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

2022-03-11 19:38刘志会
关键词:福祉经济发展

刘志会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召开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形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是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解决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的价值指南。新时代,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不仅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关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是第一要义

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全球的资源、环境、贫困、人口等发展问题凸显。经济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经济发展即表现在经济“量”的增长,也表现在“质”的提升上。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取得重大成效,经济走向提“质”时期的发展任务。经济提“质”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第一要义。

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要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中国人口基数大,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首先要提高经济总量。经济增“量”,要提高经济效率,即经济产出与投入之比,“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即“高投入”“低产出”,生产效率较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通过单位时间内生产数量的增长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环境效率等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要,要实现绿色发展。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更为强烈。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既有对高质量产品的需要、也有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这要求经济发展从人民的健康生活需求出发,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目前,我国“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高,影响了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内容之一。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三高”产业,加强保护环境,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美好生活环境;经济发展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节能减排,也是实现绿色生产的必然要求;绿色生产也是一种经济生态。实现绿色生产,发展旅游、健康、养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不仅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人民增收,也为广大人民健康生活提供空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P463)“金山银山”不仅给人民带来经济效益,也为人民带来生态福祉。绿色农业为人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农产品。绿色生产让大自然释放生态红利,满足了人民的健康需求。

再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实现生产动力变革。新时代,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但发展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还面临技术“卡脖子”的问题,生产动力变革面临严峻挑战。新时代,人民生活品质需求不断提升,引起我国人民消费结构、消费需求的变化。一方面,人民的消费需求向品质化、品牌化方向转变,但市场供给滞后,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场供给方面出现产能相对过剩的现象,某些领域(如水泥、玻璃等)生产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生产供需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高质量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不能满足人民需求。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以转化生产动力——加强科技创新为基础,实现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增量改革即优化产业结构的投资比例,使科技创新成为最大增量。存量调整即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增量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生产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数字化产业发展,生产高质量产品,满足人民个性化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同时,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平台经济,为人民提供便捷生活方式。依靠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信息化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平台经济迅速发展,远程医疗、美团外卖、电商、网约车、淘宝等,为人民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综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要依托于科技创新实现的生产动力变革作为基础。

最后,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稳定生活,要实现经济质量变革。经济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人民稳定生活。反之,则人民生活动荡。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为实现经济增长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但伴随着各种发展问题的产生,如污染、贫困、资源紧缩等问题的出现,世界各国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经济“量”的增长,还要综合政治、社会、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进行评价。经济对人民的健康、美好生活环境、社会和谐等需要的满足程度逐渐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要素。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自然承载力不足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世界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导致出口需求下降;人民消费需求在国内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出现外溢;政府需求动力不足,这些现实问题都在考验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实力。提升经济质量,增强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稳定的前提。经济质量更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4](P828)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发展核心立场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5](P6)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国家显著特点。“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6](P482)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是在发展中将人民置于中心位置,人民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首先,坚持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经济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经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经济发展“为了人民”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人民福祉是与人民切身利益相联系的各种福利,例如人的收入、服务、民生等。第一,经济发展“为了人民”是为人民带来经济福祉,即经济“量”的增长满足人民物质需要,人民生活富裕;第二,经济发展“为了人民”,体现在经济发展“质”的提升上。经济“质”的提升,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质;第三,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民生福祉。经济发展满足了人民对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需要;第四,经济发展为了人民,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给人民带来的生态福祉。经济发展“为了人民”,尊重人民追求富裕、追求幸福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新时代,在改革开放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的基础上,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现代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发展经济的目标。

其次,坚持经济发展依靠人民,发挥人民在创造福祉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决定经济提“量”增“质”的关键。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8](P44)人民在发展经济中的创造性劳动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经济发展依靠人民即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民内生动力,发挥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我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人民主体作用。第一,注重劳动精神培育。一方面,“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9]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承认、鼓励、倡导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培育人民的创造精神、协作精神、实干精神,让各行各业的劳动精神楷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第二,经济发展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支持人民进行劳动性创造。201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10](P564)国家通过“双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同时,国家通过提高创业补贴、创业贷款、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等为人民创新、创造提高政策支持。第三,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人民成为共建主体,在共建中发挥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11](P352)国家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承认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意愿,激发人民创造力,这是经济发展中坚持人民立场的内容之一。

最后,坚持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福祉,是经济发展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旨归。经济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关系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这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福祉的享有者。人民共享福祉是实现人民在经济发展成果分配中的均衡、公平、正义。从经济发展成果均衡享有的维度来看,经济发展由人民共享,是指人民共同富裕。其中,“富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共同”是指富裕人民的范围、广度。经济发展成果的均衡、公平、正义分配是从扩大富裕人民的范围、增加富裕人口数量层面,解决分配不公平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成果人民共享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除强济弱,而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时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全体人民共同达到富裕生活的程度还没有均衡实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发展,实现人民共享富裕生活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所以,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地区间(特别是农村与城市间)经济平衡发展是关键。第二,解决参与共建者的共享问题,保障人民广泛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权利,实现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3],经济发展依靠全体人民,人民是共建者也是共享者,平衡充分的发展让人民在发展机会上享有公平,共享平等参与劳动的机会。所以,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人民具有平等参与社会劳动和成果分配的机会,实现分配机会平等;国家通过实现精准扶贫,让有能力的人享有共建共享的权利,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福祉,实现分配结果的公平。第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民生福祉,就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水平,让人民共享民生成果。

三、新发展理念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指导

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是通过国家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实现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指导。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4](P37-38)。新发展理念是实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指导。

首先,以创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为创造人民福祉提供动力条件。“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15](P825)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决定经济“量”的增长,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决定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经济发展的“质”的提升。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优势、人口红利,技术上采取以“简单、重复、模仿”为特点的加工制造业,经济发展总量增加快,中国人民迅速实现富裕。新时代,我国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这必须解决技术“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领生产,为人民增进福祉。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增量,满足人民富裕的要求。同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为人民创造福祉,我国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其次,以协调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为保障人民共享发展福祉奠定基础。人民共享福祉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的宗旨。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特别经济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统一等因素,制约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福祉。协调发展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木桶效应”,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福祉的重要条件。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失衡的问题,不是搞平均主义,是“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16]我国通过顶层设计,在“协调理念”的引导下,因地制宜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调整分配结构等,为保障人民共享发展福祉奠定基础。

再次,以绿色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为人民增进经济福祉与健康福祉创造生态条件。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生活富裕,更加要求健康生活。新时代,经济发展遭遇资源瓶颈、环境污染严重的难题。在绿色发展引领下,我国实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了生态条件。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打造绿色产业等为促进人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也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空间,满足了人民增收与健康双重需求。

从次,开放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为人民增进经济福祉创造和谐有序的环境。开放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是解决“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15](P826)新时代,我国仍然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是开放的国家,中国人民的经济福祉离不开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开放发展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更有利于增进我国人民经济福祉。世界市场与中国市场之间,以及中国市场内部和谐有序的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开放的发展理念引导我国经济对外、对内开放,促进经济内外联动发展。坚持开放发展,经济要素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为人民增进福祉提供和谐有序的内外环境。开放发展理念引导我国经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7]开放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用好国内国外两种市场、资源、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经济福祉创造和谐有序的环境,也为增强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奠定基础。

最后,共享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为人民共享民生福祉提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8]共享发展理念是指导经济发展福祉公平正义分配的理念。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地域差距、职业差距、个人身体状况、个人禀赋等因素是造成人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在共享理念的引导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增加残障、智障等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实践,是实现人民共享民生福祉的保障。

猜你喜欢
福祉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生态就是民生 环境就是福祉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坚持共享发展 增进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