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位于中原地带,也是中国文化之枢纽,天然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风格,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艺术某种程度上就是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大量的民间艺术创造既是特定地理生态环境下的产物,富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也是民间艺术个性特征的体现。豫北泥玩的艺术风格形成和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在艺术形式上豫北泥玩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它既不同于北方的质朴粗犷风格,也和秀丽的南方传统艺术大相径庭。
我国北方的泥玩造型基本分为两种主要风格:第一种是写实风格,此类型的风格创作欣赏人群多在城市;第二种是来自乡村的写意风格。豫北泥玩则是写意性风格代表作品,豫北泥玩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传承和发展,依据经验一定会留下许多造型模式化的影子,但模式化的造型语言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其神行兼备的气韵,以王蓝田为代表的泥玩艺人,其作品风格在沉稳大气中有带有童真,更加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详略得当,即坯捏得比较大气,描绘比较细致。具体可以从3方面剖析:
第一,他们的泥塑作品的分量感,既可以放在桌子上欣赏也可以拿在掌心把玩,都有稳固的造型支撑、团壮的手感。因此,这些泥玩包括人物、动物、飞禽鸟兽,均是造型壮硕、四肢短促,十分稳健饱满,有一种圆润的力度和厚重的饱满度。
第二,泥玩作品的工匠痕迹,民间艺术作品讲求手工制作的感觉,豫北泥玩有着十分强烈的即兴创作痕迹,造型没有工厂批量生产的统一感,非常好的表现出传统手工艺人的老练和苍劲,有一种率性而为的气度。
第三,泥玩创作中色彩的强烈张力,由于泥玩作品都是在粗坯的创作上,通过精细的绘制,用碰撞的颜色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虽然造型很质朴,略显“粗犷”的造型没有较强的动感,但通过敷彩后人物、动物脱颖而出,神行兼具。
1.豫北泥玩的黑色文化内涵
豫北泥玩基本都是用大面积的黑色作为底色。为什么豫北泥玩通常用黑色而不是其他颜色打底?有学者认为这是当时颛顼帝时代的审美遗留,颛顼帝生前崇尚玄色,玄其实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深蓝偏黑色。在中国古代尚黑由来已久,《易经》有“天玄地黄”之说。意思就是说玄是指高深莫测、神秘的东西。玄者深不可测有包容一切的能力,黑色为本即母体是也。由此可见,尚黑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的人也把黑作为正色。豫北泥玩以黑色为底色即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民俗特点,同时,泥玩用黑色做底再通过丰富的白、黄、红、蓝等多变的色彩,使其更具审美价值。
2.浓烈富有张力的彩绘
浓烈的色彩对比是民间艺术的共同特质,从戏服、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都能很好地表现出这个特质。豫北泥玩也是如此,它常常以黑色为底色,然后用白色和高纯度的红、绿、蓝、黄色颜料绘制纹样。质朴而粗犷的造型搭配上浓烈且对比度高的色彩很好地展现了豫北泥玩的艺术张力。从敷彩的最终效果来看,豫北泥玩显示出对比强烈的现代感和中国的传统美学特征,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表现出了质朴奔放、真挚热情的情感。民间艺术的强大包容性,使其在创作思想上可以相互借鉴。借鉴木版年画创作特点的豫北泥玩洋溢着相同风格的原始美感。豫北泥玩中泥人“开脸”一般采用白色做底,根据角色的设定和生活背景的不同,用黑线或者白线勾勒眉眼,嘴用大红点缀,这一点很像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开脸”,同样用毛笔作为绘制工具,带有国画艺术的气韵,整体又相得益彰。
动画有着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尤其是逐格动画,运用逐帧的拍摄技法,将所有的逐帧画面串联合成在一起完成影片拍摄,动画取材也很广泛,可以将自然界中所有生命或者非生命体赋予人格让它们在观众面前表演。其中,广为人知的动画类型包括黏土动画如《僵尸新娘》、木偶动画如《阿凡提的故事》等。材质的使用对动画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材质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呈现,豫北民间泥玩主要的原材料为泥巴,并且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新材料的探索。
1.角色材质方面
豫北民间泥玩一般以黄胶泥为主。在动画创作中运用泥玩的材质,一般会采用超轻黏土和黄胶泥结合的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有二:首先,可以打破传统泥玩材质单一的局限性,用超轻黏土可以与黄胶泥“强强联合”,取长补短,相互作为补充,如黏土可塑性强,而且不容易干裂,但是缺乏质感,看久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黄胶泥的加入弥补了这一短板;其次,黄胶泥存在容易开裂的问题,作为应用材质在动画拍摄中会出现很多开裂问题,所以通过搭配也可以让黄胶泥参与到造型中的“硬结构”部分,增加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动画的艺术价值。
在《戏台》这部短片动画中,角色的头部、手部都用的陶泥创作而成,身体和四肢用黄胶泥制作而成(见图1),这两种材料可以更好地表现角色的质感,展现泥玩艺术的魅力。不过也有些许弊端,如在拍摄过程中造成的不便,拍摄过程中为了保证角色的潮湿和黏合度,需要随时随地利用泥浆进行修补。陶泥遇冷泥质变硬,遇热泥质变软,于是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和黏合度,需要在火上进行加热。民间泥玩艺术融入动画当中,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但它为动画提供的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也为中国民族动画提供了更多的出路。
图1 戏台角色造型
2.场景材质方面
在豫北民间泥玩现有材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可以营造出更加契合的场景气氛,并且将这种民间艺术风格更好地表现出来。由于豫北民间泥玩场景制作采用的材料都是泥玩作品,虽然造型普遍具有趣味性,但是大批的泥玩放在场景中会略显单一,看久了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创作者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不同的材质,如米碾用的真实的石材进行创作,加入了木桩和石柱、舞台的草木、河边的石子,以及墙面上的斑驳造型和反映当下生活的大字报都还原了真实生活场景(见图2),以此来增加场景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所在以泥玩为基础的动画创作中,除了借用泥玩传统元素来增加动画短片的审美趣味和视觉亲和力之外,要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和改进,最终让画面充满民间艺术元素。
图2 戏台场景造型
题材对于动画来说十分重要,它奠定了动画的主题和文学价值,优质的题材能使整个动画更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善于挖掘和运用泥玩艺术中有意义的题材,将其运用到动画中来帮助我们创作。豫北民间泥玩艺术题材广泛,可以深度挖掘并运用到动画当中来反映生活哲思,如动画《戏台》就是借鉴了豫北民间泥玩的作品特点,以乡村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位老人在城市生活后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画展,由此拉开了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记录了传统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对故土的缅怀之情。
角色造型在动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动画,其中的角色造型一定是成功的,成功的动画造型对于角色性格塑造和故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动画《阿凡提的故事》中,人物造型十分成功,阿凡提的造型、服饰都很好地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特征,角色造型深刻地再现了当地的生活背景和人物风貌,阿凡提的造型设定是在考察了当地民间服饰之后进行加工创作的。同样,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参考阿凡提的创作思路将豫北泥玩的造型特性运用到动画创作当中,例如,在动画《戏台》中,马三立的角色妙趣横生,为短片增加了许多趣味元素;吹唢呐的老人角色手掌粗壮及其高度还原的服饰增加了厚重的农村风土气息。除此之外,豫北民间的泥玩角色表情灵动,嫁接到短片当中可以增加角色张力,深受观众喜爱。
豫北泥玩与动画相结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动画产业的双重价值。从技艺传承的层面看,许多人认为民间艺术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消耗的时间成本和后期的宣发成本远远超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愿意学习传统民艺的人越来越少。基于此,可以通过动画这一年轻的艺术媒介来吸引大众对泥玩艺术的关注,从而转变民众对传统艺术的认知,运用传统艺术瑰宝来指导新的视觉艺术门类,进而提升大众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从传播途径层面而言,传统民间艺术大多是由政府或是民间艺人进行参赛、展览来完成推广。而大胆运用动画这种媒介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采用与动画相结合的传播形式,为民间泥玩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思路。以豫北民间泥玩为例,淳朴原生态的角色造型风格赋予了动画新的独特审美趣味,可以和大众的内心情感产生强烈的共振,这种宣传力度远远大于单纯的展台呈现。除此之外,新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吸引青少年观众,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还让我们的传统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当民间泥玩艺术嫁接到动画中时,动画中具有民艺特色的元素得到释放:
第一,从文化层面来说,豫北泥玩与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有着密切的关联,与动画“联姻”后,泥玩自身的文化底蕴在动画中得以呈现,二者的“联姻”对动画产业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和艺术价值赋能。
第二,从观众的层面来说,平时生活中摆在展厅的艺术作品,突然会跑、会哭、会笑,这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提升民众对我国动画的关注度。
第三,从传播层面来说,动画艺术本身就是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性别的思想交流方式。泥玩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动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也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民族产业振兴。
通过研究,本文解决了将豫北民间泥玩艺术运用到动画艺术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具体方法将民间艺术更好地运用到动画中,在未来的传承过程中,可以建设更多专业的研发机构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泥玩在动画中的利用率,集中民间泥玩艺术家和对动画有建树的艺术家,通过探讨合作进一步改善民间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手段和技法,从而达到传承豫北泥玩的目的,同时,可以为动画产业赋能,也为我国从事动画创作的工作者提供了更开阔的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