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芳芳 王齐羽 应珊姗 冯 婕
(1.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 杭州 310018;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3.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杭州 310018;4.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杭州 310018;5.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
信息素养是识别何时需要信息,定位、评估和利用所需信息并以有效、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方式利用信息的能力[1]。201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单位共同发起《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行动倡议》,旨在提升公民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作为全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应为学生未来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并引导使其成为知识渊博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2]。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首次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目标,并于2021年2月进一步强调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1年1月,上海市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十四五”期间推动社会生活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2021 年 3 月,提升公民数字素养成为“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为推动我国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的重要议题。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估[3]、信息素养课程[4]、信息素养教学[5]、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6]以及高中到大学信息素养的衔接[7]等方面。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始于2000年,随着国内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目前主要集中于:①代表性国家的经验研究。既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有多主体参与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如吴亚楠等[8]通过对日本经验的研究,建议我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应明确主体责任、设置专门合作机构、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并创新合作教育形式。②国内信息素养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的调研。如钱冬明等[9]调查发现,成都市中小学生不同学段的信息素养水平相近,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有待加强。③信息素养评估研究,侧重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如石映辉等[10]利用SWOT分析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并尝试构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均已产生一定成果,整体来说国外研究内容较为多样化且更具体深入。信息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受到高度重视[11],目前国内学者也主要集中于对美国、英国以及日本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虽然对澳大利亚的情况略有提及,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通过网络调查,分析澳大利亚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特点,为我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2.1.1 国家教育战略明确了信息素养要求
1989年《霍巴特宣言》(Hobart Declaration on Schooling)将发展学生的“信息处理和计算技能”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该宣言为全国课程开发和评估奠定了基础。1999年4月,《关于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的阿德莱德宣言》(The Adelaide Declaration on National Goals for Schooling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明确提出,学生从学校毕业时应具有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能力,成为对新技术特别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充满信心且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用户,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艺术、科学、技术等8大关键领域的课程,能拥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理解水平。在此基础上,2008年12月《澳大利亚青年人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提出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推动世界一流课程与评估的行动承诺,要求将包括ICT在内的8大学习领域纳入国家课程,并开展严格评估。2019年12月,澳大利亚教育、技能与就业部部长再次达成新的共识,发布了《爱丽丝·斯普林斯教育宣言》〈The Alice Springs (Mparntwe) Education Declaration〉将培养利用技术收集与共享信息,成为有创造性的、明智的用户作为青年人教育的重要目标。
2.1.2 将信息素养纳入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体系
为提高教育质量,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局(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CARA)制定并实施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即“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内容包括英语、数学、技术等8大学习领域,ICT、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等7个一般能力以及3个跨课程优先事项。
第一,设计不同阶段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及标准。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技术”领域中的数字技术和工程技术课程实现,该课程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设计了相应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在知识与理解方面,除了熟悉数字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其传递、保护和获取数据的作用,还要使学生认识数据的表示方式。在技能培养上,重视学生收集、存储、评估数据,以及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能力;突出学生提出问题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共享交流信息。整体来看,数字技术课程对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规定较为具体细致,呈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时代性。同时,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还规定了数字技术课程不同教学阶段的成效标准。
第二,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教师需在学习领域范围内教授和评估学生的一般能力。其中,ICT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ICT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定位、生成并获取数据信息,选择、评估以及组织分析数据信息;能够产生思路、计划,并为特定需求或任务提供解决方案;可以共享交流思想和信息;能识别信息知识产权,并对信息进行安全存储[12]。尽管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的各学习领域都注重培养学生的ICT能力,但数字技术课程的作用最为突出。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从发展探究技能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从多种来源收集、比较和评估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利用逻辑推理阐明其缘由的能力[13]。批判性思维侧重于提出论点后,学生如何使用、分析信息,并将其系统化作为论据支持论点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则侧重于学生识别、查询信息后再次探索新的组合方式,激发更多的想法与可能性。
2.1.3 将信息素养纳入国家评估计划
ACARA负责制定和管理的国家评估计划(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NAP)是面向学生的国家测试,用于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教育成效。2005年ACARA启动ICT素养评估,每3年面向全国所有州和地区6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开展评估,并分别建立熟练标准。评估涉及信息素养的内容,包含获取、管理、整合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做出新的理解并与他人沟通合作以有效进行社会参与的能力[14]。同时,ICT素养评估保持与时俱进,确保评估的知识和技能与ICT技术发展与变革相适应。
澳大利亚图书馆信息协会(Austral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ALIA)和澳大利亚学校图书馆协会(Australian School Library Association,ASLA)积极推动学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这两个组织不仅联合制定信息素养政策,而且在培养教师图书馆员、组织信息素养活动等方面做出很大努力。
2.2.1 制定信息素养相关政策标准
为推动澳大利亚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ALIA和ASLA针对信息素养、教师图书馆员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见表1)。
表1 澳大利亚图书馆行业协会发布的政策与标准
第一,发布图书馆信息素养声明。早在2006年ALIA在《对所有澳大利亚人的信息素养声明》中明确图书馆和信息服务人员有促进公民信息素养发展的职责。ALIA、ASLA发布的《信息素养声明》(2016年)阐明了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教育原则、信息素养基本技能、实施信息素养计划的要求以及培养目标[15]。
第二,建立教师图书馆员政策和标准。教师馆员兼具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双重角色,其价值在于把课程知识、教学方法与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知识技能相结合。ALIA和ASLA发布的政策标准涉及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及职业指南等,要求教师馆员拥有教师和图书馆员双重资格[18]。
ASLA与ALIA分别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与专业承诺三个维度界定优秀教师图书馆员标准[24]。在知识储备方面,教师馆员不仅要掌握信息素养基本理论、熟悉学生信息素养需求和兴趣,还需具有图书馆与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并了解信息检索标准。在专业实践方面,教师馆员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学并实施教学评估。在专业承诺方面,教师馆员需起引领作用,完善图书馆计划与服务,推动信息素养政策制定与实施。
第三,在图书馆服务和ICT政策中增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ALIA与ASLA在《学校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声明》中指出学校图书馆通过培养信息素养和基于查询的学习技能服务提升其自身价值。此外,《学校图书馆与信息通信技术声明》要求图书馆通过将信息素养技能嵌入课程,发展学生ICT相关技能,使其成为负责任、有道德的信息利用者。
2.2.2 为教师馆员提供专业技能发展机会
ALIA和ASLA为教师馆员创造业务培训和交流机会。前者提供了完备的图书馆知识培训体系,其中信息素养培训包括检索技能等内容。后者通过定期的在线研讨会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使教师馆员掌握所需的具备时效性的知识和技能。
ASLA还设立了“澳大利亚教师图书馆员奖”,以奖励为学校图书馆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馆员。奖项考评的重要标准包括提供优秀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等内容。获奖者可以获得专业发展补助金,并允许在ASLA专业学习活动中免费注册学习。
2.2.3 组织信息素养活动
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活动,培养信息意识。澳大利亚将每年5月定为国家信息意识月,5月最后一周为图书馆和信息周。行业协会以此为契机,加强先进理念和知识的宣传。2019年ALIA在“自由获取信息和资源”(Freedom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FAIR)平台上开展了“真相、诚信、知识”(Truth Integrity Knowledge,TIK)活动,并提出图书馆和信息专业人士促进TIK发展的10项原则(包括信息自由、数字知识、开放存取等)[25],传递资源开放获取和信息自由流动的价值观以及真实信息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推动学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实践。ALIA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学校图书馆评估的重要内容。2015年10月,ALIA通过FAIR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秀学校图书馆”,评选标准包括是否能让学生学习信息技能等[26]。2018年10月,由包括ALIA 成员在内的学校图书馆联盟发起全国性的“学生需要学校图书馆”运动,宣传优秀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技能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27]。
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澳大利亚一些州政府制定了推动信息素养发展的政策,配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做出课程规划,并提出居家学习时的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2.3.1 制定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相关政策
澳大利亚一些州政府在政策中明确了学校及校级领导、学校图书馆、教师、教师图书馆员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上各自的角色与职责。其中,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制定的《学校信息技能:引导学习者建构知识》明确了不同教育主体在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方面应扮演的角色[28]:学校通过运用信息搜索处理(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ISP)模型使学生获得信息素养认知体系;学校领导应将图书馆和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战略规划;学校图书馆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其信息素养能力;教师馆员要参与信息素养计划的课程实践,避免学生孤立地学习;教师运用其对课程内容与学生行为的理解,与教师馆员共同规划完善教学方案。
2.3.2 配合制定信息素养有关的课程要求
在课程设计上,各州政府都以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为蓝本,通过ICT能力、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以及STEM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其中,新南威尔士州与昆士兰州政府在课程规划上与其他州相比更具特色。
新南威尔士教育标准局为中小学生设定了K-10教学大纲,分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K-6课程中的科学与技术学习数字技术,培养思维技巧[29]。7—10年级的学生则通过必修课“技术”与选修课“信息和软件技术”锻炼信息素养能力。必修课嵌入了信息收集和分类、组织和表达、处理和分析等技能培养;选修课强调计算机和技术素养的培养。昆士兰州同时采用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标准(F-10)与当地课程标准,但总体上大同小异。昆士兰学校正将地方性课程标准逐渐转变为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标准。
2.3.3 提出居家学习时的信息素养教育要求
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分别对学校、图书馆员和家长或看护人三方提出居家学习期间的要求,阐明了各自的角色与责任,以期通过加强学校、图书馆员、家长及看护人三方的合作,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一方面,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寻找高质量的远程学习资源以支持学生居家时的信息素养学习。同时图书馆员定期与课堂老师进行交流,支持信息素养远程学习。另一方面,家长或看护人通过参与生活实践的讨论,指导中小学生掌握提出问题、选择和评估信息等技能;帮助养成记录信息源和检索时间的习惯并告知相关信息源的途径;教导如何引用他人研究和信息,学会正确撰写参考文献;提醒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多源交叉引用以及域名等简单的检索知识,提高搜索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0]。
各州中小学作为具体落实国家规划、行业协会倡议以及州政府政策的主体,特别重视自身培养未来合格数字公民的责任,形成了以数字技术课程为核心的ICT能力培养和基于图书馆资源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教师与馆员共同协作保障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
2.4.1 以数字技术课程为核心的ICT能力培养
在学校层面,信息素养被嵌入到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的一般能力(主要集中在ICT能力)培养中,且已整合到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的所有学习领域。各中小学通过设置ICT课程、提供ICT资源等方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鼓励学生学习如何有效使用ICT获取、创建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问题。
不同学校ICT能力培养的课程不尽相同,侧重各有差异。维多利亚州马里森学院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在7—8年级参与信息素养计划,除软件开发和硬件基础等基础知识外,还设有“负责和安全地利用互联网”等内容;9—10年级可选修电脑编程、编码与机器人、数字多媒体制作以及多媒体和网页设计等课程;11—12年级的学生通过应用计算、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的研究提升ICT能力[31]。
澳大利亚中小学还提供各种ICT资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造条件。一方面,学校将ICT工具和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在各学科的教与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利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发展信息素养的机会。如昆士兰州朗科恩州立学校的资源中心计划是一项通过与课堂教师合作开发的信息素养计划,该计划将1至6年级学生的ICT学习整合到基于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每周访问资源中心的实验室和印刷资源[32]。
2.4.2 基于学校图书馆资源的信息素养教育
学校图书馆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作为校内的教学和学习中心,学校图书馆提供与课程内容接轨的有效的教学项目”[33],其中信息素养是学校图书馆教学工作的核心。
首先,开设图书馆课程。澳大利亚中小学图书馆分别从就学阶段与教学模式考虑,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图书馆课程,由教师馆员或教师教授学生信息素养技能。如比莱尔公立学校图书馆针对幼儿园至6年级的学生分别开设了系列课程,强调学生成为合格数字公民必须具备的网站评估技能以及信息素养,并经常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习需求[34]。就教学模式而言,澳大利亚中小学图书馆选择特定时段、特定学年或定期开设图书馆课程。教学内容既包括基本知识,也涉及信息素养技能。如克莱尔公立学校、萨默维尔豪斯学校图书馆每周开设图书馆课程,利用ISP模型教授信息素养技能。圣帕特里克学院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引导学生掌握撰写参考文献、制定搜索策略、确定资源类型、寻找相关资源以及使用图书馆数据库等方面的技巧[35]。
其次,提供教学资源。各州中小学图书馆通过配备多媒体和电子资源数据库,提供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成为学生学习、阅读、研究、课程支持和资源管理的信息空间。一是配备了极其丰富的设施与工具。图书馆融合数字技术,为学生配备空间及计算机、iPad、交互式白板、打印机等电子设备。如新南威尔士州凯利维尔公校图书馆提供互联课堂(Connected Classroom)供班级使用,便于学生体验虚拟游览[36]。二是提供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除了书籍、杂志、报纸、DVD等资源,南澳大利亚基石学院等学校图书馆额外购买网络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络数字视频图书馆等数据库满足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37]。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查询目录、与州立图书馆合作建立的联合目录查找所需信息。
再次,配置图书馆员团队。在原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很多图书馆聘请了至少一位教师馆员,有余力的图书馆还设置了由图书馆助理甚至技术专家构成的图书馆员团队,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服务。如昆士兰州卡文迪什路公立中学图书馆结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嵌入信息素养计划,由学习支持与资源助手两支团队教授学生信息技能。前者帮助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后者则通过提供资源订购、馆藏维护、视听和多媒体馆藏管理以及协助查找和检索资源等服务,引导学生自主锻炼信息素养能力[38]。
最后,举办信息素养活动。很多学校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如伍德克罗夫特学院图书馆馆员通过协助资源查询,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读物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39]。斯普林菲尔德学校图书馆每两周举办一次包括阅读激励计划、竞赛和研讨会等在内的针对初中生的阅读计划,以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及信息素养。
2.4.3 课堂教师与教师图书馆员通力合作
一方面,课堂教师与教师馆员合作提供学习支持、协助查询并设计信息素养教学计划。博蒙特路公立学校[40]、米尔佩拉州立中学[41]等学校图书馆的教师馆员协同教师设计信息素养教学计划,通过图书馆课程、信息素养课程或ICT课程教授学生查询、选择、分析、组织信息的技能。另一方面,课堂教师与教师馆员课后共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卡布尔彻公立中学的教师馆员和教师在授课后及时总结经验,评估教学质量,以改进教学方式。
如前所述,具备层次性、系统性且无缝衔接、融入各学习领域的国家课程是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教育成功的关键。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并明确了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目前,教育部就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分别制定有相应的国家课程计划,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1992年)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2002年)。但由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发布要早于《纲要》,其内容并未涉及信息技术课程,且两个课程计划发布的时间相差10年,各阶段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同时,中小学国家课程计划多年未经修订,很难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课程计划衔接不畅使得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不完善,难以同步。虽然《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涉及信息素养教育,但内容极为有限。目前仅《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处于实施中,但也没有明确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1年2 月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鉴于此,国家教育部门需要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确立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和标准,实现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过渡,并开展国家评估。第一,修订中小学课程计划,明确小学至高中各学段信息技术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确保与高中课程衔接的基础上,建立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国家标准,明确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以及国家课程标准在地方和学校实施的策略。第二,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的课程设计。信息素养是我国中小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国家需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培训力度,除了“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目标”,还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融入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要求中。第三,将中小学信息素养列入国家评估计划。2021年2月,教育部提出将“积极推动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42]。笔者认为,信息素养评估需要以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为基础,以各学段达到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为衡量标准,开展阶段性评估、过程评估以及综合评估。同时建立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网络面向全国定期开展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测评。第四,保持课程方案、标准及评估内容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适时增加和修订,可借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增加数据素养的相关内容,重视数据获取、评估、分析以及可视化等能力的培养。
ALIA、ASLA等澳大利亚图书馆行业协会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相关政策制定、馆员业务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活动组织以及教育资源提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提出,中小学图书馆应开设新生入馆教育、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阅读指导等课程,并鼓励将阅读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在我国,中国图书馆学会承担提高公众信息素养以及开展馆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基本职责。201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行动倡议》,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研讨班、公益讲座等,但其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与澳大利亚行业协会相比,我国行业组织在中小学图书馆员信息素养业务能力提升、公众信息意识培养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存在的专业队伍匮乏、在职培训不足、服务水平不高、育人功能未充分实现等问题[43],我国图书馆行业组织可以在教育部门的政策框架下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学校图书馆员的职责、能力要求和任职资格。第二,强化馆员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开展信息素养专题讲座与教学培训,提高馆员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胜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学工作,并辅助教师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第三,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为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第四,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在线资源。第五,举办全国性的信息素养活动,宣传信息素养在数字社会的重要性,以增强全社会信息意识。
地方政府既是国家信息素养政策的执行者,也是政策创新的先行者。一方面,为执行国家政策,各地政府制定了本地课程计划和标准、推动数字(智慧)校园建设、组织参加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并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等。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针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政策创新。如青岛市自2016年起每年实施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工程;2020年12月江苏省在《关于加强与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初中学校要指导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孩子信息素养、预防网络游戏成瘾和手机依赖。但从全国来看,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城乡和地区差异;以升学率为导向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度不够,导致出现不按课标开课、挤占课时、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信息素养培育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主,各学科教师、图书馆以及家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等。
因此,笔者建议地方政府:第一,推进智慧(数字)校园建设,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在中西部与农村地区,可采用拨款或地区帮扶的形式增设信息技术专业教室等教学设施。第二,制定地方中小学校信息素养教育行动计划,明确学校、教师、图书馆、馆员以及家长等主体的责任。第三,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各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学期或定期跟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状况,依据国家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定期有序开展测评。在分析教学反馈与学生信息素养评估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内容,以贴合教学实际。第四,制定当地学校图书馆指导政策,明确学校图书馆在培养中小学信息素养能力方面的目标与任务。
中小学“唯升学”“唯成绩”倾向的长期存在,使得很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在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中小学校需要明确自身培养“数字公民”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为信息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领导应以身作则,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落实国家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同时,中小学校还通过不断改善校园信息技术环境,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社团活动以及青少年机器人、创客比赛等,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氛围。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缺少人文素养培育[44]。同时,尽管《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明确了中小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但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相关政策中并未提及中小学图书馆,使其作为关键培养主体的角色未引起足够重视。笔者建议: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教师应增加对信息伦理、信息道德等内容的传授;引导学生明辨信息的真假,不做虚假新闻的传播者;保护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等。在图书馆方面,积极开设信息素养课程,构建学生信息素养知识和能力框架;通过定期组织阅读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开展探究学习,以提升学生查找、筛选、利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将数据收集、分析、可视化技能融入服务中。最后,图书馆员应与学科教师合作制定本校学生信息素养教学计划,既可避免教学或服务出现缺口或冗余,也可使信息素养能更好地融入其他学科教育。
首先,中小学需要贯彻“家校共育”教育理念,重视家庭同学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合作与衔接。基于数字资源的线上学习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与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提供了实践基础。因此,教师应与馆员合作建设远程学习资源,支持学生居家学习,并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以及利用电子资源等情况。其次,家长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在学生居家学习时指导中小学生浏览健康网站、检索信息、选择评估信息,引导其正确引用他人研究和信息、撰写参考文献,并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意识。最后,联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手机管理,家长需要合理评估学生的控制能力,与学生沟通手机使用时间,配合学校共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中小学校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推进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和社会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教师,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资仍难以保障;中小学图书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其社会影响力与实践能力都远不如国内外大学与公共图书馆;很多家长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因此必须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首先,依靠高等教育机构弥补师资短板,加强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其次,联合科研机构、公共与大学图书馆、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等,共同建设适合中小学生的图书馆资源,使学生在阅读、远程学习以及实践等活动中提高信息素养。此外,还可邀请公共和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馆员定期开办讲座与文献检索课程。此举既可对学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进行深入探讨,也能为家长提高信息素养创造条件。
(来稿时间: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