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芳芳 杨倩倩 李翔宇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关键词耦合分析;知识结构;国家社科基金
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合作化和集体化倾向不断加强;二是学科交叉与融合趋势日益显著。无论是学科内部发展的驱动力促使,还是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鞭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规律[1]。近年来学科交叉受到高度关注,2015年,《Nature》杂志刊发一组关于学科交叉的专题文章,针对科学领域的学科交叉问题进行集中讨论。2019年,国家自科基金委设立“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资助导向。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正式设置“交叉学科”门类。2020年11月,国家自科基金委专门成立了交叉科学部。学科交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科学现象,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学科交叉研究意义重大,如何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利用多学科、跨学科方法解决具体的复杂问题,成为科技政策制定与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2]。对学科交叉性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预测学科交叉趋势,识别学科交叉主题,从横向维度揭示学科之间的复杂关联,从纵向维度追踪学科交叉发展演化规律。此类研究不仅能够为学科交叉的底层意义与内在原理寻求合理解释,也能够为探寻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提供重要理论与数据支持[3]。
国内外学者围绕学科交叉问题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交叉的测度及其指标、方法和模型的设计与应用。PorterAL等[4]、StirlingA[5]、陈赛君等[6]相继提出Intergration指标、Rao-Stirling指标和Φ指标,用于测度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差异性。ChangYW等分别采用直接引用法、引文耦合法和作者共被引分析法,研究了图书情报学的学科交叉情况,经比较发现,上述3种方法在考察学科交叉性时各有优劣[7]。引文、关键词、作者等信息都可用于学科交叉研究,学科交叉的测度方法不断更新,且出现了更多的综合测度模型。魏建香等融合了共词聚类、互信息、突现词检测等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文本挖掘的学科交叉知识发现模型,从学科交叉点和增长点两个方面揭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8]。马瑞敏等从文献直引、文献耦合和共关键词3个方面构建了学科交叉直接测度综合模型[9]。二是学科交叉主题的识别和学科交叉点的预测。闵超等构造了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交集,从中获取两个学科的高频交叉关键词并构造共词矩阵,据此分析学科交叉研究热点[10]。邵作运等提出了基于引文耦合和概念格的学科交叉知识结构探测方法[11]。李长玲等围绕学科交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例如,对情报学与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的共词矩阵网络进行核心—边缘模型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从中找出两个学科的交叉主题、交叉领域与潜在研究主题[12];再如,运用定量模型和定性咨询方法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生长点,指出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关联,是促进跨学科合作的关键[13]。
学科交叉主题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测度指标和分析模型不断更新,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研究内容更加丰富,但在一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第一,已有相关研究基本都是以学术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从论文中提取关键词、作者、引文、来源出版物等特征信息开展学科交叉计量分析,而对论文以外的科学对象和成果形式缺乏关注;第二,多聚焦某一个或两个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对全部学科交叉关联所形成的全域学科交叉图景的考察并不多见;第三,关于学科交叉特征发展演化及发展趋势的动态分析,学者们的整体关注度相对有限。鉴于此,本文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切入研究学科交叉问题,借助切词工具从基金项目名称中提取关键词,以关键词耦合分析为手段,对我国人文社科领域23个学科的交叉特征进行全域式计量分析,并结合可视化方法和工具展示其在十年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相较于已有的同类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切入,通过关键词耦合分析法测度学科交叉性,探索了一种学科交叉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学科交叉主题的研究维度和方法体系;二是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3个学科进行全景式展示分析,梳理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动态考察学科交叉度的演化规律与发展趋势,通过交叉主题的历时比较,揭示学科交叉的成因及动力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交叉现象及演化规律,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预测学科增长点、优化科研管理、完善科技政策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1数据与方法
論文一般作为科学研究的产出成果参与文献计量研究,而基金项目则可视为科学研究的起点。国家社科基金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科研基金项目,与论文相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在表征科学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时也更具前瞻性和代表性。不同于以往以论文为对象的同类研究,本文选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数据来源,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交叉性。
借助关键词、作者、引文等不同对象均可实现学科交叉研究,但学科交叉本质上是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吸收与融汇互通,知识内容角度的计量相比作者合作、引文关联等更能表征知识间的相互渗透[14]。因此,较之引文、作者等信息,关键词更直接地表征研究主题和知识内容,也更适合细粒度地反映学科交叉性。本文在测度学科交叉性时,所用的关键词直接取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标题,这些标题文本规范、表达清晰、主题突出,能够准确地反映项目的研究主题、内容、方法等关键信息。
本文对学科交叉性的测度和分析主要通过关键词耦合分析法实现,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采集。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查找并下载最近10年(2011—2020年)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包含项目名称、项目类别、所属学科、立项时间等信息。因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作为单列学科单独评审立项,所以这些学科未能纳入本次研究。共获得10年间23个学科39569项基金项目,其中,年度项目28198项(71.26%),青年项目11371项(28.74%)。
第二步,切词处理。首先使用NLPIR汉语分词系统对3956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标题进行分词处理,共切分出5896个关键词,词频量合计360304次。随后对机器分词结果进行人工规范化处理,剔除无效词、停用词,以及“研究”“分析”“模式”等缺乏实质意义的词汇,再对同义词、英文缩写等进行合并处理,如“我国”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HRM”、“评价”与“评估”等,共获得有效关键词4886个,词频量合计241156次。随后的关键词耦合分析即是基于上述4886个有效关键词及其词频数量进行计算。
第三步,計算学科交叉度。分别统计各个学科的关键词总数以及任意两个学科的关键词耦合频次,即两个学科拥有的相同关键词数量,考虑到不同学科拥有的项目数量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切分出的关键词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余弦相似度函数对学科之间的关键词耦合频次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标准化耦合强度系数,以此表征学科交叉度。
假定两个学科i和j各自拥有的关键词数量为Ki和Kj,两个学科的关键词耦合频次为Kij,其标准化耦合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K′ij值介于0和1之间,实际上代表着两个学科的关键词相似度,以此表征学科交叉度,K′ij值为0时表示两个学科不存在交叉,K′ij值越大则学科交叉度越大。
2研究结果
2.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整体立项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划分为23个学科(不含单列学科),各年度学科设置保持基本稳定。根据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下载的各年度立项名单,对各年度各学科的立项项目数量进行统计汇总,各学科的项目数量包含年度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以学科为横轴,以年份为纵轴,绘制热力图,展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学科分布及历时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总数10年间呈稳定增长之势,由2011年的2883项增长至2020年的4625项,增幅为60.42%。具体到各个学科,如图1所示,部分学科在个别年度立项项目数量略有波动,从10年间的整体变化趋势来看,各个学科均呈增长态势。各学科的增幅存在较大差异,从15.48%到256.52%不等,增幅较大的学科包括考古学、马列·科社、统计学、世界历史、党史·党建、国际问题研究;增幅较小的学科包括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法学、应用经济、理论经济、哲学。
过去10年间曾出现过两次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是2011~2013年,期间23个学科呈现出普遍的增长,项目总数增长了32.88%,2012年和2013年的增速分别为14.50%和16.06%;二是2016~2017年,项目总数增长了9.50%,其中增长最快的学科是马列·科社,增速达20.30%,此次增长与“5·17讲话”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除上述两个时间段以外,其他年份项目数量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之上,部分学科略有增长。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的增长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也体现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日益加强。
2.2基于主要网络指标的学科交叉度年度变化趋势
将10个年度学科交叉度矩阵分别导入Ucinet软件,计算整体网络密度,矩阵中的数值是每两个学科之间关键词耦合频次经余弦相似度标准化处理以后获得的学科交叉度标准值,将网络关系强度(学科交叉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数等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如表1所示,每组数据依据数值大小分别添加了不同颜色的数据条,以便展示网络密度和学科交叉度在10年间的历时变化情况。随后,基于各年度网络矩阵中包含的全部数值,利用Python绘制小提琴图,如图2所示,直观展示各年度学科交叉度的数据分布情况,及其在10年时间窗口内的变化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3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学科交叉性,但是具体数值却存在较大差异,最大值超过0.6,最小值尚不足0.1。由各项指标值的年度变化情况来看,10年间网络密度整体呈现出增长之势;网络关系强度的平均值和中值也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最大值和最小值各年度有所波动。整体而言,最近10年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交叉程度不断加强。
23个学科基于关键词耦合关联建立起广泛的学科交叉关系,其关系强度(学科交叉度)存在较大差别,指标值从0.0830~0.6192不等。图2显示出10年间各年度数据的分布状态及概率密度,据此可以判断各年度学科交叉度数值的分布规律,及其在10年间的变化趋势。
首先,概率分布最为集中的数据区间是0.2~0.3,小提琴两端的概率密度相对较低,且上端的离散程度大于下端,说明大部分学科之间的交叉度位于中等水平,学科交叉度极强的情况只是少数。其次,各年度极大值与极小值有一定波动,没有呈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都在增长,说明学科交叉度整体有所增强。最后,从2011—2020年,小提琴的形状呈现出扁平化变化特征,位于0.2~0.3之间的概率密度逐年下降,已由2011年的53.75%降至2020年的39.92%,而该区间上方和下方的概率密度则有所增长,说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度并非同向、同步变化,而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综上,由图2展示出的数据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可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交叉性十分普遍,且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加强的变化趋势,但具体到各个学科来说,其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部分学科之间交叉度不断增强,也有部分学科的交叉度在持续减弱。
2.3基于网络可视化图谱的学科交叉度历时变化规律
以两年为一时间区间,将2011~2020年划分为5个时间窗口,基于每两年度的关键词耦合强度数据构建5个学科交叉矩阵,分别导入Ucinet和Netdraw进行计算并绘制可视化网络,因初始网络中连线太多,节点和连线重叠,为达到更好的可视化效果,本文将关系强度低于0.3的连线删除,只保留中高强度的关系连线,如图3~7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科,节点大小表征该学科的项目数量,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连线粗细表征关系强度(学科交叉度)。
通过5个网络的直接比较,发现相互之间既有共性特征,也有明显差异,其共性反映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3个学科的亲疏关系、知识结构及学科交叉度的整体分布规律,其差异则显示出不同学科之间学科交叉度的历时变化规律。从中获得的主要发现包括:
第一,网络中孤立节点的存在说明仍有个别学科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如考古学、统计学、宗教学。从项目数量判断这3个学科的规模较小;从其变化趋势来看,统计学和宗教学随后逐渐与其他少数学科有所交叉,虽然学科交叉度仍相对有限,但这两个学科的节点中心性不断增大。尤其是统计学在2019—2020年这一阶段,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人口学等进行广泛地交融,节点中心性快速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社会科学领域量化之风盛行,各学科对统计工具和方法的使用与依赖程度更高;另一方面,统计学更加面向应用,更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此外,23个学科中,考古学自始至终保持独立,这种独立性与考古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主题、工具和方法有关。
第二,就节点中心度判断,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体育学、民族学等一批学科,存在广泛而高强度的学科交叉性,结成了高度密集的学科交叉网络,从其变化趋势来看,其学科交叉度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其他学科。其中,管理学居于最核心位置,无疑是整个人文社科领域交叉度最高的学科。通过耦合关系强度,从中可以识别出交叉度较高的一些学科,管理学—应用经济—理论经济彼此的交叉度最高,其次是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马列·科社、人口学—民族学、管理学—法学,彼此之间的学科交叉度较高,这些学科的研究主题和内容原本就存在较多的交叠,10年间交叉融合程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了其学科交叉性。此外,体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的节点中心性也很高,但耦合关系强度相对较低,虽与众多学科存在交叉,但交叉程度相对有限,说明这些学科的核心主题仍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并未改变其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学科性质。
第三,根据网络结构分析,除个别孤立节点以外,整个网络大致分为两部分,节点聚集程度高、关系强度大的学科主要来自社会科学大类,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等;节点松散、关系强度低的学科主要来自人文科学大类,如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上述两部分的交汇之处是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以上结构直接反映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亲疏关系和知识关联,学科交叉首先源于各个学科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更近的学科之间更容易交叉融合,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现象,尤其是较高强度的交叉,多限于学科大类之内,所以,网络聚类结构整体呈现社科大类和人文大类两个部分。相比較而言,社科大类的学科聚集程度更高,而人文大类的学科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说明社科类学科的交叉度普遍而显著大于人文类学科。就变化趋势来看,尽管学科交叉度普遍有所增强,但社科类学科的增速和增幅明显大于人文类。
2.4基于学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学科交叉主题识别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3个学科存在广泛的交叉性,本文构建了学科—关键词二模共现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展示,以识别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主题。因关键词数量太大,只保留每个学科前5%的高频关键词,再删除中心度为1的关键词,双重过滤以后的网络如图8所示,蓝色圆形节点代表学科,红色方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词频以节点大小区分。
若将两个或多个学科共有的高频关键词视为学科交叉点,综合图8显示出的网络结构、聚类关系和节点中心性等特征,不仅揭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整体知识结构,也能够直接识别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主题。
图中网络中心度超过10的关键词包括:中国、社会、治理、文化、理论、关系、创新、地区、政策、制度、网络、环境、城市、时代、生态、转型、服务,这些关键词的中心度和词频都很高。其中,关键词“中国”的中心度和词频均居首位,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关键词,说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个学科普遍以“立足中国国情、关注中国问题”为己任。上述高频关键词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些经久不衰的主题,如社会、文化、理论、政策、制度等,也包含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热点和前沿,如创新、网络、环境、关系、生态、转型、服务等,这些问题吸引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广泛关注,遂成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并且居于整个网络的核心位置。
蓝色方形节点所标识的23个学科,其分布状态呈现出一定的聚类特征,位置越是接近的学科,它们之间共有的关键词越多,当然交叉度也越高,其共有的关键词作为学科交叉点分布于这几个蓝色节点周围。例如,理论经济—管理学—统计学—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因共享较多的高频关键词而聚集在一处;再如,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语言学—法学同样因共享一批高频关键词而聚集在另一处。在这些学科节点的周围,分布着它们共有的高频关键词,可视其为学科交叉点。例如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的交叉点是“社区”,表明社区问题是这3个学科关注的共同话题;再如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统计学—法学的交叉点是“数据”,表明这些学科对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普遍关注,它们对与数据分析相关的研究主题、内容、方法和工具也存在很多相似或相通之处。
大量关键词分布于网络边缘位置,其节点中心度相对较低,多为两个学科的共有关键词,据此可以直接识别出每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主题,如:人口学和体育学的交叉点是“健康”,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点是“语义”,马列·科社与哲学的交叉点是“马克思主义”。当然,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不止于此,前文列举的居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具有较高中心度的关键词,同样是其交叉点,但往往代表着多个学科共有的共性主题,而此处中心度为2的关键词仅为两个学科共有,更具学科特色,相较于那些较高中心度的共性主题来说,这类特色主题在分析和判别两个学科的交叉关系时具有更好的区分度。
3结论与启示
1)学科交叉性普遍存在,基金项目开辟了研究新视角
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切入,通过关键词耦合方法计算学科交叉度,发现国家社科基金所涵盖的23个学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科交叉关联。项目立项可被视为研究的起点,而论文发表及引用则代表着研究的终点,以往关于学科交叉的研究均以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作者合著、论文关键词及引文关联计算学科交叉度并证实学科交叉现象的普遍存在,此类研究关注研究终点的学科交叉问题,即以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所呈现出的学科交叉性。本文聚焦研究起点,通过基金项目考察学科交叉问题,同样发现了学科交叉性的普遍存在。由此证实,无论是论文还是项目,无论是研究起点还是终点,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以往关于学科交叉的研究,无论基于学科类别的共现,还是基于期刊与论文的引用特征分布,研究角度都过于宏观,未涉及论文标题、关键词等微观知识单元,也就无法深入知识主题层面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15]。本文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称中提取关键词,基于关键词耦合方法计算学科交叉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测度方法,区别于以往基于论文及引文的学科交叉研究,对学科交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结论等形成了有益的补充。此外,本文对国家社科基金所涵盖的23个学科进行全域式考察,而非选取某一个或两个学科进行局部分析,发现学科交叉度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实际上,学科交叉性虽普遍,但每个学科并不是均等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而是少数高强度交叉关系与多数低强度交叉关系并存,即只与少数学科发生高强度的交叉。
2)学科交叉度整体增强,但增速和增幅存在学科差异
科学发展史表明,学科在自身不断发展中,会与其他学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交叉学科。当今世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16]。本文研究发现:10年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交叉度整体呈现出不断加强的演化趋势,但学科交叉度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学科差异性,在均值和中值逐年增长的前提下,部分学科之间的交叉度增速和增幅更大。整体而言,高强度的学科交叉关系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于部分学科之间,如管理学、应用经济、社会学等。而仍有个别学科,如考古学,其交叉融合的特征并不显著,自始至终都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学科交叉网络大致分两部分:分布更为聚集的社科类学科和关系更为松散的人文类学科,通过对网络结构、关系强度和节点中心性等特征的历时比较发现,两个大类的学科交叉度及其演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别。来自社科大类的管理学、社会科学、政治学、体育学、理论经济与应用经济等,学科交叉更广泛、交叉度更高,其学科交叉度的增速和增幅也明显大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语言学、宗教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人文类学科,节点中心性和关系强度普遍较低,其学科交叉度原本就较弱,虽然10年间有所加强,但增速和增幅却明显低于社科类学科。可见,学科交叉度与各个学科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其演化特征也直接受制于其学科性質。如管理学,因其研究视角宽广、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易于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再如考古学,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很难与其他学科进行广泛和深度的交叉融合。
3)学科边界模糊与拓展,但学科内核仍保持相对独立
依据学科交叉关系及强度的分布状态和演化规律,结合学科—关键词共现网络呈现出的知识结构和交叉主题,本文试图探究学科交叉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一是学科属性交叉,学科交叉源于各个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对于任意一个学科来说,与其交叉度最高的学科往往是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学科,如: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理论经济与应用经济、马列·科社与哲学和党史·党建等。换而言之,学科之间的亲疏远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其学科交叉度。二是研究对象交叉,各个学科对于热点、前沿以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共同关注是推动学科交叉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关注热点、追逐前沿是各学科发展的内生需求,热点和前沿更容易激发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是学科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内容、持续进行知识体系更新和完善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热门主题,如:生态、环境、创新、转型等,要求各个学科都要参与其中,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所差异,但共同的研究主题还是成为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社科类学科对社会现实问题更敏感、参与度也更高,因此可以看到,相较于人文类学科,社科类学科的学科交叉性更广泛和深入,交叉度的增速和增幅也更显著。三是研究范式交叉,近年来一些通行的研究理念、方法和工具盛行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例如,实证研究、量化研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方法、行为研究、系统科学、数据模型等被各个学科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学科交叉。四是学科主体交叉,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集体化和合作化趋势不断加强,研究者及团队的学科背景更加多元化,跨学科的知识交流与合作研究日益频繁,这既是应对学科交叉的必要之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科交叉的快速发展。
尽管如此,在学科交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各个学科在学科交叉中的坚守与拓展。每个学科都在向相关或相近学科拓展疆域,学科交叉是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并行的过程,各个学科既将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输出到其他学科,又广泛引入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再加上对于热门问题的共同关注,使得学科边界变得更为模糊。与此同时,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和研究风格,其独有的研究对象、目标、范式、理论和方法构成其学科内核,即使在学科交叉之风盛行的背景之下,各学科仍然坚守其学科内核,保持其相对独立的学科定位和属性。学科交叉表现为学科边界的拓展与学科内核的坚守并存。因此,10年时间窗口内,呈现的是学科之间日益广泛且不断加强的交叉融合,而非学科之间的兼并与取代。
4结语
本文借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关键词耦合方法计算学科交叉度指标并构建交叉网络,通过横向比较和历时分析,考察和展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3个学科的交叉性及其在近10年间的发展演化规律,探索出学科交叉研究的一种新维度和新模式。但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从项目名称中提取关键词进行耦合分析,计量结果受切词质量的影响,尽管以人工方式对词汇进行了规范化处理,但关键词的准确性仍有待检验和提升;二是关于学科交叉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演化动力,本文只是初步地探索和讨论,亟需更加深入系统地验证和分析。学科交叉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后续研究将针对上述不足,一方面,寻求更有效的切词工具以便提升数据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手段深入考察学科交叉的演化路径与机理。
303550033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