更是字字血泪:“国之土地,岂不荡然尽乎……不能不为我浩浩之中国一哭!妹希青年有志之士,印国耻于脑中,一洗前人恶习,极力救国!”女学生大声呼喊国人救国,为民族国家伤心不甘,爱国之情字字可鉴。

四、《会报》散文中的女学生特质

首先,《会报》中的散文体现出女学生擅长以细微事抒新思想。进入公共领域后,女学生们将写作对象从闺阁扩大到整个社会,在传记散文、游记散文和书信散文中,女学生写的都不是有着辉煌业绩的对象,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及寻常事。如传记散文中的张氏二女是社会下层小人物,教员徐德慧也只是一名想从事教育的普通女性,女学生能够从中敏锐地挖掘出她们身上诞生的新思想,书写她们敢于和旧思想抗争的勇气,起到记录现实、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其次,《会报》中的散文满载女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女学生身处国家内忧外患之时,既已置身于大环境中,必然会关注到国家情况,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友人论时势书》中,年轻的女学生高声质问:“抑国人丧心病狂,自相残贼耶?”思考着“文官不爱钱,武人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是诚我国对病之良药”的救国途径。在《与同学书劝其熟读尤西堂反恨赋》中,女学生感慨“又当国家多事之秋,宜存一乐观,而成我辈青年之事业”,对救国之路抱有坚定信心。女学生因时事所抒发出的忧国情怀和渴望青年觉醒救国的呐喊,字字句句体现着爱国之情。

再次,《会报》中的散文透露着女学生萌芽而出的女性意识。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只需做好被驯养听话的“工具”。在近代一系列翻天覆地的改革后,女性逐渐觉醒,开始追求自立与自强。近代战乱恰好给予女学生一种较为自由的创作环境,散文中清晰地体现着她们追求婚姻自由、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女学生作《徐德慧先生传》和《张氏二烈女传》,除了批判包办婚姻制度,也有表明女性已不愿再为男性附庸、要求打破旧时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地位和宣扬女性自立之意。《与友人论时事书》中,女学生写下“天下兴亡,女子有责”;《与某姊论女子宜发愤求学书》中,女学生意识到:“今则世事变迁,为女子者,有平等之光荣,宜有独尊之性质,及此不发愤力学,岂非辜负此良时耶?”“苟女子发愤求学,则无须依赖他人,而能独立。”时代已然大变,女学生认为此时女性必须抓住机会,推翻男权社会“妇人非子”的女性定位。走出家门的女学生在争取男女平等的道路上,为五四运动后真正开始的妇女解放运动做了铺垫和榜样。

五、结语

近代,女子教育问题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后,女校兴起,女校期刊随之出现。一批年轻女性从闺阁走进大众视野,参与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书写篇章,登于校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作为近代教育名校的学校期刊,其中刊登的女学生散文质量较高。登报的游记散文、传记散文和书信散文皆从日常生活出发,记录当下学校与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件,写作特色各有千秋的同时,又可让后人通过文字一探其精神风貌:女学生在同学与教员的陪伴下,考察社会,致力于文学或科学。她们忧国忧民,不畏艰险,勇于追求男女平等,为后来的五四运动与妇女运动做好重要的筹备。散文文体写作较为自由,所写内容多为真实记录,《会报》中刊登的女学生散文是近代女校期刊散文的代表作品,可为中国近代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与视角。

① 《期刊简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

② 皋新、沈新林:《古代游记发展初探》,《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游记散文学生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赶不走的学生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