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忠场
1984年秋,经全县统考,我从工厂到当时的县委办信访科报到。走到团县委门前问路,一位高知气质的干部抬手:就是后面的楼,进楼左拐第三个门就是,你去找俞老——俞泽山科长(退二线前为高邮市委办副主任、信访办主任)。事后,我才知道,给我引路的是团县委书记朱德辉先生。
初见俞老,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眼清澈、明亮、暖人,脸庞颇为红润,鬓角偶露白发。俞老热情地向我介绍几位前辈、师长,与我谈工作、保密纪律等。他淡定斯文,谈吐徐缓,温文儒雅。俞科长实际年龄并不大,经过短暂的接触和交谈,我从心里诚服和敬佩俞老。
俞老是全省乃至全國的老信访工作者,多少年来,他在接待和处理历史冤案、知青回城、企业改制、户粮农转非、府前街拆迁、环境投诉等,为人民群众雪中送炭,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遇见恩师,是我的福分。俞老毫无保留地教,我恭恭敬敬地学。俞老教我办信,从拆信、登记、阅读、摘报、转办、督查、回复、归档等,都要求做到严肃认真,流程规范,有档可查。俞老教我接访,态度要好,倾听要诚,记录要细,联络要快,能解决的解决,可解释的解释,不能办的要将心比心,细说到位,尽可能让人家“负气上朝”,愉快而回。俞老教我办信访,要吃透信访件核心内容和大小细节,吃透相关政策规定,深入实地摸清真实情况,会商和协调各方,拿出一两套处理预案,力争收到“几面光”的处理效果。俞老教我办理信访公文,要带着感情做好信访工作,复信要有温度,公文要有精度,信访调查报告要把拿魂的内容说清楚,不要太长;撰写信访理论文章,要从群众与领导、眼前与未来的视角出发,探讨前沿课题,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等等。我在俞老跟前工作5年多。这几年,是我学习做人做事作文的几年,是我学习为民服务和处理棘手问题收获颇多的几年。后来,我到城郊的一个乡任党委副书记,遇到许多疑难杂症。如果没有俞老给我打下工作方法的底子,是很难上手处理的。
俞老对上对下,总是怀着出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谦和态度,去沟通交流、商讨办法、化解难题。这种平等、谦卑、务实的态度和作风,想学得不走样子是很难的。在倾听别人意见,陈述他自己的看法后,他的口头禅总是:“你看呢?”在下属提出处理预案时,他鼓励:“再想想看”。在听取信访调查汇报后,他提出一些深挖的问题后,亮着信任的眼神嘱咐:“再跑跑看”。公文送给俞老审阅,他在指出不足后鼓劲:“再磨磨看”。大道至简,大圣至朴。在他“想想看、跑跑看、磨磨看”的言传身教中,年轻信访工作者较快地成长起来。新一代信访工作者,有转业而进的,有从企业而来的,包括边开车、边办案的司机,都陆续走上了领导岗位。俞老不仅在工作中扶掖后人,还在生活上关怀下属,把他们的送培、职称、入党、转干、提职、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就读就业等事项,都记在心里,倾力相助。有些问题俞老给解决了,受益者还不知是俞老给办的。如今忆起,感慨依然。
俞老是一位谦和的长者,圆熟不做作,圆融不世故。如果你以为他是没有傲骨的“和事佬”,那就错了。对一些反映党风党纪的信访问题,他会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据理力争,建议或主持查清真相,还廉洁者清白,给违纪者处罚,给信访者交待。信访办一位离休老同志,一度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俞老几次找有关部门交涉未果。最后一次,他丢下几句“狠话”,直奔市领导要求帮助解决。后来这位部门负责人说:“还没有看到过俞老发这么大的脾气。”动乱风波之后,一名大学生分配到信访办工作,有关部门动议将其调出。俞老从这位新人入门信访工作的德、才表现出发,多次找有关领导和部门告知情况。尽管最终没能留住,俞老识才爱才惜才的胸襟,令人佩服。此后,这名大学生无论在其他地区、部门服务,还是改行从事律师、经济工作,都能经受多种考验,表现和口碑很好,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俞老把忠诚党和忠诚人民自觉地统一起来,以服务好信访群众,体现对党的忠诚。俞老做信访工作50多年,始终坚守信访为民的初心,期间市委两次欲调其去实权部门任一把手,被他婉拒了。俞老是信访工作的活字典。他是信访老户的活字典,一说到谁的信访诉求和处理结果都一清二楚,他还时常利用办案机会,做好回访工作;他也是信访法规、政策的活字典,对不同时期的信访热点政策、法规,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甚至比主办部门的行家还精通。由于俞老热爱本行,善于思考,经验丰富,勤于摸索,市里省里出台解决某项群体性信访政策之前,一般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有面谈和函询的,有应邀赴省座谈的,也有上级领导带着文件初稿登门听取意见的。华中(省信访局原局长)就说过:“有些政策、有些处理办法是否可行,听过俞老的意见,我们就踏实了。”
回眸俞老的信访工作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信访工作是保障民主、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纾解民困、维护民利、凝聚民心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作。信访部门不是杂交稻制种的实验田,同样会出为民服务、墩苗育才的丰硕果实;不是救死扶伤的医院,同样可以化解人们的精神之痛和生活之困;不是筑桥铺路的工地,同样成为四通八达、排忧解难的重要枢纽。
俞老是在今年扬州疫情高峰期逝世的,我们未能前去瞻仰和告别。哲人其萎,事业常青。俞老不是文学大师,没有大部头著作传世,但他是信访工作的大师,他的作品写在信访群众的心里,写在党和政府的信访工作中。俞老在人民信访事业中永生。
中秋节,我在浙江出差。晚上,我在宾馆大院里散步、徘徊。月光斜照,竹影婆娑,一地碎银。抬头望月,秋月瞅我。定神细望,俞老好像在月中,他还是那么精神、慈祥、谦和。月中、工作中、生活中、患病中的俞老……在我眼前移动、叠影和放大。驾月而去的俞老,您在那边的首个中秋节过得还好吗?斗转星移,人事代谢。幸遇先贤,终身受益。俞老,您一路安详走好。我会永远记着:您对信访百姓、困难群众的好,您对我们的好,您对我的好!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