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公伟
上个世纪80年代末,20岁的我中专毕业来到兖州矿区一家辅业单位,成为一名煤炭人。命运从此与煤矿联系在了一起,并开始了在兖州矿区30多年的工作生活。
那时的兖州矿区规模还不算大,只有大约本部五个煤矿,年产量也不是太大,井下的开采条件与现在相差甚远。职工的居住条件还比较差,包括我身边很多职工同事住的还是仅有四五十平方的串糖葫芦房子。去到煤矿的时候,煤矿周边还能看到搭建的窝棚一般的临时房。别人说,这多是矿上没有分到房子,不符合分房条件的职工搭建的房子。我心里一惊,真切感受到了煤矿职工生活条件的艰苦。
1989年,兖州矿区迎来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年煤炭产量超过1000万吨。这一年,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在这里召开兖州矿务局煤炭产量超千万吨庆祝大会,命名兖州矿务局为国家特大型企业。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90年代初,兖州矿区提出并实施“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发展战略,开启多元发展之路。正是这个时期,我进入了一家实业单位工作。这期间,我加入了党组织,晋升了初中级职称,分配了福利住房,提升了职务。个人事业得到成长,且亲历了兖州矿区发展上的许多重大事件。
1996年原兖州矿务局成功改制,1997年组建兖州煤业,并于次年先后在美国纽约、中国香港、上海三地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的煤炭企业。而此刻的外部经济环境还正处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之中。
还清楚记得亚洲金融危机对兖州矿区经济的冲击,煤炭形势不好带来经济效益下滑,职工收入下降。我所在的这家单位,干部职工长期从事煤炭生产,市场经济意识及经验不足叠加经济危机波及,造成经营状况不好,一度出现欠薪、放假情况。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企业兴衰带给每个职工及家庭的影响,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残酷。
经济的起落,没有影响职工生活水平的改善提升。90年代,兖州矿区加快了职工宿舍住宅等生活设施的建设速度,职工一批批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煤矿新盖的高层职工公寓,成为煤矿里亮丽的风景,成了职工的温馨家园。矿区职工工作生活条件一天好过一天。2000年,我家仅花三万多元就分配到了三室两厅的福利房子。
后来我又来到第三家单位,人生轨迹再次发生变化。这期间,经济收入明显增长,晋升高级职称。家里购买了第二套住房,添置了家庭轿车。
在此期间,见证了兖州煤业在煤炭行业十年黄金期的快速发展,也亲历了黄金十年过后的煤炭寒冬。这期间,兖州煤业加速开发省外资源,完成海外并购、海外上市国际化之路,实现四地上市。兖州煤业逐渐站稳陕蒙、澳洲煤炭市场。
黄金十年过后,煤炭企业又一次遭遇经济寒冬。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当年的新闻报道用了“哀鸿遍野”来形容、描述当时的煤炭形势。煤炭市场最低迷的时候,据说有的职工站在铁路边,每天点数过往运煤的火车皮。这期间,我和数万名员工一样,共同亲历了企业应对严重危机所采取的降薪、阶段放假、减员带来的阵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兖州煤业在狂风暴雨中奋力前行的坚定步履,是我深刻的记忆。走过激流险滩,兖州煤业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再次实现跨越发展,产量效益逐年攀升。
如今的兖州煤业已从我记忆中的五家煤矿、1000万吨年产量,发展到今天的国内外三大煤炭产业基地,煤炭总产能超过每年1.5亿多吨。上榜2021财富中国500强第52位,形成煤炭、煤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物流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产业格局。
兖州煤业职工住房,早已不见了低矮窝棚,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很多职工家庭购买了新房,甚至在外地购了房。矿区职工家庭的收入、住房、生活质量,早已今非昔比、天翻地覆。
我深深知道,这一切都是企业给我们带来的。没有兖州矿区的快速发展,没有兖州煤业好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有我们每个职工家庭的幸福日子。我也深深知道,我们每个职工、每个家庭的利益和命运,都是与企业、与兖州煤业紧密相连的。
2021年是建党百年,也是兖州矿区开发建设55周年、兖州煤业成功上市23周年。作为兖州矿区、兖州煤业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我无比自豪。亲历了兖州煤业几十年的风雨兼程、砥砺奋进,走过的艰难创业、曲折发展之路,见证了兖州煤业的沧桑巨变、辉煌成就。我又非常荣幸,曾为兖州矿区的改革发展尽过微薄之力,兖州煤业的建设成果,有过我的辛劳和汗水。
30多年的煤炭岁月,我的内心早已深深融入兖州煤业。在我内心深处,兖州煤业早已成为了我的家。在这个家庭里,有过艰难曲折,也有拼搏奋进,有过欢笑泪水,更有团结友爱和收获的喜悦。我将铭记自己兖煤人的身份。
今天的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的艰苦岁月,更不要忘记兖州煤业与我们一起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也想提醒年轻一代的兖煤人、今后的兖煤人,不要忘记过去一代代兖煤人曾经的付出和汗水,接过他们手里的接力棒,把兖州煤业今后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续写兖州煤业的灿烂明天。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说:“我们每一名员工对兖州煤业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