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人生出发的地方,也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更多的是一种情结,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地方,它不是出生的地方,但却让我终生难忘,这就是大柳塔——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片土地上落脚生根,辛勤耕耘、成长奋斗,实现梦想,可以说我的全部已融入了这片土地,我一切都与这里密不可分,在这里我见证了她的蜕变、发展、腾飞。
大柳塔,位于神木北部,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接壤,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边缘。“毛乌素”是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荒沙地、盐碱水似乎是这里的标志。
30多年前,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大柳塔周围一年四季大风蔽日、风沙弥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压,房埋沙里头”“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这些景象不是夸张,而是当时这里环境的真实写照。
其实,当时不只大柳塔是这样的,据统计,榆林市总面积的56.1%成为沙区,榆包公路全部被埋沙底,榆溪河床因流沙填充高出地面1米,时有决口,沙区所有河流终年浑浊,每年向黄河输沙量高达1.9亿吨,而且过去肆虐的风沙更是犹如洪水猛兽,沙尘暴来时,狂风卷着流沙铺天蓋地,冲散羊群、埋了农田,掩了水井,甚至压塌了房子,整个区域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
这让“榆林”之名充满了名不副实,也让世居毛乌素的人们觉得,沙海是他们逃不掉的宿命,祖祖辈辈都陷在里面,对于一些不愿认命的人来讲,这样的条件破事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讨生活。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逃离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顽强地与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才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根据资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沙漠治理,在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1950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东自府谷大昌汉,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国家林场建设与群众造林工程同步推进。1981年,榆林当地政府又制定政策,提出可将“五荒地”(即荒山、荒沙、荒滩、荒坡、荒沟)划拨给社员,允许长期使用,所植林木归个人所有。几年后,榆林再次放开政策,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这样,榆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场治沙造林运动。但是,当时榆林市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全市经济较为落后,植树造林在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
1984年10月14日,新华社发表一则《陕北有煤海,优质易开采》的消息,报道了榆林地区地下埋藏着千亿吨以上的优质煤炭资源。这个消息石破天惊,震动中外。这让原本在国内悄无声息的榆林,一夜之间变成了人间热土,特别是地处煤海核心位置的大柳塔,开始走向能源舞台的中央。在很多人的眼里,煤炭资源代表着财富,但在陕北人的心里煤炭代表的是希望,因为煤炭,陕北成为国家开发的重点,因为煤炭,榆林成为国家级能源基地,也因为煤炭的开采,这里的人们开始走向富裕,这里的经济实现腾飞。
在大柳塔矿区开发建设之前,国内曾经也有多个产煤矿区,但随着煤炭资源开发的深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煤炭开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煤炭开采,当地土地资源、水资源也难免受到破坏,而且一旦环境破坏到一定程度,修复难度极大、成本极高,这一现象让原本脆弱的自然环境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并且,由于当时榆林地方经济极为落后,当时采煤提倡“国家修路,群众办矿为主,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办小煤矿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大柳塔矿区基本上没有规划,小煤窑很多,大家到处挖口子,挖来挖去把资源破坏了,环境也破坏了。
但幸运的是,在大柳塔这片曾经荒蛮的土地上迎来的一批批创业者中,诞生了神东煤炭公司这样具有责任担当与远见卓识的能源企业,作为神府矿区最早进驻的中央企业,神东煤炭公司在煤炭资源开采之初,就把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投入巨资开展环境治理。早在1990年,公司就做了一个五年规划,计划在五年时间内治理风沙流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平均一年20平方公里,在当时国内煤炭行业这绝对属于环境保护大手笔。
3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神东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站上了世界煤炭行业的舞台,以年产两亿吨优质煤炭成为业界翘楚。同时,经过一代又一代神东人的接续奋斗,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以一条“煤炭绿色开采”之路,推动了煤炭生产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建成了“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特征的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更为重要的是,神东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形成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科学方案,走出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也充分发挥了中央企业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中的“压舱石”与“排头兵”的作用。这对全国煤炭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路径与模式,破解了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
据统计,目前榆林林木覆盖率从过去的0.9%提高到33%以上,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榆林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爱绿、植绿、护绿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这份靓丽的成绩单背后也有属于神东人的一份贡献与荣光。
如今,许多外地游客专程跑来,想见识“毛乌素沙漠”,但却发现,整片的荒沙地在榆林已难觅踪影。春风吹过毛乌素,不会像过去一样带来数日成月遮天蔽日的沙尘。在这里许多地方触目所及的是蓝天、白云,以及无边的辽阔。家乡的人们穿着轻薄的春装,享受春日的阳光与惬意。全新的田野上,有着塞上风光而无风沙之苦。
历史用1000年把草原、森林变成了荒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仅用几十年年就把荒漠变成了“塞上江南”,这不仅是书写了国际国内生态治理的奇迹,也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昔日黄沙满天,今日绿水青山。大柳塔发展的历史,记录着神东走过的印迹;矿区绿色发展之路,见证着煤海小城的变迁,承载着记忆,也延伸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