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
新闻传播与美学有关系吗?若有的话是怎样的关系?
我本人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2011年,我采写了广西乡村教师石兰松26年坚持摆渡孩子上学的报道,引起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同志的高度重视,在他的推动下,光明日报社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开展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并由此成为“寻找最美”活动的滥觞。这一经历经常让我思考:新闻传播如何更好地发现美、表现美、传播美?这样的思考虽然积极,但终归零碎,没有形成深刻系统的认识。
近来,我读了孙德宏先生的专著《新闻的审美传播》,真真切切有了醍醐灌顶之感、惺惺相惜之意。该书初版于2010年,2020年再版,应该说,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已经受了时间的检验。
作为资深报人,孙德宏的研究,引发于报纸从业者们普遍感同身受的一个具体、感性的问题——为什么诸多重大报道的采编者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在书中,作者意不在从“技术”层面上做出具体回答,而是荡开话题,进入本源性的追问:新闻传播这个“行当”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理想的新闻传播应该担负怎样的使命,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作者认为,从“行当”来说,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有的介质形态和技术性手段,都是为着这样的理想服务;就“作品”而言,自然要有形式(文本)之美,但更要有思想之美,因为只有那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才可能引起受众的心灵激荡,从而增进人的愉悦和幸福,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美好。那么,彻底地将审美价值作为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既合乎上述的“目的性”,也合乎新闻传播的“规律性”。作者由此得出的总的结论是,新闻欲实现最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实现审美的传播。
接下来,作者从多维视角,对“新闻价值”这一基础性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作者认为,构成新闻价值的多个方面中,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信息价值,新闻理所当然要传递关于事实本身的信息;二是审美价值,传递信息的新闻必须创造并实现审美价值,人文关切就是审美关切,人文关怀始终是新闻审美传播的核心价值,必须保证新闻传播总是在“人是目的”、以人为本的高度上进行,直指受众心灵,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恰恰是新闻审美传播的合法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如何通过审美的传播,实现最理想的效果,作为优秀报人、业界翘楚,作者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十分丰富,且富有成效。书中辟专章论述了新聞传播的审美构成及其实现方式,透视了新闻审美传播中的文本与修辞问题,关于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热点的美学扫描与分析尤为精辟准确。就每一个问题的讨论,作者既有深入的理论阐释,更穿插有优秀新闻文本案例分析,一些文本,比如《寻找时传祥》,就出于作者笔下,这些作品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读来可亲可学,令人感怀。
从书中我们看到,早在十几年前,作者已经警觉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媒体丧失了新闻理想,抛弃了人文精神,淡漠了社会责任,不再精耕细作内容,以至于垃圾信息充斥、工具理性盛行、实用主义蔓延、低俗之风泛滥,结果是“不仅使人的智力退化,而且使人的精神退化”,作者由此认为,“拯救、救赎当下的新闻传播,恐怕不是一句耸人听闻的话”。
如果说本书是在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和美学行动,指出新闻传播的美学品质所在,那么,其本身也已展现出美的品质来。我尤为喜欢书中结语部分,作者关于新闻与理想、理想与审美、新闻与审美、思想与尊严、“目的”与“规律”、情感与想象、阐释与隐喻、“消亡”与“救赎”、“解放”与“超越”等几对概念的抒发和辨析,可谓是字字玑珠,情真意切,细细品来,无不透出一位优秀的新闻人对新闻审美价值的深刻认识、对生命对社会的体验与思考、对初心与使命的践行与担当。作者说:“新闻传播本身蕴含和寄托着人类的理想”,“新闻传播关乎新闻人作为人类一员的尊严”。从中,我读到了一位有理想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与豪迈。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
375250033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