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2022-03-11 08:04■文/王
幸福家庭 2022年18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法治

■文/王 倩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当前,部分教师将这门课程看作一门普通的文化课,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因此无法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作用,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为此,教师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地为学生渗透一些德育内容,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理念的贯彻需要以德育为核心,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感化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注重其人格的完善。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速度很快,思想、心理上独立性较强,但由于知识储备、社会经验有所欠缺,对很多事情缺乏辨别能力,因此对其开展德育很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促进其在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立德树人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系

初中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认识都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应该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一门关键课程,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为各科的教学提供了重要基础,虽然二者的区别比较明显,但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立德树人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教育观念,同时这门课程也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途径。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它们是相互依存、协同推进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各项德育工作,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作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学校对德育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多样化的德育工作也开始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影响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因此,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其受到更多人的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教学方式较单一

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就要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方式,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之中,这样他们才会配合教师的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度也不高,无法很好地吸收、内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部分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部分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也缺乏了解,同时在教学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都是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内容。在课堂上,部分教师只会向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提问,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导致教学成效不理想。

四、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提升教师素养,以师德感染学生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其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可以获得显著的德育成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使命感,形成“德智并重”的理念,逐步提升自身素养,用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凭借良好的教学能力指导学生。教师还应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好恶,在其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将相关事例、新闻等作为素材,通过 讲故事、开展活动或表演等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情境体验

以前,部分教师一直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作文化课,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也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对此,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关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使其形成团结协作、努力学习的良好品质,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相比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普遍感觉枯燥、乏味,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视频、表演等形式,通过一些可感、可触的方式,创设一些相对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多思考、多总结。

例如,九年级“凝聚价值追求”这节课的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按照平时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往往会停留在表面,难以开展深入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抓住“价值”这一关键词,将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事迹作为切入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文秀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脱贫事业的事迹。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化身为小记者,分享黄文秀的事迹,传达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在这堂课上,教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认真听讲,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联系现实生活,加深道德感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生活是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体现生活化特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体现课程回归生活的现实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捕捉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例如,在八年级“我国基本制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疫情防控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抗疫答卷,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感。

(四)注重社会课堂,促进学思贯通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将其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才能获得较好的成效。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要拓宽教学渠道,将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关注点从课堂转移到实践上。具体来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进行调查、参观、采访,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促使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中参加亲子活动,使学生形成孝敬父母的品质;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参与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入社会和自然中,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感受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可以把握德育契机,逐步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

(五)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德育效果

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非常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以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通过开展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且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及法治观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很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认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观念,持续完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法治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