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在进行家庭教育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家长来倾诉乃至“投诉”“控诉”的关于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家长就因为这样的小事勃然大怒,跟孩子上纲上线地较劲。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没问题,父母有问题”。
在进行家庭教育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家长来倾诉甚或是“投诉”“控诉”的关于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家长就因为这样的小事勃然大怒,跟孩子上纲上线地较劲。
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没问题,父母有问题”。依照我多年做咨询的经验,这种情况往往是: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受到过什么创伤,而他自己要么是无法自我疗愈,要么是浑然不觉,根本不知道有一个伤痕几十年来一直伴随着自己,甚至延续到了自己的亲子关系之中。
一个人的童年创伤如果不及时进行修复,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代代相传”。今天我想和家长朋友们聊的就是父母如何避免自己的童年创伤累及孩子的话题。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以我接手的一个典型的咨询为例,来解释、剖析具体的做法。
结合我多年做咨询的经验以及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认为想要避免自己的童年创伤累及孩子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回溯童年,遇见自己;第二步:握手言和,拥抱自己;第三步:回到当下,看见孩子。
“老三还是先穿姐姐们剩下的鞋子吧,反正她们穿不上的鞋子你穿上正好合适。”
孟女士最近和青春期的儿子闹僵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孟女士看不惯儿子小小年纪就爱穿名牌服装,特别是儿子爱买鞋子,去年一年就买了7双新鞋子。她向我“控诉”孩子时激动得有点歇斯底里:“一年就买7双新鞋子啊!您知道我小时候从来没穿过新鞋子吗?您知道我在他這个年纪时,从来都没买过一双属于自己的鞋子吗?您知道我18岁以前都穿谁的鞋子吗?”
孟女士一连向我发出三个反问句,让我觉察到她强烈的情绪和不可抑制的愤怒与委屈。我想这应该不是鞋子的问题,背后一定另有故事。但我没有打断她,而是让她尽情倾诉和发泄。她一直在说她和她儿子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矛盾。
孟女士第二次来我这里咨询时,我问及她的童年经历。她在角落里安静地回忆了十分钟,向我讲了起来。
她老家在西部农村,她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她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她夹在中间,是最不被父母重视的那个,没人疼、没人爱。从她记事起,她穿的衣服一直都是姐姐们穿剩下的;鞋子也一样,都是姐姐们穿不上了而且脚趾头位置已经破了洞的。就这样,她在灰暗、破旧、贫乏中度过了本应该如花一般灿烂的少女时代。
孟女士一口气讲完这些,表情复杂地看着我。我觉得她讲得还不够仔细。在我的咨询中,我一直强调一句话:“细节是魔鬼。”我让她仔细回忆童年里有关鞋子的具体事件和细节,然后再来和我聊。
说到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对于第一步“回溯童年,遇见自己”的具体办法,我一般会建议咨询者使用两种方法:一是自己静下心来去回忆自己的童年,去寻找自己能记得的生命中最早期、最深刻的童年事件;二是询问自己的父母、同胞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来帮助自己唤醒回忆。
用第一种方法,最好是在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里,给自己找一个私密的空间,把脑子里的其他事情都清空,专注于回忆,尽量回忆出事件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当时有谁在场、环境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要还原当时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有人也许会说,这个有点难度,年深日久,谁能记得那么清楚呀?确实,很多人很难回忆起童年早期的关键性事件,这里面有记忆力的原因,也有逃避痛苦、不愿回首的因素,还有觉知自我的意识不够强烈等原因。但一个人若真心想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是能够回忆起来的。
而用第二种方法,旁人可能会记起我们自己没有觉察或没有记住的细节,帮助我们回到童年的现场。
孟女士仔细回忆之后,第三次来找我咨询时,说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童年事件。在她13岁那年的春节前,妈妈带她和姐姐、弟弟们去集市买鞋子,说好给每人都买一双新鞋子。想到过年终于能穿上属于自己的新鞋子,她十分兴奋。谁知后来因为钱不够,妈妈习惯性地说了一句:“老三还是先穿姐姐们剩下的鞋子吧,反正她们穿不上的鞋子你穿上正好合适。”最后,其他四个人都有了新鞋子,就她一个人没有,她内心受到的伤害可想而知。这件事是导致她童年创伤的重要事件。
考上大学去报到时,父母问她要什么,她斩钉截铁地说:“其他啥也不要,就要一双新鞋子!”
孟女士找到了关乎自己童年创伤的重要事件,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二步:握手言和,拥抱自己。这一步很难,因为如果一切过往都那么容易和解,伤痕就不会跟随一个人半辈子甚至一辈子了。只有那些有着强烈的觉知自己、改善自己意愿的人,才愿意也才能够再一次回到童年的痛苦中去。这次回去,是为了拥抱一下内心那个弱小、无助的小孩。
我让孟女士详细回忆自己当时对那件事的感受。她说,一听到妈妈那句习惯性的,而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应当的话(“老三还是先穿姐姐们穿剩下的鞋子吧,反正她们穿不上的鞋子你穿上正好适合”),她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那个西北的冬日下午,寒风呼啸,天空黯淡,冷得让人窒息,她都忘了自己是怎么走回家的。姐姐们、弟弟们都兴高采烈地抱着自己的新鞋子,有说有笑地走在前面,妈妈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说着话,只有她一个人落在最后,像一个被遗弃的小孩。回到家之后,爸爸对这件事也毫无意见,一句安慰她的话都没有。
她说那是她童年里过年最不开心的一次,她甚至想到了离家出走和轻生。那一年,她13岁,正是一个青春期女孩自尊心、爱美心最强烈的时期,但她的尊严被一双说了给买、最终却没能买来的鞋子给砸碎了。从那之后,她变得更加沉默,在干农活、做家务之余发奋读书,发誓要走出那个家,走出家乡的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鞋子和新世界。
最终,她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去北京报到的前几天,父母问她想要什么,她深知家里拿不出什么给她,但还是斩钉截铁地说:“其他啥也不要,就要一双新鞋子!”这一次,妈妈亲自带她,只带她一个人,去给她买了一双新鞋子。那一年,她18岁,第一次穿上一双属于她自己的新鞋子。
说到这里,孟女士已经泣不成声。她告诉我,买鞋回家的路上,她和妈妈聊了很多。妈妈说愧对她,还说爸爸妈妈并不是不爱她,只是家里太穷,什么都得精打细算:大姐最大,没机会捡谁穿剩的鞋子,肯定要穿新鞋;二姐和大姐只差一岁,等不及大姐穿剩的鞋子;两个弟弟只相差一岁半,也是这个道理。就她这个老三,比姐姐们小三四岁,最适合捡她们穿剩的鞋子……听母亲说完这些话的那一刻,她就原谅了父母,甚至对自己刚买了新鞋有些内疚:“父母那么辛苦,家里那么困难,姐姐弟弟们都没有机会上大学,我怎么可以如此放纵自己?”
上大学后,她依旧很节俭。工作以后,她和丈夫在北京买房买车、生儿育女,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她以为童年的伤口早已愈合,没想到现在因为儿子的新鞋子,她又“旧病复发”。
我告诉孟女士,她需要和童年、和父母握手言和,然后给自己一个拥抱。上大学买鞋子时的“原谅”远远不够,她在心灵深处并没有与父母和解。我建议她用两个方法:坚持写日记和持续阅读心理学书籍,通过专业学习及自我倾诉真正从心底体谅父母。
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孟女士发现,其实对于很多事情,她和儿子都可以用这种民主、尊重、商量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母子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孟女士终于迎来了第三步:回到当下,看见孩子。她为什么一看到孩子买新鞋子就勃然大怒,因为她的童年没有过一次买新鞋子的自由和喜悦,反而还有一次说好了给买最后又不给买的痛楚。她觉得自己不配穿新鞋子,这种低价值感、匮乏感和极端的压抑感,在她看到儿子买新鞋子时再度控制了她。其实,儿子一年买7双新鞋子的情况是这样的:年初买的两双运动鞋,到年底已经穿不上了,便趁着双十一优惠又买了两双;年中买的一双篮球鞋、一双足球鞋、一双跑鞋都还在继续穿着。买这7双鞋子,实际上并没有铺张浪费。
回到当下,看见孩子,也有两个方法:一是主动给孩子道歉,诚恳地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二是与孩子开诚布公地谈一谈,找到一个孩子觉得舒服、父母也能接受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这个方法不难,但需要父母的诚意、低姿态和耐心。因为有时候沟通会比较曲折,不是一两次就能成功的,父母要锲而不舍。
孟女士和她儿子之间的交流就曾經中断过多次。直到很多次之后,有一回孟女士跟儿子说起自己的童年经历、买鞋事件时,她发现,她儿子旗帜鲜明地站在她这一边,为她打抱不平。那一刻,她含着泪笑了。
之后,孟女士和儿子聊了更多有关她童年的事情,儿子似乎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童年,看见母亲的委屈、怨恨、隐忍,对她很是心疼。得到儿子的理解,孟女士也很真诚地为她对儿子的误解和指责道歉。她的态度一变好,儿子立马表示不跟她计较,也再次解释鞋子都没有浪费,穿不上了才买新的,不同球类运动需要不同鞋子也实属正常。而在此之前,儿子根本不愿意跟她解释什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反正你怎么都看不惯我,我啥也不多说!”
两人可以顺畅沟通以后,母子俩就以后如何更合理、更科学地买鞋、穿鞋,进行了商讨。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孟女士发现,其实对于很多事情,她和儿子都可以用这种民主、尊重、商量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母子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咨询到这里,孟女士终于放下心里的包袱,“看见”了真实的儿子,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爱运动、爱美,也有点爱和同龄人攀比新鞋子但还是有所克制的阳光男孩。他的童年很幸福,被父母爱着,健康、自在地成长——这不正是她一直想要的吗?
【编辑:潘金瑞】
258950170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