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张小静
2007年,美国有超过730万人在监狱服刑或在监狱受审,这个比率相当于美国每31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监狱服刑,
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大约有2.3%的孩子的父母在服刑,奎迪(Quilty)通过数据推测,2001年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大约有6万名16岁以下的儿童的父母在服刑。 在中低收入国家,由于缺少合适的专业权威机构收集这些孩子的数据,很难准确估算出到底有多少孩子受父母服刑的影响。 父母服刑会对儿童的家庭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服刑有可能造成单亲家庭的形成, 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 由于父母服刑所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困难,儿童可能会面临被照顾不足的风险。部分服刑人员子女由于照顾者频繁更换,被迫不停地更换生活住所。 父母服刑还可能导致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污名化,人际交往困难,出现焦虑、抑郁、悲伤等心理创伤问题。父母逮捕和由此导致的反复亲子分离对儿童的伤害可能是毁灭性的,并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有可能产生犯罪的代际传递,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福利政策不同,各国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研究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国外有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起步较早,现已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与之相关的政策体系也相对更加完善。中国有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6年司法部发布《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之后,有关该领域的各种文献和专著才开始逐渐出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的生活、教育保障问题,但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创伤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应的有效的干预措施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缺乏系统性、综述类文章,有关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总结和综述类研究更为稀少。据此,本文借助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合集和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清晰呈现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的热点、演化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期望为未来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和救助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为 web of science,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children of incarcerated parents)作为检索主题,以1990年至2021年作为时间范围来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其中,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文献257篇(检索日期为2021年8月20日),经过筛选、清洗、去重后得到有效参考文献160篇。清洗过后的有效文献再利用CiteSpace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关键词为“聚类图”“关键词共现图”“作者合作网络”以及“时区视图”等的多个图谱。最后对图谱进行解读分析,以了解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的热点、发展规律、各机构和作者的合作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共引分析以及寻径网络算法等理论而研发的一款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某一学科或者研究领域前世今生的文献计量学软件。该软件将引证分析与共引分析结合起来,揭示某一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不同于以往单纯文本分析的文献分析方法,本研究在信息可视化理论的支持下,借助CiteSpace对1990年以来web of science中收录的有关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主要通过文献搜集法来搜集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清洗,同时借助CiteSpace对清洗过后的有效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对于统计分析得出的知识图谱,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解读,将文本形式的文献转化为量化的数据。本研究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助于从客观上把握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轨迹,又保留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论性解释,从而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1为1990年至2020年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领域发文数量。研究方法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children of incarcerated parents)作为检索主题,以1990年至2020年作为时间范围,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搜索到的相关文献数量,共计257篇(检索时间为2021年8月20日)。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虽然发文数量不多,波动也较多,但发文数量总体上还是呈波动上升态势。最早的一篇文献发于1992年7月,由朵拉·布莱克(Dora Black) 在《儿童疾病档案》()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服刑人员的孩子》(Children of parents in prison)的文章。根据发文数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以及该时间段内发文数量的均值,可以将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整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1990年至2000年)、萌芽期(2001年至2010年)和发展期(2011年至今)。
图1 1990年至2020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领域发文数量
起步期的第一研究顶峰发生在1997年。1997年美国出台的《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明确规定,如果儿童在过去的22个月内有15个月生活在寄养状态或是被法院认定为被遗弃的未成年人,儿童福利局必须提起终止父母监护资格的诉讼,并将儿童送养,以帮助儿童找到长久的住所。根据这一法案,有的服刑人员被终止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资格。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被收养之后的生活状况和发展状况。受当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的影响,这一时期有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发展极其缓慢。2001年美国出台的《家庭安全和稳定促进法案》首次明确提及“服刑人员子女”,提出了“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由政府提供资金为符合条件的民间机构招募培养指导员,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服务,以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减少行为偏差,更好地融入社会。该法案的出台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参考,有关该群体的研究逐渐步入萌芽期。2006年迎来了自起步期的第二个顶峰,这一年美国进一步完善了“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并增加了“传递示范项目”,加大经济力度去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从2006年开始,该研究领域发文量更上一层楼,学术界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注有了明显的调高,研究步入发展期。此后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2018年达到峰值29篇,发文数量逐渐增多。
1.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将筛选过后的160篇有效文献导入CiteSpace中,时间段设置为1990年至2021年,每3年划分为一个时间切片长度,结点类型设置为机构,选取每个切片长度里出现或者被引频次最高的前50个关键词,连接规则为循径算法,临界点设置为2,得到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图,如图2所示。该图谱共有187个结点,104条连线,密度为0.0075。结点和字体越大代表该机构发文量越多,结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由图2得知,结点和字体最大的是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Minnesota)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说明这两个机构发文量最高,属于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同时,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William & Mary)、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Virginia)、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Washington)、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Wisconsin)、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以及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英国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Cambridge)等研究机构发文量整体相对较高,从而形成核心机构群。另外,图2中形成多个合作网络,其中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属于两个最大的核心合作网络,围绕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封闭性合作网络,而围绕明尼苏达大学、威廉玛丽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合作网络,其他机构多是两两合作或者为独立发文,机构间的合作有待提高。从图2中,我们还发现,该领域研究中 90%的文献都来自美国各机构,表明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处于前沿阵地,这与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出台相关法案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益有一定的关系,其他各国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借鉴了美国方面的经验。
图2 机构合作网络
2.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图的形成过程与机构合作网络类似,只需把结点类型改为作者即可得到包含231个结点和190条连线,密度为0.0072的作者合作网络图,其分析原理依旧与机构合作网络一样,结点和字体的大小代表作者的发文量,结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图3中结点和字体最大的为丽贝卡·J.施莱弗(Rebecca J. Shlafer),围绕她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合作网络;辛西娅·伯恩森(Cynthia Burnson)、希拉里·鲁农(Hilary Ruinon)与朱莉·波希曼蒂南(Julie Poehimanntynan)三位作者之间互有合作,形成一个封闭的合作网络。而辛西娅·伯恩森(Cynthia Burnson)、希拉里·鲁农(Hilary Ruinon)、朱莉·波希曼蒂南(Julie Poehimanntynan)与卢克·穆特纳(Luke Muentner)四位作者之间互有合作,凯瑟琳·福勒(Cathrine Fowler)、安吉·拉道森(Angela Dawson)、克里斯·罗斯特(Chris Rossiter)、黛布拉·杰克逊(Debra Jackson)与塔玛拉·鲍尔(Tamara Power)五位作者之间互有合作,因此分别形成一个封闭的合作网络。其他作者也跟机构类似,或两两合作或独立发文,作者之间的契合性与合作力度都有待提高。同时由表1我们发现,发文量大于3篇的只有8位作者,其中丽贝卡·J.施莱弗发文量为10篇,位居第一位。施莱弗一直致力于具有多种风险因素的儿童和家庭发育结果的研究,尤其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相关的政策。
表1 发文量大于三的作者
由图3可见,总体来说多数作者为独立研究,整体较为分散,研究成果的流动性和共享性都较低,要想促进该领域的繁荣发展,各机构与作者之间必须通力合作,加强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不断丰富知识基础。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3.文献学科分类分析
文献所属学科类别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角度以及立足点,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所属学科类别进行大致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涉及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犯罪学、医学、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其中从社会学学科角度进行的研究最多,涉及婚姻与家庭、儿童与青少年、社会政策等多个领域;从法学角度出发探讨最多的则是刑事司法系统的公平性及如何通过该系统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援助;犯罪学角度则着重研究预防未成年子女的犯罪问题;心理学和医学角度则集中于护理与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角度则多探讨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相关问题的干预。总体来说,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集中在社会学领域,并以点带面呈网络状向其他学科延伸,研究角度逐渐丰富。
CiteSpace主题词的来源设置为标题、摘要、关键词以及额外增加的关键词,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临界点设置为6,即关键词出现频率要大于等于6,生成图4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一篇论文所给出的关键词一般都存在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可以用共现的频次来表示。一般认为,某一词汇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表 2显示了关键词频次表,由表中可以看出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父母服刑”(parental incarceration),其次是“儿童”(children)、“服刑”(imprisonment)、“家庭”(family)。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4可见,生成的图谱中,共有116个结点,17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261。一篇论文所给出的关键词一般都存在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可以用共现的频次来表示。一般认为,某一词汇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结点和字体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由图4我们可以看出,图中字体最大的是“父母服刑”,其次是“儿童”“服刑”“家庭”。综合图4与表2分析发现:首先,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父母服刑、儿童、服刑、母亲、父亲服刑来进行;其次,父母服刑的结点和字体最大,并且与其他节点重合较多,说明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与其他主题关系较紧密;最后,风险、童年、犯罪以及反社会行为中心性较高,与其他关键词连线紧密,并且形成了开放式的知识体系,具有研究的连续性。
表2 关键词频次、中心性表
续表
关键词共现表示某一研究领域中某一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在此基础上继续运行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便可得到该研究领域中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在图4基础上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图5的聚类图谱。判断关键词聚类图谱是否科学有两个依据,分别是S值和Q值,Q>0.3表示该聚类社团结构显著,而S>0.5表示聚类是合理的,S>0.7表示该聚类是令人信服的。图5中,Q=0.7032、S=0.885,这表明该聚类图谱是科学合理的,可信度较高。由图5可以看出,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中,共形成了9个聚类,分别是:#0理解独特的效果(understanding unique effect)、#1成年子女(adult children)、#2服刑的父亲(jailed father)、#3服刑的吸毒母亲(incarcerated addict mother)、#4父亲的服刑(paternal incarceration)、#5 照顾关系(caregiving relationship)、#6发展轨迹(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7经济后果(economic outcome)、#8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9压力扩散(stress proliferation)。聚类标签前的序号越小,代表该聚类所包含的关键词越多。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总体来说,国外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父母服刑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的政策建议以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干预研究项目。其中,父母服刑对子女的影响涉及的标识词包括:儿童健康、压力扩散、关系、认知发展、不良行为、创伤历史、风险因素、亲子关系等。由表2我们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提及父母服刑对子女产生的可能性影响,体现在认知发展、行为发展、生活风险、亲子关系四个维度。
第一,认知发展。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正值学龄时期,大多数不超过15岁,这一时期是孩子们建立学习能力、学习理解社会角色、开始与同龄人互动、与朋友、家人和其他重要成年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阶段,是认知技能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对紊乱和不稳定尤其敏感,父母服刑可以被看作是一件能够产生创伤、耻辱和紧张的事件,所有这些都可能对学龄期孩子的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将贯穿他们的一生。
第二,行为发展。父母服刑伴随着父母在亲子照顾中的缺位,这种缺位导致子女照顾不足以及未来行为发展缺少良好的指导。有学者的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子女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是父母没有服刑孩子的两倍,而且即使控制其他既定危险因素,这种风险也会增加。
父母服刑本身并不一定导致其子女的行为发展问题,但由于其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该环境对服刑人员及其子女的“污名化”,使得该群体在本身脆弱的境况下,遭受社会的排斥和“别样的眼光”,种种情况叠加导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长期处于一种自卑抑郁的状态中。如果他们的认知发展又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第三,生活风险。现有的研究表明,父母在狱中的孩子经常经历贫困、不利的环境、家庭逆境、照顾不足以及情感创伤等,生活风险明显高于同龄人。
有学者研究表明父母服刑与儿童家庭收入减少,儿童无家可归、冒险行为、抑郁症状以及学业成绩下降的风险增加有关。 服刑前有较稳定的收入尤其是稳定住房的家庭在父母入狱后经济条件虽然会下降但至少有栖身之处,而对于那些原本就处于漂泊中无稳定住房的家庭来说,父母入狱后,其未成年子女将面临种种生存挑战,经济来源的丧失更有可能导致他们流落街头,生命受到威胁。第四,亲子关系。学者们的研究认为,父母服刑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不确定,家庭的复杂性可能是父母服刑效应的异质性来源,如果父母不是当地居民,服刑前很少与他们的孩子相处,或者有多个性伴侣的孩子,父母服刑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较小。父母服刑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在稳定、资源充足以及父母在入狱前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家庭最大。
这种亲子关系的维系主要依赖照顾者的中介作用。照顾者一般由家族亲属或专业机构承担。照顾者定期带这些孩子探视父母,参加一些干预项目,而这能够缓和父母服刑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关键词时区视图是了解某一学科或者研究领域演变的重要途径,借助时区视图,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在CiteSpace界面中,结点类型依然选择关键词,时间切片为3,裁剪算法为寻径算法,运行CiteSpace,在控制面板界面,点击布局,选择时区视图,再将临界点设置为3,即可得到图6的时区视图。结点和字体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而关键词所处的位置则是其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它们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结合图6可以发现,2008年以前,关键词分布较少、结点较大,说明2008年以前的研究相对单一,主要围绕服刑人员子女、家庭、服刑父母来研究,未涉及细节性问题。2008年至2017年间关键词分布密集、连线较多,这一时期研究主题和视角多样化,由最初的宏观研究过渡到微观研究,内容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发展、认知行为、生活风险等。2017年以来的研究主题越来越关注父母服刑对其子女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独特的经历对服刑人员子女整个生命历程所产生的影响,试图寻求可行的干预措施。
图6 关键词演变时区视图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属于弱势群体,其健康成长需要配套的政策及法律来保障其正常生活。国外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政策方面的发展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例如,美国出台了《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其中规定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收养以及监护权问题,以帮助儿童找到一个安全稳定的住所;后续美国又陆续出台了《家庭安全和稳定促进法案》和《儿童与家庭服务改进法案》,由政府为合法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设置“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和“服务传递项目”来有效指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促进社会融合,减少他们的行为偏差,改善他们的弱势状况。尽管司法系统在父母被逮捕时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进行了干预,但官方对于服刑人员子女的去向,究竟由谁来教养孩子的规定是模糊不清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被代养的过程中缺乏法律监管,这些均可能增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风险。
有研究者认为,制定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政策需要谨慎,需开展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需求评估,了解刑事司法和监狱系统如何更好地应对他们的需求。
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还应包括与儿童关系密切的家人、照顾者,为其提供全方位保障。在服刑父母的探视问题上,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为缓解依恋关系的破裂应该增加探视时间;而有些学者认为,探视时间的增加并不一定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甚至有可能造成儿童近端压力,增加心理创伤的风险。因为监狱探视环境不符合儿童需求,缺乏因素,不能够促进规范的家庭互动。 对此,阿迪蒂(Arditti)提出政府在增加探视时间的同时,应为服刑的父母及其子女提供一个隐私、宽松、令人愉快的探视环境,以帮助改善亲子关系并确保儿童的情绪和身体安全。国外研究表明服刑人员子女服刑的可能性大概是同龄人的5倍,如果不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很有可能导致犯罪的代际传递。
而究竟如何引导和支持也应因人而异,应根据其父母的犯罪类型、服刑特征以及其子女的现状制定特定的干预指导项目。干预指导不仅仅是满足其子女的物质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缓解该群体由于遭受持续的分离创伤以及亲密关系的丧失所产生的心理创伤压力。指导项目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恢复亲子之间的联系,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在心理和教育上进行支持和指导,促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融入社会。道森(Dawson)等认为,现有的干预计划多侧重于服刑父母的需要,如与孩子保持联系、服刑父母教养计划以及自我效能计划等,很少有研究从受影响的孩子及其父母、照顾者和服务提供者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孩子的需求。据此,道森等人运用叙事分析的方法,对筛选出的10篇文献进行分析,指出早期干预计划通过个人和家庭治疗来引导孩子表达出对父母服刑的焦虑情绪、满足服刑人员子女的物质需求并解决其在学业成绩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关系方面遇到的问题。研究表明,接受早期干预计划的孩子要更快乐、更安全、更自信以及更加充分地分享自己的感受。
美国马里兰州针对服刑人员的女儿实施的“女童子军”(Girl Scouts Beyond Bars ,GSBB)计划通过增加探视时间和举办教育活动来维系母女之间的关系纽带,改善其子女的自尊心,并有效应对各种问题。通过对比前后参加人数以及对接受干预女孩的跟踪调查发现,后期参加人数有明显提升,女孩的犯罪率有所降低。 而另一项与该计划极为相似的干预项目“生活互动家庭教育”(Living Interactive Family Education, LIFE)则主要立足于改善男性囚犯与其子女的关系。父亲参加育儿课程,并利用探视期父子互动获得亲子照顾技能,父母和孩子参加诸如制作工艺品等活动。该计划使用培训课程解决药物滥用、冲突解决、性格发展和父子团队合作等。评估结果表明,接受干预的父亲与子女的沟通情况得到改善,生活技能得到提高,服刑人员子女的行为和学业都得到改善。 有学者对辅导儿童囚犯(Mentoring Children of Prisoners ,MCP)计划进行了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参加MCP的年轻人对学校更感兴趣,与家人的关系也更融洽。汉隆(Hanlon)等人借助回归分析模型指出,预防性干预计划对于预防吸毒母亲的孩子陷入药物滥用风险的有效性。该研究选取吸毒母亲及其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发展模型框架内利用各种量表对吸毒母亲的子女进行全面的评估,之后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预防性干预计划的有效性,并指出需要评估吸毒母亲的子女在生活中遇到的风险程度,并进行适当的预防干预。
父母服刑对他们的子女造成最深远持久的影响是心理创伤,如何通过干预去减少心理创伤方面的影响也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安娜(Anna)的研究探讨了创伤认知行为疗法(TF-CBT)对于治疗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创伤的可行性,该疗法属于一种循证医学实践,遵循精确的治疗模型,治疗师必须全面了解创伤事件。创伤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对已确定创伤的心理教育,教授情感调节技能以及个性化的压力管理技巧,创建创伤叙事、认知加工来逐步克服心理创伤。创伤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一种干预措施,儿童可以通过这种干预措施来解决他们作为服刑人员子女所遭受的污名化问题,并提供一种临床方法来帮助他们从因父母服刑而遭受创伤所造成的情感、身体和物质后果中痊愈。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就开启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根据CiteSpace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总体状况如下:第一,研究主题和视角多样化。国外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从最初关注服刑人员子女、家庭以及被监禁的父母到后来深入研究父母监禁对其子女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干预方案,研究主题逐渐多样化。而研究对象不仅仅涉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及其父母,甚至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照顾者以及社会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去研究,研究视角多样化。第二,研究方法科学化。国外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从最初单纯的描述性分析到后来借助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以及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和理论框架等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结构和理论架构都逐渐完善。研究方法多样又科学,不仅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第三,研究重点清晰化。从上述的可视化分析中,我们可得出,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干预研究,以及其他学科诸如法学、社会工作专业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的介入。除此之外,应该更加关注父母服刑对于成年子女的有些影响是持续性的,不止停留在青少年期,因此应该适当进行一些跟踪性调查,发展出更加可行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减少父母服刑对其子女的持续性影响。
国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包括:其一,研究主题深度有待加强。国外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父母服刑对其子女的影响,这些分析仅仅停留在简单描述性层面,缺少对这些问题产生机制的探讨和理论框架的建构。其二,缺乏学科之间的合作。各个学科的研究仅仅是从本学科的视角出发,如心理学视角的研究仅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缺乏多学科角度、综合性理论范式。其三,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创伤测量量表不一致、测量的标准化和科学性不够,导致研究结论不统一。学者使用的测量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创伤的量表包括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Lif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Event-Student,LITES)、儿童心理创伤后症状(Child Report of Post Traumatic Symptoms,CROPS)、儿童创伤症状检查(Trauma Symptom Checklist Measure for Children,TSCC)等。不同的研究者所使用的量表在心理创伤的操作性定义、维度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如何进一步的改进并调整出适合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创伤测量的统一量表,是相关研究努力的方向。
一方面,加强宣传和政策创新,倡导专门针对服刑人员子女社会政策的出台。国家应增加针对服刑人员子女群体的宣传,增加公众对该群体的了解,减少歧视和污名化。同时,政策部门也应制定有关该群体具体政策,例如,增加服刑人员与其子女的见面时间,尽量优化探视环境,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一个安全隐私的探视环境。对服刑人员子女的生活保障、教育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完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保障。
另一方面,建立并发展完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干预研究项目。父母服刑带给子女的影响既表现为显性影响,如生活稳定性遭遇障碍、物质资源难以保障等;又表现为隐性影响,如心理创伤等。显性影响的解决可以依赖政府和机构的物质生活援助,但隐性的心理创伤必须依赖专业人员的干预。目前,国内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创伤问题的干预研究项目发展的并不成熟,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据此,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发展可以应用于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干预研究项目,招募专业人士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需求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干预项目,同时做好实验对象的跟踪调查,对干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不断完善干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