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林香,张 政
(1、昆明工程勘察公司 昆明 650000;2、浙江海川勘察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0)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其他因素作用下,由于应力状态的改变,或因水和其他物理化学作用降低了坡体内软弱带的强度,岩土体失去稳定而沿该带作整体的、缓慢和长期向下移动的现象[1]。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岩土体自身、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而影响因素包括水的作用、地震以及人为活动等[2-3]。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定性分析为主的工程地质分析法,和定量分析为主的力学平衡计算法[4]。其中的力学平衡计算法有下面几个关键点: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选择;计算工况中暴雨因素的考虑[5]。通过滑坡的稳定性数值分析,结合滑坡的变形监测数据分析[6],两种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评价滑坡的稳定性[7]。根据稳定性的分析结果,经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综合防治目的。
白岩下滑坡位于山麓坡脚,坡脚溪岸因溪水冲刷塌方后,在强雨降条件下引发溪岸上方自然斜坡体发生滑坡,滑坡体由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全风化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组成,平均厚度4.0 m,滑坡体积约6 800 m3,属小型的浅层土质滑坡,滑坡后缘分布多条拉张裂缝,左右侧分布多剪切裂缝,滑坡后滑坡体处于临界稳定~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条件下可能再次滑动,将堵塞溪流,对下游的白岩下村构成较大的威胁,具有浙南地区典型滑坡特征[8]。
滑坡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湿适中,热量充裕,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 649.6 mm,平均降水天数为169 d,历年年降水量最多为2 483.1 mm,最大月降水量632.6 mm。滑坡灾害点活动前原始地形较缓,属于丘陵坡麓地带,斜坡坡度10°~30°。自然山体冲沟发育,植被覆盖率约70%。
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高坞组(K1g)和第四系地层(Q4)。下白垩统高坞组浅灰色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局部夹凝灰质粉砂岩,具假流纹构造,岩石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好,岩体强度随结构面的差异而变化较大;第四系地层为黄褐色、砖红色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粒径1~2 cm,含量7%~14%,棱角~次棱角状,磨圆度一般,含腐殖质,上部见植物根系,厚度0.5~3.4 m不等。
所处大地构造位于温州-镇海、泰顺-黄岩大断裂带以东的沿海地带,属新华夏系第二个一级构造复式隆起带南段东侧,构造形迹反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区,属震级小、烈度低的稳定区域。
滑坡体位于缓坡地带,前缘下方即为溪流岸坡陡坡,东侧为原果园地的排水沟,西侧为自然沟谷。平面形态呈“U”型,如图1 所示,主滑方向181°。滑坡轴线长40.0 m,宽36.0~46.6 m,平均宽41.0 m,面积约1 700 m2,滑坡物质由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全风化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组成,厚度0.5~5.3 m,平均厚度4.0 m,体积约6 800 m3,属小型的浅层土质滑坡。
图1 滑坡平面Fig.1 Landslide Plan
滑坡剪切口位于道路下方溪岸岸坡全~强风化分层处,勘查阶段降雨时,见有地下水从剪切口处渗流出。后缘裂缝分布明显,滑坡周界清晰,裂缝贯通性好,滑坡体北侧周界裂缝的力学性质为张性,发育的拉张裂缝,裂缝一般宽0.1~1.2 m,最宽处有2.0 m,可见深度一般在1.2 m左右,最深的约1.8 m。
2.2.1 滑动(面)带特征
根据地质测绘、钻探工程等查明,在滑坡体后壁底部多处发现存在白色、灰白色粘土,手摸有滑腻感,遇水软化、膨胀。该层粘土为良好的润滑物质。钻孔中在残坡积层、全风化层与强风化层的接触面附近也揭穿到一层灰白色、白色粘土层。根据滑坡剪切口附近出露岩土体情况,结合钻孔岩芯综合分析,滑动带深度约0.5~5.3 m,即灰白色、白色粘土层。
2.2.2 滑床特征
滑床由强风化凝灰岩构成,稍密-密实。滑床透水性较弱,滑床受上部松散层厚度控制较明显,从周界拉张裂缝底部,以及滑坡剪切口观测,滑床倾角较平缓,在20°~28°左右,滑床前缘与后缘的倾角变化不大,大致相近,中部较平缓。
2.2.3 剪切口
该滑坡体剪切口位于溪岸岸坡全~强风化分层处,滑坡产生后受强降雨影响,剪切口处局部岩土体已冲刷流失形成空洞。
因受超强台风的影响,滑坡所处区域最大1 h 降雨量超过300 mm,短时间大量地表汇集的雨水汇入滑坡体上部,同时果园东侧的简易排水沟内的地表水也有大量的水流至滑坡区,大量雨水渗入后使土体达到饱和、过饱和状态,地下水水压力增大,且下渗的水起到润滑作用,从而引发滑坡,因此强降雨是滑坡产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受溪沟水流冲刷造成岸坡塌岸,从而使前缘产生临空面,更有利于形成滑坡;较厚较松散的残坡积土层、全风化土层;存在的灰白色、白色粘土层软弱面,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滑坡地质灾害。
定性分析主要依据野外工程地质勘查结果,结合滑坡变形现状,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分析评价边坡稳定性状态及失稳模式。滑坡区位于浙南地区,台风期或梅雨季时,雨水汇流渗入至滑坡体内,南侧道路下方为滑坡剪切口,道路外侧无挡墙等防护设施,结合滑坡后缘拉裂缝、滑坡体表部裂缝情况推测,滑坡体目前处于临界稳定~不稳定状态,产生二次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3.2.1 计算参数
⑴滑体重度
依据勘察资料,残坡积土天然平均重度取19.68kN∕m3,全风化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天然重度取20.06 kN∕m3。经换算,滑坡体物质的天然重度取19.86 kN∕m3,饱和重度取20.23 kN∕m3。
⑵滑移带力学参数
依据勘查资料和滑坡体发展趋势及变形特征等,结合地区经验,采用反演法取值[9],综合确定滑移带力学参数天然工况:c=10 kPa、φ=16°,暴雨工况:c=8 kPa、φ=12°。
3.2.2 计算工况
根据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及拟实施的工程活动,本次滑坡稳定性分析,台风期为最危险状态计算,选取工况为自重+暴雨。
3.2.3 计算公式
⑴稳定系数计算公式
滑坡体稳定性计算采用:
其中:Ri=[Wi(cosαi-Asinαi)-Nwi-RDi]tanφ i+ciLi
Rn=[Wn(cosαn-Asinαn)-Nwn-RDn]tanφn+cnLn
Ti=Wi(sinαi+Acosαi)+TDi
Tn=Wn(sinαn+Acosαn)+TDn
式中:Wi为第i条块的重量(kN∕m);ci为第i条块的内聚力(kPa);φ i为第i条块的内摩擦角(°);Li为第i条块滑面长度(m);αi为第i条块滑面倾角(°);β i为第i条块地下水流向(°);A为地震加速度系数a∕g(例如a=0.2g,则A=0.2);Kf为稳定系数;Nwi为静水压力产生的孔隙水压力(kN∕m),Nwi=γwhiwLi;TDi为渗透压力产生的平行滑面分力(kN∕m),TDi=γwhiwLisinβ icos(αi-β i);RDi为渗透压力产生的垂直滑面分力(kN∕m),RDi=γwhiwLisinβ isin(αi-β i)。
⑵推力计算公式
滑坡推力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10],其计算公式为:
Pi=Pi-1ψ+Ks×Ti-Ri
其中:下滑力Ti=Wisinαi+WAcosαi+TDi
抗滑力Ri=[Wcosαi-WAsinαi-Nwi-RDi]tanφ i+ciLi
传递系数ψ i=cos(αi-αi+1)-sin(αi-αi+1)tanφ i
3.2.4 计算结果
⑴稳定性计算结果
选取1-1′、2-2′、3-3′勘探剖面(见图2)进行稳定性计算,考虑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计算采用理正岩土软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图2 3-3′计算地质剖面Fig.2 3-3′ Calculated Geological Profile
表1 稳定系数计算结果Tab.1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tability Coefficient
⑵结果分析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中滑坡稳定状态划分标准:Fs<1.0,不稳定;1.0<Fs<1.05,欠稳定;1.05<Fs<1.15,基本稳定;Fs>1.15,稳定。由表1 可知:现状在考虑自重和地下水条件下,天然工况下滑坡处于临界稳定(欠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3.2.5 稳定性评价
综合分析认为:滑坡体处于临界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滑坡周界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同时随滑动面的进一步贯通,滑坡体可能由蠕动变形转化为速滑的危险,将严重危害滑坡体下方村庄及居民生命安全。
滑坡防治方案,可考虑削坡载工程、回填压脚工程;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墙工程;排水工程:排水沟、管涵;其他工程:裂缝夯填、坡面绿化等。根据稳定性计算滑坡推力321~389 kN。若采取削坡减载措施,则将产生较大的削坡方量,且削坡区将延伸至山分嵴水岭,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如果设置重力式挡土墙,经计算挡土墙结构尺寸较大,技术、经济上可行性低,综合考虑采取抗滑桩,结合截排水系统,为防止地表水体快速进入滑体,对滑坡体内所有的裂缝进行夯填,以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并设置监测点。
抗滑桩的平面布置尽量设置在剩余下滑力较小的坡段,同时避免滑坡体越过桩顶、从桩间滑动,又要保证桩前坡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考虑以上原则,结合斜坡地形,平面上抗滑桩布设一排,采用方形人工挖孔桩,设在+50 m 高程附近,数量为11 根(见表2)。抗滑桩采用C30 钢筋混凝土浇筑,方桩,桩截面尺寸2.0 m×2.5 m,设计桩长10.0~20.0 m,中心距为5.0 m。桩底按铰支端考虑,计算方法采用M 法。要求保证锚固段桩长不小于总桩长的1∕2,且桩基础需置入中风化基岩5.0 m 以上。抗滑桩箍筋间距200 mm,主纵筋选用HRB335φ32 的螺纹钢筋,每隔2.0 m 设定位筋4个,桩顶0.5 m返浆混凝土须凿除。
表2 抗滑桩长Tab.2 Length of Anti Slide Pile(m)
主要布置在滑坡后缘及滑坡体中部。采用C25混凝土梯形截水沟;在水沟交汇处设置5 处C25 混凝土沉井,沉井规格:边长为1.0 m的正方形,井深1.0 m,井壁厚20 cm。
滑坡体前缘溪沟岸坡设置2.5 m 高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土墙,墙顶宽0.5 m,基础宽1.5 m,埋深1.0 m,挡土墙内坡1∶0.25,外坡垂直。
裂缝采用粘土回填并夯实,防止雨水沿裂缝直接渗入坡体。
施工完成后进行变形监测工作。桩部位布置2个监测点(JC1、JC2),滑坡体中部布置2 个监测点(JC3、JC4),后缘布置2个监测点(JC5、JC6),如图1所示。监测报警值按如下:垂直位移报警值为50 mm,控制值为70 mm,垂直位移变形频率连续3 d 不得大于5 mm∕d。边坡水平位移报警值为50 mm,控制值为70 mm,水平位移变形频率连续3 d不得大于5 mm∕d。
根据监测数据,2019 年6 月~2019 年10 月,每星期观察1 次,位移、沉降观测各120 次,累计沉降量最小的点为JC4,累计沉降量值为2.2 mm,变化速率0.015 mm∕d,累计沉降量最大的点为JC6,沉降量为2.5 mm,变化速率为0.017 mm∕d;累计位移量最小的点为JC1,位移量为0.213 mm,变化速率为0.001 mm∕d;累计位移量最大的点为JC6,位移量为1.52 mm,变化速率为0.01 mm∕d。所有监测点的沉降量变化速率、位移量变化速率不断减少,逐渐势于稳定,表明经综合治理后的加固措施有效。
⑴因受超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大量雨水渗入岩土体,使土体达到饱和、过饱和状态,地下水水压力增大,且下渗的水起到润滑作用,为该滑坡形成创造了条件;受溪沟水流冲刷造成岸坡塌岸,从而造成滑坡区域的自然山坡前缘产生临空面,更有利于形成滑坡;加之较厚的残坡积土层、全风化土层;存在的软弱滑动面;造成了滑坡地质灾害。采用传递系数法,分别进行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滑坡体处于临界稳定~不稳定状态。
⑵根据滑坡稳定性计算评价结果,综合考虑滑坡推力值、施工条件等因素,经分析比选抗滑桩方案、削坡减载方案、重力式挡土墙支挡方案,综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原则,设计采用滑坡体中下部设置方形抗滑桩,桩截面尺寸2.0 m×2.5 m,设计桩长10.0~20.0 m,中心距为5.0 m;滑坡后缘及坡面设置C25 混凝土截排水沟;滑坡体前缘溪沟岸坡设置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土墙;现状裂缝采用粘土回填并夯实等的措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⑶为评价治理效果,及抗滑桩的运行状况、受力变形特征等,确保工程安全可靠和工程的正常运行,经实施地表位移监测、沉降监测的分析,所有监测点的沉降量变化速率、位移量变化速率不断减少,逐渐势于稳定,治理措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