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乞涵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在明末时,遵义地区和南川地区全部属于四川,老夜郎国里,南川老百姓的生活曾与遵义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相互交叉,老百姓之间,通过婚姻、战争,经济交往等,相互影响,分不出你我。
南川的民间艺术多种多样,有竹编、草编、民谣、龙舞等。南川区境内多山,金佛山则是其代表。金佛山位于南川区南部,被称为“南方如初佛地,巴蜀第一名山”。因此,南川人把南川文化也叫“金佛山”文化。生活在金佛山西南侧的夜郎人沿山谷北移,东北侧的巴僚人沿河流南下,自此,翻山越岭走进了南川。所以,南川的民歌受到了巴蜀文化和夜郎仡佬族风格的双重影响。
2900 年前,夜郎王用金佛山特产方竹制成竹笛,奏响了第一支黔北民歌。
与南川区地形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关,其传统民歌主要以号子和山歌为主。南川区的传统民歌具有短小精悍、诙谐活跃、形象鲜明、山区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就其总体来说旋律简练,节奏明快,音调高亢且优美动听,能给人以精神激励和享受。同时,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而方言是地方色彩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从方言的音调走向还是方言的词汇习惯,都是该地域文化的韵味和独特之处的集中体现。
润腔是一种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独特技法,而地方民歌的润腔往往与当地方言密不可分。
1.滑音
在民歌中,滑音的使用非常广泛。民间艺人善于用滑音来表达各种各样的语气、语调,以及各种人物的神态和情绪。演唱时,滑音的诠释与所要表达的情绪有关,而方言对滑音演唱有着本质要求。如南川民歌《河中淹死会水人》,这首歌多处出现滑音,滑音出现的地方都与南川本土方言的音调走向有关。(见谱例1)
谱例1:
如果用南川本土方言来读这句词,可发现,凡是下滑音或上滑音的地方,都是与正常“说”这两句词的音调走向是一致的。反之,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出这两句词,就完全失去了南川民歌的原汁原味。所以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每一个滑音的走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南川本土方言读出歌词,再带出旋律来完善演唱风格。
2.倚音
民族声乐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传统民歌虽然是老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因地、因情临时产生的,具有及时性和随意性,但演唱者在演唱时依然做到了字正腔圆。我去拜访过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他年轻时非常擅长演唱南川本土民歌,他当时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唱歌就是不黄腔的哈!”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种随口而出的民歌居然还有腔调?”后来我发现,老人演唱的每个音听起来都像是由南川人自然“说”出来的。我翻阅了很多有记录的南川民歌的谱子,完全按着谱子唱下来似乎也不是那个味道。于是,我知道,正是我们听起来拐来拐去的那些音,才促成了这原汁原味的南川民歌。
此句中的“纱”字是平声,按照南川本土方言的调值应该是“215”,字头音比较低,字尾音较高,同时尾音会拉长。如果我们演唱的时候直接将“纱”字唱“5”这个音,就显得比较偏普通话了,出现方言倒字的现象。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这里时,应当经过这个倚音,并通过音尾上扬的润腔把字正过来。(见谱例2)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了正词之外,在句中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等构成的衬托性词语。衬词作为一种通常用来抒发感情的词语,它在各个地方民歌中的出现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这便与本土的方言息息相关。
比如南川民歌中常出现的衬词“哪个”,在演唱的时候应将“哪”字唱为“la”,“呢”字应唱为“lie”。南川本土方言在发“呢”字的时候,是发的“边音”,而且字腹到字尾,会带入一点“ei”音,但不明显,这就需要演唱者熟练地掌握南川方言。
在传统南川民歌中,“一词多腔”也是常见的。同样的歌词通过不同的人来演唱,会加入更多的个人色彩,每一个人的个性、对歌词的理解以及所处的环境,促成了“一词多腔”的特点,这时候我们如果来演唱这样的歌曲,就需要去体会此曲的不同演唱状态,从而更准确地表达。
南川民歌《盘歌》其实都是对答的形式,从词上来看是大同小异,都是“猜谜语”的感觉。但如果其中一首旋律中的装饰音比另一首明显要多,那么它的表现力应该更灵巧,我想这应该是当时演唱者在唱的时候加入了更多的个人色彩。如果现在的我们要去复唱这样的盘歌,状态应该相对来说更积极一些,思想更灵活一些,好比在对答的时候自己还没完全想好答案,一边思考一边在对答。同时,我认为,传统民歌的演唱本身就富有个性,如今的我们在演唱南川民歌时也可加入自己的个性色彩,从而将民歌赋予新的生命。
经过年代的洗礼,面对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南川民歌在演唱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
从现代南川民歌的曲谱上可以看到,经过改编的曲谱里仍然保留着传统民歌的音乐概念在里面,以《石工号子》为例。传统号子音乐的曲调都十分简单,节奏强而有力,顿挫分明。它的歌词一般与节奏紧密配合,在集体劳动中有时用来指挥劳动,有时用来振奋精神。所以现在改编号子音乐时也不可能丢掉传统号子的这些特点和作用。而在演唱时,演唱者则应把握好传统号子的风格特点。
现代民歌的源头都是传统民歌,因此在演唱现在的改编民歌之前,我认为应当找到它对应的传统民歌,去认真感受这首歌的风格和韵味,这样才能再现精彩的改编民歌。
谱例2:
当代旋律的融入无疑赋予了传统作品新的生命,使其更具有表演价值。因此,在演唱方面自然就有了新的要求。这里举例一首改编民歌《月儿弯弯两头钩》。这是一首男女对唱的情歌,旋律轻柔、委婉,在演唱时要求两名演唱者情意绵绵。试想一下,这首改编的情歌要是让传统民间艺人来演唱,那么他们的声音必然是原生态的,是“直”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直接搬到舞台上,我想,与这首歌改编的初衷就显得有一些格格不入了。因此,改编的民歌适应了当下大众的听觉审美,同时也要求歌唱者的声音能与这种审美相契合。
我认为,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总体的声音应该是轻松柔和的,对于女民歌手来说,她需要控制音量,控制好声音的位置,不能出现炸音的现象。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然需要运用现代声乐中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民歌而言,最开始都是用传统方言来演唱,在南川叫做“土话”。作为一名90 后,实际上我从小说的方言已经不是纯粹的“土话”了。比如,南川土话的“下面”发音是“tou jia”,“膝盖”的土话发音是“kei xi tou er”。如果在现在的舞台上演唱民歌时,完全说的是南川土话,那么听众的接受度就达不到那么高。因此,面对方言的进化和发展,现在演唱南川民歌,所发出的就是被“标准化”的南川方言,这样一来更适合舞台的展示,更有利于流传于民间,也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
所谓民歌,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载体,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因此,无论是现在新创作的民歌也好,还是改编的民歌也罢,它的源头都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出来的传统民歌。所以在现在大量的民歌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民歌音乐的痕迹,甚至有一些改编民歌在旋律方面并没有做太多的改编,只是在节奏或歌词上稍作改动,或是加入某几个装饰音来增添其表演性。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民歌的原汁原味。我们在发扬民歌之前,要先做到传承,所谓传承就是提炼出民歌中的核心部分,可以是旋律,可以是歌词,这样也就延续了民歌的情感和作用,这才是真正的“延民续歌”。
在当代,要想让家乡的民歌得到更好的发展光靠提炼还不够,还得创作,得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盛行,也有很多家乡音乐人为南川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扣人心弦的歌曲。可真正能体现南川风韵的还得是本土的民歌。但是当下家乡传统民歌遇到的困难是,传统民歌不容易让当代人接受,很多年轻人听到这样的歌曲会用两个字形容:“念经”。传统民歌的美感已经得不到年轻人的共鸣。这样一来,就需要家乡的音乐人们将传统民歌通过结合现在人们的审美,将其时代化、流行化。改编之后的民歌再搬到家乡的舞台上,与舞蹈、舞美等结合后,方能重获新生。时代不会停滞不前,所谓的年轻人也在不断地更新面孔,我们的民歌必须顺应这样的变迁和潮流才能通过一代代年轻人的口、手、心一直传承下去。
随着九十年代普通话的普及,南川的方言早就接受了普通话的影响。我是一名典型的90 后,我从小所说的方言与我外婆那一辈所说的方言是有区别的,所以我在与老人们聊天时有时也会听不懂。这个在上文中已列举实例。作为大众,在传唱南川民歌时,或将南川民歌搬到更大的舞台上时,土话的演唱可能会成为阻碍它发展的关键点,词义不了解,就显得这首歌曲没有了直接的情感。因此,利用现代方言来演唱南川民歌,这既保留了方言的韵味,又使大众能更加接受民歌,更有利于家乡民歌文化走向世界。
南川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片土地蕴藏着许多民间故事,在这里,民歌民谣响彻山坡。南川的民歌从旋律上来讲,与大多数的汉族民歌没有太大区别,最重要的区别来自于唱词。唱词的内容是南川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唱词的咬字一定要是地道的南川方言。过去的人们唱民歌都是本着嗓子在“吼”,吼得脸红耳赤,现在的民歌演唱者结合了声乐中的气息运用、声乐技巧,把它系统化、艺术化,而过去的传统民歌则是更加地生活化。为了让观众更能接受地方民歌,家乡的作曲家们将曲子重新提炼,也要求演唱者从过去“直来直去”地演唱,变为科学、艺术地演唱。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川人,更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希望家乡的民歌能从我口中传唱到更远的地方,更希望家乡的民歌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为它是南川时代的印记,是南川人民智慧的结晶。
注释:
①武学铭.金佛山北坡风土[M].渝南内准字【2017】4 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