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玉
阅读策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能力,它可以有效建构言语表达,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下面笔者重点以统编教材中年段教材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策略教学,在促进学生言语建构的同时,更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提问—思考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四年级上册编写了提问策略单元。那什么是阅读提问策略?它不是传统意义的老师问,学生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提问、自己思考、自己理解、不断学习的阅读策略。可见,提问策略旨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
1.疑问词提问,培养问题意识。疑问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有效提问的支架。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问题中的疑问词,如:难道、是不是、假如、怎么样,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提的问题范围就广了很多。
2.多角度提问,拓宽问题广度。一篇文章,一般可以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角度提出问题。“写了什么”是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可围绕课题提问、关键词句提问、疑难处提问、矛盾处提问、结尾处提问等。而“怎么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可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提问。
3.高质量提问,指向提问深度。学生有问题意识,能多角度提问还不够,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分辨提问的质量,学习筛选问题,提高提问的质量。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幅课文学生提了很多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三类,一类是可以通过读课文内容直接从文本中找出答案的一类是可以引发我们思考,但是通过这篇幅课文的学习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有一类是对理解课文有帮助,但需要联系文本和阅读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预测—猜想中训练逻辑性思维
1.范文为例,初识预测。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旁批的方式呈现预测,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题目、插图、故事内容、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通过例文的学习,初步认识预测和了解预策的依据,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预测奠定基础。对此,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单元导入,激发兴趣——题目入手,初识预测——关注旁批,学习依据——小结方法,练习预测。
2.由扶到放,学用预测。第二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重在让学生练习预测,巩固预测的方法,体验预测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扶放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一步:開头为例,猜读并说出依据。第二步:运用预测方法,练习预测。第三步:思维发散,预测结尾。第四步:对照原文,验证和修正预测。第五步:拓展延伸,读题预测。
3.大显身手,练用预测。《小狗学叫》让学生从故事开头预测故事的几种结局,并验证自己的预测和原文的结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样的编排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抓住问题主线展开教学——“文中设置的三种结局可能是怎样的?还可能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进行大胆预测,交流以后,再听听老师读故事的结局,看看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比较—对比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1.比较词句,体会精妙。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遣词造句,通过比较,体会其表达的精妙。例如:“白云生处有人家。”为什么是“生”,而不是“深”呢?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生”描绘的是一种动态过程,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云雾在山顶上慢慢地升起来,飘起来,让画面动了起来,这样看来,自然是比“深”用得更好。这样的教学,在言语表达训练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2.比较人物,感悟形象。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人物进行对比阅读,有利于感悟人物形象,提高思维能力。比如《司马光》一文,可引导学生比较众小孩的表现和司马光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对比分析,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再进行拓展阅读,运用对比方法,比较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