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恬 刘华东
摘要:新闻工作者对传播方式方法的创新,将有助于人民群众更好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本文对2021年《光明日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报道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在传播内容上,《光明日报》通过讲好党史故事生动再现了百年党史;在传播形式上,借助全媒体创新了党史报道形式,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光明日报》充分发挥党报舆论引导作用,有力配合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关键词:《光明日报》 舆论引导 讲好党史故事 全媒体传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出四点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正确党史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这一讲话为宣传和学习党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光明日报》于2021年1月19日至4月30日间,在第5、6版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報道,共120个专题,该系列报道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创新了党史宣传和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力配合了全党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在传播内容上,《光明日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文本上的优势,精准把握选题,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口述访谈,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以讲好党史故事的方式带读者重温党史。
1.在选题上准确把握党史叙述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在2021年2月5日、3月25日两期中,《光明日报》以唯物史观认识历史、把握选题,对“两个决议”(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全面报道。借助亲历者口述,生动还原“两个决议”形成过程,通过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的讨论,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让读者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1966至1976年的历史时期,《光明日报》充分报道了“两弹一星”、三线建设、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等各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等新中国外交成就,充分展示了党领导人民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系列报道精准把握选题,启示党员干部群众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学习党史。
2.通过亲历者口述还原真实而温情的党史原貌。口述史是党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被访者的亲身经历有助于进一步还原历史,鲜活的口述细节可以与现有文字记录双向校验、互为补充。在2021年1月29日的报道中,全国道德模范、陕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呼秀珍回忆了自己在1962到1985年间写下的9封入党申请书,展示了一位人民教师对党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仰。这些党史故事不仅是党员个人成长史,更是以普通党员视角切入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老党员对峥嵘岁月的回忆让党的历史变得丰富而温情。
3.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化党史故事的教育内涵。讲好党史故事有利于讲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关照现实,汇聚起接续奋斗的力量。2021年1月29日的报道《湘江畔,敬仰向死而生的精神伟力》讲述了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鼓舞新时代青年“勇当新长征路上的接班人”。2021年3月17日的报道《“两弹一星”照亮民族自强路》讲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爱国为核心的“两弹一星”精神,面对当今国际上的“打压赶超”威胁和“卡脖子”困境,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将传承这一精神,迎难而上。2021年3月25日的报道《我要把特区精神“打包”带走》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区精神如何教育青年学子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新时代开拓者。这样的报道意在让读者明白,精神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征程中克服困难、奋勇向前的强大支撑。系列报道对知识分子、青年学子的访谈,为革命精神赋予了新时代内涵,启示更多读者传承红色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在传播形式上,《光明日报》顺应媒体融合趋势,不仅图文并茂地呈现历史,还积极进行全媒体传播,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历史,极大地创新了党史宣传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1.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原特定时空下的党史。《光明日报》采用丰富多元的报道形式,提高了党史故事的传播效果。很多文章引用党史经典论述作为标题,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闪烁真理光芒的论断在这里诞生》、《“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抗美援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从第二个历史决议汲取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智慧》等。以耳熟能详的话语作为“新闻的眼睛”,既是对党史故事核心的凝练,也有助于吸引读者注意力。《光明日报》还开设《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栏目,收集各地纪念馆、博物馆馆藏的红色文物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历史。2021年2月8日的报道展示了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时使用的茶壶,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2021年2月23日的报道展示了一面绣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复制”锦旗,让读者重温新中国治淮人的时代风采。《光明日报》充分顺应“读题时代”、“读图时代”大趋势,以生动的形式吸引更多读者学习党史,创新和发展了党史宣传和学习的路径。
2.设置不同栏目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群像图。《光明日报》发挥联系党和国家与知识分子的桥梁、纽带作用,设置《知识分子入党故事》、《青年学子说》、《寻访初心印记》、《红色记忆》等栏目,让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各领域业务骨干畅谈自己的成长、研究与工作,勾勒出一幅新时代奋斗者的群像图。在2021年1月19日的报道中,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研究员黄海祥讲述了自己申请入党的过程,由此深化了对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认知,将科研重点转向功能稻种研究,确立了满足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的研究取向。在2021年4月13日的报道中,儿时亲历过汶川地震的青年学子陈晨讲述了疫情期间参与家乡和学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活动的经历,“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感动”述说着中国人面对危难如何八方支援、把爱传承。在2021年4月14日的报道中,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北京冬奥宣讲团宣讲员侯琨讲述了做奥运会志愿者对他人生的改变,展示了新时代青年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光明日报》系列报道借助不同群体的奋斗故事,教育党员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蓄力量,对于实现“学史力行”的教育目的具有推动作用。
3.借助全媒体传播提高党史故事吸引力。《光明日报》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采用全媒体报道形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每一期都会同步到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光明日报APP等新媒体平台上,方便读者随时随地对党史故事进行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推出了“手机翻看光明日报”,在2021年4月27日的公众号推送中,有网友评论,“在手机网页新闻的浪潮下,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看到报纸,好激动”。报纸文章附有新媒体链接,方便读者直接观看光明日报APP上的《视频》栏目。在2021年3月31日的“三峡工程”专题报道中,扫描报纸版面左下角的二维码,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央视纪录片《大三峡》。在《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栏目中,2021年1月27日的《一件布满弹孔的毛背心》、2021年2月1日的《一封抗战家书》等报道中都附有二维码,方便读者在光明日报APP上观看《“左联五烈士”之一冯铿牺牲时穿着的毛背心》、《瓦窑堡会议旧址现状》等短视频。视频“说史”极大增强了党史故事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全媒体报道实现了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联动,有助于营造轻松的党史学习氛围,能够吸引更多成长在短视频时代的青年群体,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光明日报》通过讲好党史故事,充分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有力配合了全党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作者方晓恬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刘华东系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编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列宁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ZD3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编辑:孙莹】
365550033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