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外一篇)

2022-03-12 14:08李芝桂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经世人老子

李芝桂

老子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

两千多年前,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于茫茫时空中不知所踪,却留下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又称《老子》),让世人一代代为之痴狂,让专家学者们一个个为之挠头。古今中外研究老子与《道德经》的著作,如按一字一册计算的话,《道德经》的字数是远远不够用的。

老子是人,亦是神。老子羽化登天,由人而神,在仙界自由散漫地注视着人间。他是道教的道祖,太上老君是也。太上老君乃道教至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太清道德天尊也。两千多年来,老子不仅在世俗世界里一直享受着世人的尊重,还在宗教世界里长期享受着人们的供奉,他指引着一双双沉重而零乱的脚步走向远方。

老子姓李。古时,李同理,李者理也。故,老子讲理。

老子一部《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言,却胜过著作万千。虽说单纯从字数而论,老子也太不勤奋了,一辈子就只留下了这么一部著作,而且与其说是一部,倒不如说是一篇。殊不知,世间多少勤快的文人提笔动不动就是万言,乃至十万言、百万言、千万言。

但,若论文字的质量,老子真乃天人也,《道德经》里随便挑一句都远胜一般人的千言万语。《道德经》真乃一部奇书,五千余字不仅涉及哲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文艺学、修辞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还涉及军事、建筑、园艺、管理、医药、养生等众多领域。《道德经》玄而又深,对它的研究无疑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复杂工程,非一般人所能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非宇宙中心,人是否是万物之灵亦值得探讨与商榷。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之运势和规律,彼此原本就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和必要的敬畏。即使是人的福气与运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也一定有一个定数,过分透支是要付出代价的。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一定要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水润万物而不言。表面上看起来最弱的往往是最强的,最柔的往往是最刚的。水至柔,风无形,而世界的沟沟壑壑却是因水所致,人亦是被风慢慢吹干吹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美妙的亦当是似水柔情。一个再刚硬的汉子,亦难免会有被柔情所击中而酥软之时。“世界虐我千百遍,我待世界如初恋”,人生漫漫,且以情度之,以柔待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世人眼里,这世上最长久稳定的是天与地,但世人却没有想到这世上最没有欲望杂念的也是天与地。世人为什么烦恼?人与人之间为什么紧张?说白了就是人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算计,太多的计较。也许,一个人要想变得强大,就必须学会适时放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人不能逆天而动,凡事要顺势而为。人不是万能的,天道自有其规律。一时一事一地,或有外来变数,但放眼宇宙,人在其中,尘埃一粒,再怎么折腾亦无法改变宇宙之根本。人最终只能去顺应自然,而非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者必然难逃自然之惩罚。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有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人有宏伟的计划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你千万不能忘了,难事要从容易处着手,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就一定要走得稳。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人之在世,难免会与宠荣辱患相交集。宠则喜,辱则忧,得则乐,失则苦,原本也很正常,但过于看重荣辱得失,甚至把它看得比自身的生命还重要,那就大错特错了。岁有春夏秋冬,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亦有风风雨雨,人在凡尘,但凡身外之物,若能以平常心待之,甚好。

一个普通人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可以汲取到智慧与力量的字句,俯拾即是。只是,这些智慧之果是非常需要用生活之水去咀嚼和活化的。

老子姓李,老子讲理,老子天下第一,此言诚不虚也。

老子是个孩子

人在孩童时,总是渴望一觉醒来就可以变成大人。但是,人在真的长大成人后,却幻想自己如果可以返老还童那该有多好,永远做个小孩,甚至永远做个躺在父母怀里的婴儿。婴儿之态乃世间至纯至真之态,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更没有算计。

只是,这世间之事有时甚是奇妙。一个人最向往的东西,一般恰恰是最没有希望实现的事情。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道德文章天下第一,亦不能免俗。老子的时代应该是风雨飘摇的,百姓的生活更是朝不保夕的,否則他就不会一天到晚幻想着:“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个多美呀,简直是桃花源里的桃花源。但,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相反的,老子应该只是闭上眼睛想得美。他当时所面对的真实的社会状况,却很可能是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战祸不断。

闭上眼睛与睁开眼睛,冰火两重天。老子的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一种随时可以想象得到却永远无法触摸得到的深深刺痛。但他帮不了什么,更改变不了什么。他的情感,要么可以在酒的汪洋里纵横捭阖,要么只能在文字的桃花源里肆意挥霍。

或许,这就是老子的文字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还一个个的如刻刀凿石般,深刻而隽永。

老子的境遇应该是暗流涌动的,社会的天平更是隐象环生的,否则,他就不会一声声地咏叹:“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多么和谐的友善社会呀。

然而,现实往往是要狠狠地打脸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从大的背景来说,周朝影响力式微,诸侯之间攻城略地,混战不已。从小的环境来说,各诸侯国内部的贵族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在这样的环境里,谁能“不争”?谁能“不言”?谁又能“不召”?更遑论什么坦诚了。

老子所处的环境,“道”不过是贵族大人们的幌子。他们搂着美姬,喝着美酒,一时兴起谈谈“道”。

但,酒醒后,他们该争斗还争斗,该妄言还妄言,该征召还征召,该耍阴谋诡计还耍阴谋诡计。所以,老子的“道”,应该是比较尴尬的。虽然老子将“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道”的作用夸张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地步,但各阶层似乎并不买账,甚而嗤之以鼻。

老子一本正经地说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其实,个中滋味,或许只有老子自己知道。

依我看来,这三句话亦是半真半假。

上等人听了道,赶紧实行,这个恐怕未必。他们应该只是表面上听听而已,最多再装装样子,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抗拒按“道”的要义来治理国家的。因为如果真的按“道”操作的话,老百姓一个个弄得像贵族,而贵族们反倒搞得一个个像老百姓,他们的特权与尊严将何存?

中等人听了道,将信将疑,这个估计是实情。只是,一个对“道”将信将疑之人,又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去实行“道”呢?

下等人听了道,哈哈大笑,这个倒是绝对的大实话。普通的老百姓,虽长期身处社会底层,但绝非脑袋也长期被驴踢了。在老百姓眼里,“道”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看起来亮闪闪的,却永远无法企及。

人分三六九,大道算个球。此乃妇孺皆知之理,老子该不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老子真是个孩子。

猜你喜欢
道德经世人老子
你好,老子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互动平台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图说·“梅”开二度
路以奇葩惊天下,名以怪诞动世人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