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军 武超群
摘要 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浙江湖州地区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研究国内乡村振兴示范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机制,探索其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结构组织、耦合机理及机制规律,为欠发展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经验、方法、路径的借鉴。研究发现:①湖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呈现多样性、组织性、创新性耦合的机制特征;②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指数是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耦合机制的重要测度指标,但耦合协调度指数反映更客观;③2010—2019年湖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趋势进展明显,两者的发展指数、耦合度指数及协调度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基本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发展到良好协调与优质协调,已经步入村落文化活化与乡村产业结构更新高耦合阶段,其耦合发展模式具有可挖掘性、可激活性、可推广性。
关键词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多样性耦合;组织性耦合;创新性耦合
中图分类号 K 901;F 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4-0240-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4.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Coupling Synergy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source Element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zhou,Zhejiang as the Sample
LI Zheng-jun,WU Chao-qun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Liaoning 110136)
Abstract Taking fiv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zhou,Zhejiang Province as sample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s in China was studied,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coupling mechanism and mechanism rule of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 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 method and path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underdeveloped traditional villages.The findings:①The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Huzhou region presents the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innovative coupling;②The index of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dex of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 but the index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reflects more objectively;③2010-2019,Hu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he trend of the industry restructuring progress, development index, the index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index fluctuated rise tre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good basic from disorder and barely coordination coordinated with high quality, has high activ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o the village culture coupling phase,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mining, activate, extens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reconstruction;Diversity coupling;Organization coupling;Innovation coupling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YJAZH062);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L19BSH013)。
作者简介 李正军(1969—),男,辽宁清原人,教授,硕士,从事传统村落人文、环境、社会的系统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中着重提出“优先农业发展,全面乡村振兴”,并具体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农村经济业态……”这些具体政策将极大地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耦合协同带来机遇。
自2012年以来,国家分5批将7 412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基本涵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已经基本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1]。然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调查落实的时间不长,传统村落分布的地域广泛,传统村落的综合现状与发展态势参差不齐,还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挖掘、居民的生活状况差强人意。如何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很好的保护,又使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充分体现,焕发传统村落生机,实现其产业结构良性更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与乡村服务业,解决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012—2014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多次联合发布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但是原则上基本围绕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建立管理制度、制定规划等方面[2]。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集中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旅游开发、发展策略方法路径研究[3];传统村落空间特色、布局的图式语言研究[4];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影响机制、转型发展模式研究[5-6]。关于机制的研究领域涉及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7];传统村落旅游扶贫开发路径及影响机制[8];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9];传统村落景观格局、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0];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11-12]。概括起来:①学术界关于与传统村落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全面,但是大多围绕着保护与开发、人居环境的营造、村落空间的布局与规划、发展对策几个主要方面,针对特定村落的具体的对策研究较为普遍;②对于较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遍规律与存在问题的成果不多,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为切入点,揭示内在协同的关联性研究成果较少;③关于耦合机制的研究,只有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耦合的研究与该课题的研究相关[11]。
为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的矛盾,挖掘成功的经验,從深度挖潜的视角发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笔者通过研究样本的案例实证,客观地分析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必然联系,揭示其内在的耦合关系,探索传统村落耦合发展的模式,为推动欠发展地区传统村落全面振兴,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方法、经验、路径的借鉴。
1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机理分析
1.1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活化
传统村落地域系统是包含“人”“地”“文”“产”“居”在内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系统[13] ,在这个系统中,村落传统文化是体现村落特征及优势的重要资源,并且与人、地、产、居共同建构独特的地域系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展现形式分3个重要方面:一是村落历史与民俗;二是传统民居与历史建筑;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历史与民俗资源包括家族宗亲文化资源、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在地居民传统生活习俗与节日礼俗。传统民居与历史建筑包括:村落空间历史机理、传统宗教及宗亲祠堂建筑形制及符号、传统民居宅院形制及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服饰文化及符号、传统文娱活动、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游戏竞技等。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内涵广泛,具体内容包括:保护村落传统机理与文化语境,保护村落家族宗亲文化;加强培根教育、增加文化认同感与荣誉感,留住乡愁,使文化回归心灵;通过文化寻根,挖掘村落人文历史;整理文化符号、文化礼俗,助推文化复建。文化活化内容包括:重构文化要素,充分文化活化,激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文化生态,实现文化增值与文化富民;将文化资源充分融入产业重构的村落振兴中,使其价值认同越来越强烈,经济社会价值越来越凸显。
1.2 传统村落产业重构 “十四五”规划期间传统村落的发展要满足全面乡村振兴的要求,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14]。这需要传统村落发展融入新的理念、新的市场要求、新的商业业态、新的资源整合、新的村民诉求,不断地重构新的产业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统村落文化与农业业态耦合重构,将村落耕读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农业中,打造地域农产品新品牌;将传统历史文化艺术形式融入农业业态,打造文化观光农业;以传统文化为媒介结合现代电商,打造特色农业商业。传统村落文化与旅游业态耦合重构,打造地域风俗体验游、文化寻根游、网红推介游。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服务业业态耦合重构,打造文化厚重的传统村落环境,丰富乡村传统文娱内涵,挖掘传统礼仪文化,打造文化服务新体验。
1.3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机理分析 该研究提出并尝试探索以下问题:①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内在耦合机制结构如何构建;②相互影响的主要因素及主要变量值;③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变量关系如何相互影响。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机理分析。
首先,村落文化是协同耦合的基础,其作用机理特征是多样性耦合,多样性耦合的关键是文化存量保护与开发的多样性。传统村落的文化一般以村落风貌格局、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村落历史、地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内涵丰富。文化是助推传统村落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服务业的条件和依托,文化存量的丰富度与文化挖掘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文化的价值体验,这种价值体验催生产业业态重构的多元化。但是文化的主体地位又是十分脆弱的,极易受到过度产业化开发与环境更新的影响,所以要加强保护与合理规划,使文化保护、产业业态重构二者相辅相成,推动传统村落持续振兴。
其次,耦合作用的关键是文化与产业的组织性,体现在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多样性组织,其组织内容包括村落文化挖掘与整理;修复村落文化机理与生态;文化遗产申报与传承人培育;政策与制度建设;产业要素与资源组织;产业结构与经营组织。组织性直接推动传统村落的耦合度提升,促进传统村落创新发展。
产业业态创新性重构是协同耦合的目标,其耦合机理特征是创新性耦合。多元的产业新业态是传统村落发展的经济基础,在传统村落系统中,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新业态的培育与重构、特色优势产业的壮大,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没有深厚的特色文化,产业重构无从谈起。所以村落文化特色凝练尤为重要,特色凝练需要文化的创新性保护、创新性开发与创新性传播。这种文化的创新直接影响着产业业态重构的创新、传统村落环境更新、产业内涵创新、产业运营模式创新,催生乡村共享经济新业态、网络体验新业态、跨界联盟新业态,重构特色农业与特色旅游乡村服务业。
最后,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机理是耦合机制的体现,机理体现在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关系的核心变量是文化多样性与产业重构多样性、文化保护组织性与产业重构组织性、文化开发创新性与产业重构创新性,这些核心变量的相互作用,通过耦合协调度反馈(图1)。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及权重
依据“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主导性原则、传统村落文化与产业重构耦合作用机理分析、《传统村落评价评定指标体系(试行)》[15],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咨询相关专家,依据客观性、科学性、现实性的原则,确定村落文化保护(culture protection)与产业业态重构(industrial refactoring)两大系统变量指标,反映其耦合状况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研究以客观赋权法(熵值法)为主,并参考专家的经验,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指标的分解与分值评价依据相关评价标准与专家经验确定[16]。完成赋权之后,采用线性加权法对村落文化保护、产业业态重构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测算,方法如下:设Cu(x)为村落文化保护综合评价函数,可表示为:
Cu(x)=9i=1wi·xi(1)
设In(y)为产业业态重构综合评价函数,可表示为:
In(y)=10i=1wi·yi(2)
式中,wi表示各子系统指标权重;xi、yi分别表示村落文化保护、产业业态重构各指标的无量纲化值。指标的分解与分值评价标准依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与专家经验确定,因篇幅限制不再赘述。
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包括耦合度模型与协调度模型。耦合度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不分利弊。协调度是在耦合度基础上度量系统或要素间的协同作用的程度,体现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程度。该研究参考Valerie[17]的做法,考虑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产业业态重构变量的关联性与差异性,借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结合乡村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系统特征,通过演绎推理得到耦合度模型:
C=Cu(x)×In(y)Cu(x)×In(y)2×In(y)×Cu(y)21/2×[Cu(x)×In(y)]1/2(3)
式中,C为耦合度,0≤C≤1,C值越大子系统的离散度越小,耦合度越高,C值越小子系统的离散度越大,耦合度越低;Cu(x)、In(y)为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数,该模型是2个子系统的耦合,故取1/2方。参考刘耀彬等[18]关于耦合度与耦合类型的分类方法,将系统耦合度及对应耦合类型划分为四大类(表2)。耦合协调度模型如下:
D=C×T,T=αCu(x)+βIn(y)(4)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系统综合协调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权数,α+β=1,考虑到文化保护与产业业态重构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均衡性,故權重取值相同,α=0.5,β=0.5。参考廖重斌[19] 、刘军胜等[20]关于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协调水平的分类方法,系统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为3个等级区间、10个类型(表3)。
2.3 数据来源 浙江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密度最大和保护完整度最好的地区,依据《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浙江湖州地区的荻港村、鄣吴村、义皋村、港胡村、上泗安村为数据样本,具有国内典型性、示范性、经验性的意义。数据来源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2019)、《浙江统计年鉴》(2010—2019)、《湖州统计年鉴》(2010—2019)等相关数据库,以及相关各区县统计文件、网络调查数据等。并通过田野调查、结构访谈对数据进行修正。由于各个村落资源要素的数量级差异、以及各指标量纲的差异与单位的不同,因此对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均采用处理后的相对指标。该研究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Xi=(xi-xmin)(xmax-xmin);Yi=(yi-ymin)(ymax-ymin)(5)
式中,xi、yi为原始指标值;Xi、Yi为变换后的指标值;xmin、ymin为历年最小值;xmax、ymax为历年最大值。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依据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公式(1)、(2)综合评价函数,测算得出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综合评价指数(表4)。结果显示,2010—2019 年5个样本村落的发展指数表现出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尤其是2012年以后,随着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的落实,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村落发展仍有差异,荻港村、鄣吴村优于义皋村、港胡村、上泗安村。发展水平较快、较高的原因是湖州地区文化多样性丰富,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组织性较强,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从调研数据的分析来看,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地区政策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实践紧密相关。从村落文化多样性的横向比较看,5个研究样本的村落文化资源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2012年以来持续挖掘保护并不断发展,总体差距较小。从产业业态创新性的横向比较看,各村的综合评价指数差距较大,其中荻港村、鄣吴村产业业态指数较好,从中反映创新发展在传统村落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传统村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3.2 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测算结果与分析
运用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结果,结合公式(3)测算,得到研究样本系统耦合度指标(表5)。由表5可知,2010—2019 年研究样本的耦合度不断上升,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相互作用逐年增强,5个研究样本由2010年的拮抗、磨合阶段逐步发展,到2015年就已经实现有序发展,进入有序发展阶段,到2019年达到高耦合阶段。这种耦合度的提升,取决于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多样性、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组织性、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创新性耦合动能的系统挖掘。但数据显示,2019年荻港村、鄣吴村的耦合指数分别达到0.900 5、0.911 7,分别高于义皋村的0.879 4、港胡村的0.829 5、上泗安村的0.843 5,村落间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耦合状况仍然有差距,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这种差距将快速减小。
运用研究样本的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结果与耦合度测算结果,结合公式(4)进行测算,得到研究样本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协调度指标(表6)。由表6可知,2010—2019 年研究样本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普遍提升,基本从2010年的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发展到2019年的良好协调与优质协调。反映荻港村、鄣吴村、义皋村、港胡村、上泗安村的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有机协同,产业融合、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新业态持续发展,并持续深入对村落文化综合挖潜,对村落文化保护持续反哺。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是: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业态重构多样性的培育,文化保护与产业业态重构组织性的提升,文化开发与产业业态重构创新性的激发。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机制研究结论:①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内在耦合机制结构体现文化多样性与产业重构多样性、文化保护组织性与产业重构组织性、文化开发创新性与产业重构创新性的系统耦合机制;②耦合协调度是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重构重要测度指标,客观地反映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作用程度;③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相互作用,在传统村落系统中,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新业态的培育与重构、特色优势产业的壮大,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同时多元的产业新业态是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难以持续。
湖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协同耦合发展研究结论:①2010—2019年湖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综合发展指数表现出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其原因是湖州地区文化多样性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②2010—2019年湖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度不断上升,系统间的相互作用逐年增强,到2019年,基本达到高耦合阶段,虽然村落间耦合度仍然有差距,但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进,这种差距将快速减小;③2010—2019年湖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普遍提升,基本从2010年的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发展到2019年的良好协调与优质协调,已经形成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多样性耦合、组织性耦合、创新性耦合的优质协调阶段。
依据课题的案例实证与研究结论,借鉴湖州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经验,提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协同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①加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价值的认同,对传统村落文化多样性持续保护与传统村落文化特色深度挖潜,推进村落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开发;②促进产业业态重构与持续创新,整合优势要素资源,加强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与农业业态耦合重构,传统村落文化与旅游业态耦合重构,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服务业业态耦合重构;③实践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重构的多样性耦合、组织性耦合、创新性耦合,完成“十四五”规划传统村落振兴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图册):一、二、三[M].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2013.
[2]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J].城市规划通讯,2014(18):3-5.
[3] 林艺,李健.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6):71-75.
[4] 梁园芳,吴欢,马文琼.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关中渭北台塬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及保护方法探析:以韩城清水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S1):116-124.
[5] 罗萍嘉,苗晏凯.“外因到内生”:村民参与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影响机制研究:以徐州市吴邵村为例[J].农村经济,2019(10):101-108.
[6] CHERVINSKI A.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econom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8(14):150-156.
[7] 李伟红,鲁可荣.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187-195.
[8] 徐虹,秦达郅,任建飞.传统林区村落旅游扶贫开发路径及影响机制:以内蒙古阿尔山市鹿村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8(9):82-88.
[9] 李伯华,郑始年,刘沛林,等.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图式语言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9,39(11):1691-1701.
[10] 师永辉、毛学刚.豫南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河南新县丁李湾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3):172-176.
[11] 路小静,时朋飞.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66-172.
[12] KO T G.Development of a tourism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procedure:A conceptual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431-445.
[13] 中央農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农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2018.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8.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A].2012.
[16] 向云波,张勇,袁开国,等.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7):1088-1093.
[17] ILLINGWORTH V.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18]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19]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2-16.
[20] 刘军胜, 马耀峰.基于发生学与系统论的旅游流与目的地供需耦合成长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8):1583-1600.
393650033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