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塞罕长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文华大奖

2022-03-10 05:36那书晨
河北画报 2022年17期
关键词:塞罕坝话剧林场

一曲奋斗者的长歌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承德市围场县。如今,一踏进塞罕坝,郁郁葱葱的林海,松涛阵阵,鸟鸣兽奔,令人心旷神怡。难以想象,60 多年前,这里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千里荒原沙地,如不尽快治理,将严重威胁京津的生态环境……

1962 年,中央决定成立塞罕坝林场,调集全国的专家治理这片荒原。50 多年来,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筚路蓝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住马架子、地窨子,喝雪水、雨水,吃盐水煮麦粒……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他们以青春和汗水甚至生命,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演绎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故事。2017 年,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境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 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把他们的感人事迹搬上舞台,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是当代戏剧工作者的责任使命。承德话剧团义无反顾,承担起这个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历经数年,几易其稿,精心创作了话剧《塞罕长歌》,对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的评价及绿色发展的理念做出生动的艺术诠释。《塞罕长歌》创排至今已经演出150 场,获得2019 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百年百部”创作计划,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还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大奖。

精品之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精深思想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深入生活,从鲜活深厚的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塞罕坝机械林场112 万亩的绿色是历经50 多年、三代务林人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塞罕坝精神”也是三代务林人接力坚守、共同铸就的。只有塑造塞罕坝人的群像,才能深刻诠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才能真正反映塞罕坝人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为塑造好这一群像,编剧孙德民以近80 岁的高龄,带领主创人员先后十几次走进塞罕坝林场,走访了林场所有的望火楼,采访近百人,常常潸然泪下、彻夜难眠。老一代务林人平均寿命仅仅52 岁,但他们硬是用生命、青春和热血营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创造了生态奇迹。主创人员一步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体悟他们以苦为乐、“林为情思风做马”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把爱交给青山,今生无悔无怨;把爱交给绿水,久久为功不变”的执著坚守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理想,以饱满的激情,生动刻画出以佟保中、李斌、杨宁先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务林人身上体现出的责任、服从和信念;以佟刚、杨娜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务林人的默默坚守;以佟小林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务林人以父辈为榜样,再次创业的青春阳光。

“生活永远是戏剧的根本,戏剧创作永远要扎根生活、扎根田野,要像农民种地一样,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话剧《塞罕长歌》编剧孙德民表示,《塞罕长歌》创作过程中,前期走访、创排,让自己接受了一次次精神洗礼。塞罕坝建设者们重绘人间绿色,修复生态的故事,流淌在笔端与心头,激励着他把彪炳人类史册的塞罕坝精神呈现给人们。图为孙德民(右一)在演出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精湛的艺术需要巧妙的构思、严谨的结构,更需要鲜活细节的铺陈。板块式的结构无疑更适合这一题材的结构形式,编织了佟保中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第一板块开始就是白毛风席卷整个塞罕坝,佟保中等对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为零的现实感到绝望,冒险下坝,却被埋在雪窝子,差点冻死。任晓君等几个女学生带着憧憬、满怀热情闯进了塞罕坝;老厂长和杨总工举家搬到了塞罕坝,让他们深受触动。而《上甘岭》电影放映堪称神来之笔,既是时代背景的表现,也奠定了全剧的精神基调,“上甘岭精神”与“塞罕坝精神”一脉相承。在这一精神支撑鼓舞下,“马蹄坑会战”最终取得成功。苍天不负,层层白雪下终于吐出嫩绿……

第二板块从一场大旱开始。眼看就要成材的12 万多亩松林,因为严重的干旱一片一片地枯死倒下,林场的天塌了!然而,他们是林场职工,他们相信只要信念不变,精神不倒,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这个信念,不仅来自他们对育苗技术的掌握,更来自他们内心深扎的对林场的爱、对使命的自觉担当。就像佟保中的儿子佟刚那样,守在望火楼,不惧孤独,能忍寂寞,夏天雨水就干粮,冬天一张煎饼一口雪,换来几十年不丢一棵树、没失一次火……

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林场考察时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话剧《塞罕长歌》导演王延松表示,塞罕坝人55 年种树,获“地球卫士奖”,要想演好并不容易,戏剧不是报告文学。“作为导演,我们反复打磨提升话剧《塞罕长歌》‘史诗叙事的诗化品格’。这不仅是一种表述,更是一种信念感和创造力。话剧《塞罕长歌》‘三大板块’的叙事,就在‘一条大河’的旋律里一点一点地铺出来、演出来、传开去。”图为王延松(右一)在为演员说戏。

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团长王家奇表示,话剧《塞罕长歌》既是一部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的创业史诗,又是一部生命的绿色交响曲。在该剧的创作体验生活中,多次被老一代务林人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看到了新一代务林人的精神风貌和对二次创业的坚定信心,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牢记史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话剧《塞罕长歌》也是一部向塞罕坝务林人致敬的舞台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的创业历程,深刻诠释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为了冲击此次文华大奖,从去年8 月起,主创团队再次从音乐感染力、舞美感召力、演员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着重发力,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图为王家奇(中)主持专家研讨会议。

体现在舞台上,便是佟小林为代表的第三代务林人的自觉担当。如果说,佟刚是守业者的代表,二次创业的责任使命就落在儿子佟小林的肩上。几十年,父辈们坚持不懈,“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树了,塞罕坝已经成为一片绿海,佟小林们只要守住这片林子就不算失职。但他们偏要在唯一没种上树的10 万亩石质阳坡上种出树来。这里虽然土层只有5 厘米厚,他们敢想敢干,发挥科技力量,解决了土质问题;听从专家建议更换了更适合的树种……杨娜等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林场”,主动调到林场一线,研究实际问题。他们迎着希望,怀揣梦想,继承父辈的精神,追求塞罕坝的未来,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开始了二次创业。

严把防疫关,演出前彻底消杀。

专家评委现场评审话剧《塞罕长歌》

制作精良在于不断的打磨修改,大到背景环境的烘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转台的巧妙设计和运用,小到每一个细节的安排,一个道具的使用,每一个人物的表演、台词都精益求精,形成舞台表现的行云流水。

感悟他们“把爱交给青山,今生无悔无怨;把爱交给绿水,久久为功不变”“听从党的召唤,建设绿色家园”的家国情怀,谱写一曲奋斗者的长歌,奉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猜你喜欢
塞罕坝话剧林场
话剧《坦先生》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话剧《二月》海报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林场住宅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