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王勇 许敏 王宇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已经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了70 多亿人口,夺走了30 余万人的宝贵生命。由此看来,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1]中指出,要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临床医学表明,人体免疫能力是有效预防呼吸性传染病的生理学基础;而运动科学表明,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健康,提升人体免疫能力,是有效预防呼吸性传染病感染的重要手段[2]。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运动促进健康的研究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体育为主导的交叉学科持续深进。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而高运动强度、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也会对机体免疫力造成危害[3]。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否成为患者抵御新型冠状病毒的有利因素已成为当下亟需探讨的命题。因此,该研究基于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的运动习惯,探索与其康复周期的影响因素,为大众有效抵御病毒提供科学的锻炼指导,为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COVID-19,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肺部损害为特征,涉及全身多组织多器官的新疾病,一些患者在临床医疗过程完成后,其功能障碍可能是长期的,包括肺纤维化和累及心、肝、肾、神经和免疫系统等[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5]中明确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可经人与人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重症病例比例较高。病毒感染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甚至可能出现无明显症状的超长期病毒携带者,其潜伏期长、不易判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是造成一般人群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原因。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6]中指出,轻型与普通型COVID-19患者最为常见(占81%)。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试行第一版)[7]指出,患者康复出院标准为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2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h),并且肛拭子(如具条件)核酸检测阴性,满足以上条件者方可出院。目前,对于新冠病毒患者的康复周期尚没有明确定义,该研究中的康复周期是指患者确诊后,隔离或住院至核酸检测呈阴性结果这一阶段中的天数。
习惯是指个体在长时间内养成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习惯既可在有目的的反复操作中形成,也可在多次无意识重复中形成。运动习惯是指个体健身需要,重复运动而巩固形成的积极生活行为方式[8]。目前,对于运动习惯没有统一的概念,早在1998 年中国就明确了学生群体体育锻炼习惯的判定标准,即锻炼频率为一周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为30min 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及以上,并且要坚持6个月以上不间断,锻炼者必须同时满足以上4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已经形成体育锻炼习惯[9]。有学者指出,对于个体是否已经养成运动习惯,仅仅从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3个方面对一个国家的体育人口进行判定是不够的[10]。因此,对于运动习惯的衡量,需要考察体育锻炼行为在满足强度、时间、频率的基础上,是否达到一定的时间积累[11]。该研究主要通过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每次运动的时间及持续参与运动锻炼的时间对运动习惯进行判定,将运动习惯定义为每周参与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的时间大于等于30min,且强度不低于轻微运动,参与规律性体育锻炼的时间6个月及以上,反之则为无运动习惯。
毛泽东早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指出“体育之效”,并认为勤于体育锻炼可以强健筋骨,筋骨强健了体质就可以改变,弱者可以变为强者,身心可以一并完善[12]。娄虎、颜军[13]指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也是防御病毒的主要手段,而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手段。Ostman等[14]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实验干预,在实验持续的半年时间里,待患者形成运动习惯后,被试的身体功能、生命质量伴能力素质等有着正向的提高作用。Maruf 等[15]对高血压患者进行12周有氧训练的实验研究,在患者自主形成运动习惯之后,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显著改善。Fleig L 等[16]通过研究发现,具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信,远离暴力和其他不良习惯,更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并减少疾病的发生。Sevindir等[17]通过研究发现,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给人们带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该文以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的运动习惯与康复周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非重型患者,主要包括轻型和普通型。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感染程度、康复周期、确诊前的生活方式、运动习惯及情绪状态等资料信息,最终纳入调查对象共191名。
3.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问卷(性别、年龄、职业、感染程度、康复周期);生活方式的调查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运动习惯根据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情绪状态评估采用简式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
3.2.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以及哑变量回归进行分析,P<0.05说明研究内容具有统计学意义。
191例非重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88例,平均康复周期为25.86 天,最短周期10 天,最长周期90 天。COVID-19轻型患者93例,其中60岁以上患者6例,占6.45%,COVID-19 普通型患者98 例,其中60 岁以上患者20例,占20.4%。
为探讨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的康复周期与运动习惯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该文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年龄、基础疾病、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每次锻炼的时间以及持续锻炼的时间均对康复周期存在显著相关影响,回归关系数为2.464、-6.842、-2.458、-2.406、-4.838、-2.962,P<0.05,表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每次锻炼的时间以及持续锻炼的时间均对康复周期存在显著影响。
表1 新冠肺炎非重型患者的康复周期与生活方式、心境状态及运动习惯之间的回归分析
4.3.1 运动强度对康复周期的影响
为探究运动强度对患者康复周期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引入5个哑变量,分别为轻微强度、小强度、中等强度、大强度但不持久的运动、大强度且持久的运动。从表2 中可以看出,运动强度等级中等强度的回归系数为-25.749,P<0.01,说明该哑变量的重要性程度最大。
表2 运动强度等级回归参数与康复周期分析比较
4.3.2 运动频率对康复周期的影响
为探究运动频率对患者康复周期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在控制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引入5个哑变量,分别为一个月1次以下、每周3~5次、一个月2~3 次、大约每天1 次、每周1~2 次。从表3 中可以看出,运动频率等级每周3~5 次的回归系数为-24.440,P<0.01,说明该哑变量的重要性程度最大。
表3 运动频率等级回归参数与康复周期分析比较
4.3.3 每次锻炼时间对康复周期的影响
为探究每次锻炼的时间对患者康复周期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在控制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不变,运动频率为每周3~5 次不变的情况下,引入5 个哑变量,分别为10min 以下、11~20min、21~30min、31~59min、60min 以上。从表4 中可以看出,每次锻炼时间等级31~59min的回归系数为-26.393,P<0.01,说明该哑变量的重要性程度最大。
表4 每次锻炼时间等级回归参数与康复周期分析比较
4.3.4 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对康复周期的影响
为探究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对患者康复周期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在控制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不变、运动频率为每周3~5 次、锻炼时间为30~60min 不变的情况下,引入5 个哑变量,分别为1 年以下、1~2 年、3~4年、5~6 年、6 年以上。从表5 中可以看出,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等级为6年以上的回归系数为-17.876,P<0.05,说明该哑变量的重要性程度最大。
表5 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等级回归参数与康复周期分析比较
综上分析,在运动强度等级中,中等强度对康复周期的影响最大;在运动频率等级中,每周3~5次的运动频率对康复周期的影响最大;在每次锻炼的时间等级中,每次锻炼的时间为30~60min 对康复周期的影响最大;在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等级中,持续参与6年以上的体育锻炼对康复周期的影响最大。
体育运动虽然是增强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但要注意运动量适度。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指出,不可以用运动代替专业的医学治疗,尤其是当身体疲惫或生病时,不宜剧烈运动。运动是良药,但不能包治百病,专业的医学诊疗配合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才会展现出“体医融合”的作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第一版)》[18]建议,患者在康复后,可采用中国传统功法进行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在不同康复治疗的方案中,都特别强调心理疏导的作用,因此在患者的康复期间,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恐慌情绪及平复心情,尤其重要,而情绪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时间。建议患者在康复后,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以体育锻炼为抓手,培养自身树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调整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在中国建设体育强国之路上,建立强大的健康保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