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走出的“一代完人”

2022-03-10 09:33徽脸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救国严复武汉大学

徽脸

王星拱生于一个贫苦的书香之家,父亲是个落魄秀才,母亲早逝,他在外祖父家供养的私塾里读书,1902年考入在安徽省城安庆设立的安徽高等师范学堂。

即将毕业时,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执掌了这所新式学堂。王星拱和几位要好的同学“近水楼台先得月”,时常去严复宿舍打转,请教问题。王星拱因为年龄小,又特别机灵,很得严复喜爱。

此时严复译作《天演论》刚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尚未畅销,以书抵资,新出版的书堆满了严复的宿舍一角,时常拜访的王星拱有幸阅读了严复这部新作。《天演论》一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视角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念,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王星拱本就勤奋好学,如今看到这部对中国文化发展起着巨大影响的《天演论》,视如珍宝,手不释卷。他认真阅读后,掩卷思忖:偌大中国为何备受外敌侵略,不平等条约多如牛毛?岂不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天然演化的现实景象吗?王星拱渐渐悟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产生了忧国忧民的观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学习”的精神,他心胸开阔、积极向上、思想前卫,在作文中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新见解,学习成绩居上乘,成为全校出类拔萃的学生。严复校长将这种变化看在眼中,对王星拱十分赏识。

一日,王星拱问严复:“我欲救国,当作几何?”

严复答道:“当去欧洲。”

1908年,适逢安徽省第一批官费留学生选拔招生考试,王星拱顺利通过考试,来到了当年恩师留学的英国,主攻化学。他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青年。留英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进步运动。

1912年,王星拱与志同道合的皖籍留学生丁绪贤、石瑛等人组织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一方面是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当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反对满清政府的革命组织,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而奋斗。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救国的社团组织,也是第一个将外国留学的科学救国志士聚集的组织。

王星拱留学方式与众不同,甚至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除了上课和组织活动之外,其他的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勤于笔记,积累大量学术资料。这些资料在日后成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和武汉大学化学系最完备的资料。

王星拱在英国待了八年,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活动,他对科学、哲学的卓越见解也多次见诸报刊,在国内闻名遐迩。刚踏上祖国大地,他就接到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的聘书,请他担任北大化学系教授,并兼任二院(理科)主任。

北大聘请教授一概以留学欧美名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为基本条件,对留学硕士聘为教授者只有两个例外,王星拱便是其中之一!

担任文科主任的陈独秀是王星拱的同乡,两人都是安庆人,在北京时常嘴馋,两人便开了一个小灶,也就在吃饭中,形成了共有的革命主义。王星拱与李大钊、陈独秀、沈尹默等共同组织大学俱乐部,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战将。

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爆发时,王星拱与程演生、高一涵等学者一致支持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他们和学生一起散发陈独秀、李大钊印制的《北京市民宣言》,斥责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 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在日后的“科学与玄学”大论战中的一系列文章也让他成为科学、民主新文化思潮的身体力行者和中坚力量。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王星拱不遗余力,但是他更看重“教育救国”。

张作霖杀害了李大钊,王星拱因与李大钊“过从甚密”,被迫南下。

回到安庆的王星拱,出任处于初创时期的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安徽大学完成了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的建设,充分显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为此,建立武汉大学的组委会找到了王星拱,希望他参与到武汉大学的创建中来。

王星拱与王世杰、李四光等人一起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并任武汉大学化学系首任系主任。1933年5月,王星拱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一任就是12年。

王星拱在武汉大学期间,一心要把武汉大学建成名副其实的高等学府,他提倡“专家治校”,认为大学是指“众多教授学识之渊博,师德之崇高感人”,他提出“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努力使武大不愧为全国知识中心”“让武昌变成文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武汉大学从1935年就开创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设立了农学院,发展成为一所有5个学院、15个系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这在当时是少有的。因此,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及中央大学等大学在国内齐名。

在民族危急关头,王星拱多次发表演说,号召在抗日战争中,以全力办好教育、培育人才作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天职。他要求全体教职工在平时教学中都要灌注抗战精神,并特别强调在抗日战争与国难时期的人格教育。

目睹嘉定满城生灵涂炭,王星拱疾呼:“痛心疾首,奋起抵抗,一腔热血,培育人才!”当日寇攻占贵州独山后,他表示:“如果日寇真打到四川,我们也要守住学校,与之共存亡!”他的爱国热情极大地感染和鼓舞了广大师生,一批进步青年由此走出,投笔从戎,其中不少人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办学过程中,王星拱积极主张学术自由,“无为而治”,反对任何政权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蒋介石的“党化教育”在武大根本无法开展,试图掀起“倒王运动”也告失败,气得胡宗南称他为“茅坑里的石头”。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王星拱还与教务长朱光潜、训导长赵师梅一起,先后掩护武大进步学生何代钫、甘大志、刘兆丰等数十人安全脱险。

1948年3月,因为国民政府的压制,王星拱只得带全家回到安庆。国民党当局几次逼他飞去台湾,他都不予理睬。后因积劳成疾,王星拱移沪就医,经治疗无效,于1949年10月8日在上海永川医院逝世。

王星拱病逝的噩耗传出后,在上海工作的300多名武大校友聚集在“武大上海校友会”追悼先师,刚上任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则送来一幅“一代完人”的挽联,以示哀悼。

因为陈毅的这副挽联,后人纪念王星拱均称他是“从皖江走出来的一代完人”。

3807501908202

猜你喜欢
救国严复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严复修改试卷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隆重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1893-2013)
听谎有瘾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