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莲
[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的奋斗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艰辛,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构建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本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F047;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2-0054-0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夙愿与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砥砺前行、勇毅奋斗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1]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2]深入剖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有助于我們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把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深化对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认识,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与文化溯源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与期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稳步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无论是中国古代关于大同世界的理想还是西方世界关于乌托邦的设想,都不过是一种空想。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和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社会制度前提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渐进性等内容,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规律。
1.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明确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222。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2.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原始社会虽然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但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生产资料是私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会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或产品,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真正从制度根源上消灭剥削以及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从而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3.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历史渐进性。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并依据两个阶段的不同成熟程度,提出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分配方式。在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资料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指出,“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4]363,“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4]364。“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4]364而且,“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4]364。这是因为每个劳动者所需要赡养的家庭人口数量是不同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365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与其所要赡养的家庭人口数量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之间在个人消费资料的占有及富裕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脑差别消失,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中国古代关于人类理想社会形态的描述,最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其一是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把“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小康,描绘为以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理想社会。其二是在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把大同社会描述为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社会。春秋初期,我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也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不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探索的文化基础。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为挽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救亡图存,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颁布了以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为目标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推行戊戌变法,提出了通过“采西学”“制洋器”来实现“自强”“求富”的政策主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提出,要实行民生主义,就是要用国家的大力量,买很多机器,去开采各种重要矿产,也要用机器去制造货物,使得工业繁盛,把国家变得富庶。[5]667-670同时孙中山还主张要把强国和富民结合起来,他指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要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房屋,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6]8
共同富裕是广大民众千百年来的根本利益诉求,無论是旧式的农民起义,还是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改革,他们都在寻求实现强国富民之梦。尽管他们的寻梦路径、圆梦方式不同,但他们无不以梦碎和失败告终,都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但是,他们探索共同富裕的理想已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生根发芽,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守党的性质、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过去的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政权,才有可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前提。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是团结所有革命阶级,特别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围绕农村土地问题而展开。
建党之初,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就提出了消除阶级差别、消灭剥削,重建公平的分配关系,实现社会产品的公平分配的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是党在根据地领导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内容,通过重新分配土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实行农业劳动互助发展合作经济,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发展革命根据地经济,保障军队的给养和供给,改善百姓生活水平。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先后颁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和农民翻身当家作主。
经过28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消除了人民经济上受剥削和政治上受压迫的“总根源”,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提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7]437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对当时生产力的解放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后来继续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随着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得以确立和贯彻,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将“共同富裕”理解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步富裕。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的错误路线的冲击,把按劳分配作为“资产阶级法权”和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加以全盘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既没有体现效率,也没有实现公平。与此同时又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顾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大跃进”“人民公社”“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做法,严重削弱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共同富裕的进程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创新思想。
1.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尽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也有100多年的实践,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认识是不尽一致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者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逐渐被我国的实践证明不符合中国国情。在总结中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第一次把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373,并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等观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创造性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的新阶段。
2.阐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是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并不是所有人所有地区在同一时间达到同等程度的富裕,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然后带领大多数人和其他地区共同富裕起来的发展思路。邓小平指出:“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8]52“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8]155在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后富发展思路的指引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
3.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克服以往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倾向,贯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随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确立,在收入分配领域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也逐步得以确立,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也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9]207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9]287,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贯彻这一原则的途径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同时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入2000年以后,虽然我们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随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差距过大问题的凸显,更加注重公平日益成为我们党在收入分配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党的十七大针对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过大等新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0]的分配原则,这标志着我们党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开始由过去强调的效率优先转向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进而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四)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阐明一系列重要观点,对共同富裕作出新的理论阐释和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探索与开拓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与途径。
1.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作出阶段性战略安排。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历史渐进性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步走”战略安排,“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1]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阶段性战略安排。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對共同富裕的目标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这些都充分体现我们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具有阶段性战略安排的,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2.把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共同富裕的价值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发展理念。而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各民族、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全民共享”,是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个阶段的“全程共享”,是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方面的“全面共享”。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与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3.把精准扶贫作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并将其作为一项攻坚战来打。为打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开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并创造性地提出因地制宜、因贫施策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举措。在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的同时,坚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开展定点扶贫;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先富带后富,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13]全国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以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一时期我们党从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角度出发,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共同富裕实现途径的探索与开拓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标志着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更高的理论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如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万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超过13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超过10亿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力量持续增强,为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三、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14]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民共富;共同富裕不只是简单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共同富裕不是同一时间同等程度地同步富裕,而是逐步共富。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我们要分阶段促进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脱离实际抽象地谈论共同富裕。
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推进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兩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2]这一重要论述,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持续做大做好“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础。实现这一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但要持续做大“蛋糕”,而且要做优做好“蛋糕”。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就是要以创新为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解决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要以协调发展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要以绿色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把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以高水平开放提升共同富裕的水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扩大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共同富裕的水平;要大力促进共享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努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
(二)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推动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改革发展中继续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公有制经济能够有效避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所产生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等弊端,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好公有制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主体作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好民营经济在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推动创新创业和惠及民生中的生力军作用。其次,要在收入分配领域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最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着力打破一些部门和行业的垄断,扼制资本过度扩张和渗透,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不同群体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与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必须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要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再分配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三次分配则要鼓励社会力量自愿投入民间捐赠、慈善事业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品质生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N].人民日报,2021-12-1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孙中山文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6]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07-10-25(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0-11-04(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2021年4月)[EB/OL].http://www.scio.gov.cn/zfbps/32382/Document/1701632/1701632.htm.
[1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8):4-10.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