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等生到入读“常春藤”, 他和父母做对了哪些事?

2022-03-11 15:28芷君
现代家长 2022年2期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常春藤孩子

芷君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大二的潘博,没把自己入读常春藤当回事。他也不鼓励学弟学妹们追逐名校,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他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他说,他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他非常普通——上小学时,各门功课只考80多分,每天打三四个小时的电子游戏。但幸运的是,他生活在一个家长开明且有判断力的家庭。

下面,是他的自述。

从小学的中等生到去美国做交换生,我深深感到:一个人想不想学、有没有能力学,完全要发自内心

去年申请大学时,我同时拿到了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经比较,我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很多人看我入读常春藤名校,判定我一定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其实,真不是。

我出生在广东,后因父母到北京工作,便转学到了北京。

我的运气比较好,上的小学在北京西城区——现在北京西城区被称为“北京教育的高地”,但当时西城区小学并不难进。我参加考试,分数够了就被录取了。

上小学时,我很贪玩,成绩在班里中等。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差不多都是80多分,而班里很多女生的分数都接近满分。所以,我既没当班干部,也没拿过奖状,写完作业就打电子游戏,每天打三四个小时。

但我也不惹麻烦,没当“学霸”,也没沦为“学渣”。

我真正在学习上开窍,是上初中之后的事。

小升初时,我超水平发挥,考上一所市重点中学。这所中学虽没有四中、八中和人大附中那么厉害,但排名也在全市前十。这对我是个极大的鼓舞。上初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居然考了年级第25名。这对我又是一个鼓舞:我也没怎么努力,居然能考到年级第25名,说明我还是有点能力的。我将信将疑地有了点自信。

上初中后不久,开始竞选班干部。小学6年我从没当过班干部,上初中后好像忽然有了虚荣心,于是头脑一热报名参加了竞选,并当选学习委员。当选后,我觉得自己既然是学习委员,就要把学习搞好,否则太没面子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努力学习。当时,也没什么学习技巧,就是反复翻书、看书、做练习……慢慢地,我摸索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努力很快有了回报。初一期末考试,我的名次从年级第25名提升到年级第3名。这下,我对自己有了明确的信心,同时有了更大动力,要保住自己的名次不下滑。

我发奋努力,也获得了满意的成绩。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我产生了强烈的虚无感,觉得活着没劲,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重点中学的竞争是残酷的,考试、排名,考试、排名,让人很累;而且无论做什么,只要和学习无关,都会被说成“不务正业”。比如,快期中考试了,我出去打篮球,老师看到会马上阻止我,让我回去学习。我知道老师是为我好,但如果学生把学习当成生活的全部,就很难发展出多元的兴趣和完善的人格。

周围的同学都在学习,我也不得不学习。在被裹挟着往前跑的同时,我时刻被虚无感围绕,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进清华吗?那进清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那找个好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赚大钱?那赚到大钱就幸福了吗?

如何解决内心的虚无感,我当时并没有找到答案,好在父母及时帮助了我。他们在网上发现了北京四中国际部的“1+3”项目(即在美国交换一年,再回国学习三年),就把这个项目推荐给了我。

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果断报考,并幸运地被录取了。

第一年高中,我是在美国度过的,当时的感受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非常震惊”!国内学校只把学生的期末考试计入成绩单,但美国学校会把学生的每次考试、所有作业都计入总成绩;在美国学校里,没人把学习成绩看成头等大事,反而把社交、社团活动看得更重要一些;老师不会插手、管理学生的学习,学习真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和中国完全不一样。

有意思的是,在这样无人管束的宽松氛围中,我的学习动力反而增强了,人生虚无感消失了!一段時间后,我适应了美国学校的学习节奏:不光上课听讲,课后还去公开课网站上课,课外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成绩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我能够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这时,我深深感到:一个人想不想学、有没有动力学,要完全发自内心,而不是用“高压”手段逼出来的。

父母告诉我,优秀是相对的,也是多元的,并在决定我人生转折的大事上表现得很有判断力

回顾我的成长过程,我最感激的是父母,他们真的是——小事上放羊散养,大事上目光如炬。

上小学时,我没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还花了不少时间打游戏,他们只要求我完成作业就行,没说考试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他们性格平和,不怎么焦虑,让我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后来,我上了大学,到了国外,身边的同学越来越优秀,我却基本没受过抑郁和焦虑的困扰,这也得益于父母对我的影响。

国内教育讲究“分数才是硬道理”,一个学生如果成绩不好,会被否定所有价值,并被区别对待:好学生在课堂上说话,老师当看不见;差生在课堂上说话,立马被点名批评。这种“你分数不行,就啥都不行”的评价标准,特别摧毁人。

好在我的父母不是这样。他们没把分数当作衡量我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告诉我:“优秀是相对的,也是多元的。”

当以这种心态看身边人时,我发现我完全可以欣赏而不是嫉妒别人的强,也更加自信,你有你的闪光点,我也有我的闪光点。当我真诚地对别人表示欣赏时,别人也会这样对我——这就步入了良性循环。

我父母还有一点做得特别好,就是在决定我人生转折的大事上表现得很有判断力。比如,申请四中的国际项目,情报就是我父母提供的。他们发现了我的困惑,上网查找了很多资料,然后才对我提出了这个建议。

另外,他们全力支持我的兴趣爱好。

前面说过,我小学喜欢打游戏。我觉得打游戏本身没问题,它和打球一样就是一种娱乐而已,只是打多了对视力不好。

现在,很多家长反对孩子打游戏,看到孩子打游戏就强行制止。其实,强行制止不仅没效果,還会招来逆反。再说,不让孩子打游戏,他不一定就会去学习;就算他去学习了,也不一定学得进去。想让孩子学进去,必须是孩子本人想学,否则,按着脑袋强塞也不行。对此,我的看法是:与其强行制止,不如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不要一看到孩子打游戏就骂他“不上进”。

我父母从不因我打游戏责备我,他们非常支持我的兴趣爱好。我想学什么,他们就尽量满足我,打篮球、学画画、学围棋、学英语……各种兴趣班我都试过。他们花了钱,却不逼我一定要做出成绩。唯一的一次是,他们逼我学钢琴。我不从,跟他们对着干,然后,他们就觉悟了,不再强求。如今,我家人人都会弹钢琴,就我不会。

如果你想申请藤校,记住:观点再有趣,也没有人本身有趣,你要想方设法地让对方了解你的独特性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申请国外大学的心得体会。

市面上流行着不少对藤校的误解:一说哈佛,就是凌晨4点;一说藤校,就是苦读到凌晨2点……类似传言,我也曾相信并深感绝望:如果我做不到这么勤奋,是不是想去藤校就没戏了?后来,我做了调查研究,发现能这么勤奋的人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都没这么厉害。其实,能打动藤校招生官的,不一定是勤奋和奖项,也可以是你个人的特色。比如你在志愿活动方面表现突出、你的领导力等。

关于申请藤校的另外一个误解,就是做调研一定要跟着机构做、跟着资深教授做。如果能跟着机构、教授做,当然好,如果不能也不必气馁。高中生做调研的目的,不是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当你自主设计调研话题和调研思路时,就是在向招生官证明自己的好奇心和研究能力了。

我跟大家说说,我在申请藤校时的一个小插曲。

高二暑假,我和几个同学去云南进行田野调查。起因是,我当时读了耶鲁大学教授写的一本关于东南亚少数民族的书,书中提到“这些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正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消失”,我大受震撼,觉得自己可以接着去做这项工作,看看当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我把这次田野调查写进了申请斯坦福大学的文书中。在早申阶段,斯坦福大学给我的答复是“延后决定”。当然后来,斯坦福大学还是给了我录取通知书。

为什么会被“延后决定”?我反思自己给斯坦福大学写的文书,发现虽然里面的观点很好,却没让招生官真正了解、认识我。后来,在给普林斯顿大学的文书中,我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活动能力和观点串在了一起——小时候我曾有轻微的说话障碍,有表达欲望却无法表达,属于弱势和边缘化群体。受此影响,我长大后更加关注被主流文化忽视的边缘群体,如给初次来中国的外国游客当义务导游,去滇缅边境研究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结果这次,我非常顺利地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所以如果你想申请藤校,记住:观点再有趣,也没有人本身有趣,你要想方设法地让对方了解你的独特性。

【后记】

最近,潘博和几位好友联合创建了一个网络平台,连接美国排名前30名的中学,为国内的学生们提供咨询、文书、申请规划和面试培训等服务。“比如,你想去美国读中学,却不知怎么选择。我们会匹配几个你心仪学校的学长学姐,通过网络与你聊天、答疑。”潘博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他的帮助下,进入心仪的学校学习。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斯坦福大学常春藤孩子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常春藤
斯坦福大学“CS+”跨学科工程教育新尝试
课程·教学·科研:斯坦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评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的使命与专业化管理
斯坦福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