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琳
在江淮分水岭数百公里的脊线上,有一座低调的皖东小城来安,它比邻宋人欧阳修沉醉的琅琊山,又与六朝古都南京遥遥相望。
在这里,距今1700多年的银杏古树述说着历史沧桑,皖东稀有的传统戏曲洪山戏吟唱着乡土韵味,“半塔保卫战旧址”皖东烈士陵园印刻着红色峥嵘岁月……
“近者悦、远者来,来者皆安。”是新时代来安县的“待客之道”。而爱上一座城,除了因为文化、历史、美景,还有就是最有人情味儿的美食了。雷官麻鸭、水口鹅煲、小鱼锅贴、来安春卷……每一种美食诠释来安的一道风味、一种生活。
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6家生意红火的餐饮连锁店见证了徐礼玲的“饮食人生”。不光忙活饮食的主题,她还热心于为这座城做公益,孜孜以求。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点赞各行各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鼓励大家一起向未来,创造美好生活。徐礼玲深受鼓舞:“我有一个30年的规划,我相信,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未来一定值得期待。”
见到徐礼玲,是在她经营的“灶王食府”。咖灰色调透着古风的壁画十分抢眼:墙上挂着灶王爷的画像,柴火还“燃”着橙红色的光亮,许是大锅灶里正炖着一锅鲜鱼汤。来来往往的食客忍不住在壁画前拍照,人在画中留,仿佛回到了幼时的农村老家……
徐礼玲小时候就生活在来安县一个朴素的农民家庭。父亲在农场开车,母亲在家种田,1973年出生的徐礼玲是家中四姐妹的老大。
“玲啊,女孩也能有出息,你要带着妹妹们出人头地。”母亲偶然的一句叮咛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徐礼玲心底。徐礼玲回忆道:“当时我还小,见村里卖馓子的、开饭馆的、开小店的,做这些小生意的人家日子过得都挺好,我就想,有钱就可以了,有钱就能出人头地了。”
于是,学生时代,成为一个有钱人的想法在徐礼玲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她无心学习,盼着早一天可以去做生意挣钱。她利用假期去林场学油漆工的手艺,还去大城市做市场调查……
1993年夏,职高毕业的这一天,徐礼玲的花店热热闹闹地开业了。后来,徐礼玲又开起童装店,同样生意红火。
“做生意,成为有钱人”的梦想看上去正顺顺当当地推进,可是徐礼玲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埋头打理小生意15年后,徐礼玲开始思考:我还能做别的生意吗?
这些年,在各大城市进货时,徐礼玲发现,每座城市都有各具特色的饭店,不仅有美食,还有服务和氛围,和县城里的饭馆大不相同。
“我也开家饭店吧!当时,这样的念头冒出来,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毕竟我是餐饮行业的‘门外汉’啊!”徐礼玲笑着对记者说,“但是我胆子大呀,很快,我就为自己的想法兴奋起来,那就去做吧!”
“有想法就大胆去做”是徐礼玲的创业经验,这一次她依然果敢地转行。
徐礼玲先从设计入手,结合来安县当地特色,将饭店定位为农家菜馆,装修风格简约古朴。2010年,小灶王农家菜馆开业了。热情不减,2012年,徐礼玲在滁州市开了一家连锁饭店,当年底又去全椒县开了第三家饭店。
一切看上去顺风顺水,可是,徐礼玲没有想到,这第三家店给了她结结实实的当头一棒……
那时,徐礼玲经常在来安县和全椒县之间奔波,她认为和前两家店一样,管好账面上的事儿就可以了。可是,因为缺少系统的管理,不久,饭店的前厅和厨房在衔接上出现问题,点错菜、上错菜的失误时有发生,客人意见很大,员工互相抱怨推卸责任,一时间饭店管理出现混乱。
当徐礼玲把员工召集起来开会时,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同样的开场白她竟重复了3遍,本来是想解决困境的会议结果只开了两分钟就散会了……
挫败感、严重的挫败感包围着徐礼玲。冷静下来后,她捋了捋思路:前两家店开在“家门口”,有亲人和朋友帮衬,自己胆子大、能吃苦就没啥问题,浑然不觉管理团队的重要性。怎么管理团队呢?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没学过!
“没文化太可怕了!”徐礼玲在心里对自己说。从开业的自信满满到不到1年时间就看不到希望,这种痛苦无法言表。虽然觉得很没面子,徐礼玲还是忍痛关了第三家饭店。
人生虽跌宕起伏,但在逆境中向你伸一把手、助一把力的人,格外值得珍惜,徐礼玲说自己就遇到了这样的“贵人”。
远在上海的闺蜜高琳那段时间经常给徐礼玲打电话,鼓励道:“没事的,当你快倒下的时候还有我扶着你,我给你托底。”她建议徐礼玲把目前的发展重心还是放在来安县。
闺蜜温暖的话给了徐礼玲力量,她很快振作起来,开始物色地点在来安县开第3家饭店。清流西路上一幢五层楼、面积2800平方米的待售商用房位置和结构都十分称心,可是徐礼玲缺钱。于是,她和开发商张总商量,贷款买下这幢商业楼。2013年3月,灶王食府开业。“当时我和对方承诺的是两年四个月付清贷款,可是因为开业后遇到餐饮业的‘寒冬’,我一直到四年半才付清贷款。”这期间,徐礼玲十分揪心,欠钱的滋味不好受啊,“可是,开发商张总不但没有向我催款,还一直鼓励我放心地去做,不然我也无法轻松经营。”
“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受滁州作家武佩河老师的启发和指导,徐礼玲开始打造皖东特色餐饮文化,以“七碟八碗”为表现形式,反映七仙女与八仙在民间传说中相关的历史饮食文化,并着力做服务普通百姓的社会餐饮。“武老师鼓励我做一家百年企业,这是我经商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原来,做饮食也可以有文化有传承。”
在挫折与机遇中摸索,徐礼玲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一个偶然的机会,徐礼玲参加一个商业管理的课程。“一个企业家的沟通说服力其实就是第一生产力。”讲台前,老师的这句话一下点醒了徐礼玲,她想到全椒县分店的那次无话可说的两分钟会议,想到关闭全椒分店时自己强烈的无力感……
从那以后,徐礼玲开始给自己“充电”,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有关历史文化、企业管理的课程。“因为学历低,起初一些课程我听不懂,但我不放弃,利用课后时间反复巩固。”2014年大半年的时间,徐礼玲一边经营灶王食府,一边执着地奔波在学习的路上,有段时间,丈夫甚至以为她被“传销”了。徐礼玲对丈夫说:“既然知道自己欠缺得那么多,我还不赶紧补起来?”
这一次,徐礼玲在学习上的“胆大”给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长。“不知不觉中,过去那个只凭胆识‘闯天下’的我变了,带领团队越来越轻松,管理上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学习的力量。”
“做有温度的饮食”是徐礼玲的心愿,她曾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从一个卖花的小商贩走到今天,得到了这座城里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我应该做点事情回馈这座城。”
徐礼玲将自己经营的所有饭店都设为“爱心驿站”,为来往路人提供各种便利:手机和电瓶车没电了,可以来这里免费充电;路人内急,可以使用饭店的卫生间;酷暑寒冬,环卫工人累了,可以随时进饭店休息,喝一杯热茶……
2015年初,徐礼玲拿出100万元,设立“来安县优秀学子奖励基金”,帮助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在我还是个学生时,我觉得有钱是最重要的,现在我发现拥有知识并懂得学以致用,才更宝贵。”
在徐礼玲的积极联络和组织下,2018年1月,由来安县教体局、来安县文联、滁州市《新滁周报》主办,来安县作家协会协办,红皖灶王餐饮承办的灶王杯“我的老师”征文大赛在来安县在校学生中开展起来。
让徐礼玲感到意外的是,征文大赛举办时,她竟收到了女儿和外甥、外甥女写给她的信。
“我心中的妈妈是一个活力满满的年轻人。她对工作坚定且乐观,对生活自信且幽默。她对我的教育不只在言语上,更付诸在行动上,以身作则。”“大姨是我的良师。她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奔波,积极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她的自信和坚韧时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大姨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她告诉我,学习就是最好的投资。”“想必每个孩子在大姨心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吧。她将正能量传递给我们,在我们心里,她永远是温暖的、可以依靠的大姨。”“大姨会带着我们了解世界,告诉我们要热爱这个世界。我们好似被爱着的花朵,而她就是温暖我们的阳光……”
“妈妈,我们觉得您也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老师。”孩子们质朴而深情的“告白”让徐礼玲的心都融化了。自己的努力能带动孩子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各行各业都按下暂停键,餐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受到重创。
看到志愿者为防疫执勤,在寒风中吃泡面,徐礼玲十分感动,她在员工群里提出为志愿者免费提供热饭菜的建议。员工们有秩序地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到饭店,徐礼玲与11个社区取得联系,建立社区卡点盒饭报数群。“微信群里消息不停,饭店厨房里,大厨忙着颠勺炒菜,上百份热气腾腾的盒饭垒成小山,我们的工作人员一边核对名单,一边安排配送。”徐礼玲向记者回忆道,“那时候天很冷,但我的记忆里都是温暖的画面,热火朝天……”
“用感恩的心做人,用善良的心做事,创造财富的最高境界就是回报社会。”这是徐礼玲对自己和员工的叮咛。“滁州好人”“最美创业女性”“中国当代公益先锋人物”这些荣誉伴随着她做好企业的分内工作,忙活社会的公益事业,有情有义,有始有终。
2021年,不断学习的徐礼玲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文化精神的锻造和传承不可偏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那些饱含人文精神的食物,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反倒会在日积月累中,自我升温,历久弥新。
采访快结束时,徐礼玲向记者谈到了她的畅想:“我想用30年时间,收集、整理关于这个城市饮食文化方面的物件、资料,把这幢五层楼的灶王食府打造成一座有关饮食文化的博物馆。也许,它能成为一张地方名片,给城市的旅游业带来一些回忆、创新和展望。”
饮食之于人生,有时像是一条备忘录,提醒人们在车水马龙间放慢匆匆的步履,记起家的味道;有时又像是一条索引,在漫长的时光里,帮助人们收藏曾经的温暖;而对徐礼玲来说,饮食可能更像是一本成长日记、一纸成绩单、一册时光影集,任她填写初心,描摹梦想,仰望责任,收获荣誉……
徐礼玲给自己未来“饮食人生”的规划时段是30年,這是一个慎重的约定:不短,可以做实做细;不长,所以温暖可期。一起向未来,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幸福生活。
112950170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