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姥姥到科普立法

2022-03-10 09:34王为松
上海人大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社科普及姥姥

王为松

最近,一位走红于网络的“物理姥姥”成为了“全民姥姥”,由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拍摄的趣味物理实验、物理常识科普等短视频吸引了上百万粉丝的关注与转发。玻璃杯、大铁锅、塑料管……这些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到了吴姥姥的手里就变成了物理实验的小装置。有网友看了以后说:“这才是物理课应该有的样子呀。”“小时候的物理课也这么上,那我可能就是科学家了。”

吴姥姥总是回复说“不晚不晚”。她在大学教书时就鼓励同学们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享受科学思维的快乐;退休以后,更是一门心思做科普,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好奇与热爱。她说:“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回想到我们的童年,一本薄薄的《科学家谈21世纪》成为百读不厌的课外读物,高士其就是大家学生时代的偶像。当年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等大科学家对可视电话、水陆两用轮船、無人驾驶汽车等科技的预言,如今也已走入现实。

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甚至没有电视的时候,少年宫、少科站就是少年儿童的科普阵地,书本报刊便是科普载体。一套黑皮面的《十万个为什么》,几乎人手一册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算得快》……这些天方夜谭般的科学幻想与趣味学习开启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的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更多更好更有效地为现在孩子们的知识学习与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提供资源与机会,我认为有三个趋势可以发展。

一是积极鼓励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开设科普专题与专区。让传播面广的短视频成为全面客观、立体生动展示科学魅力的载体,可以让孩子们包括社会大众有更多机会接触趣味知识、激发求知欲望、掌握学习方法、拓展科学思维、体会探索乐趣。同样,对于另一部分老年群体来说,正确的科学普及可以帮助老年人脱离保健食品的陷阱。据报道,有机构专门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上门传销动辄上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的保健食品与产品,行诈骗之实。所以,在全社会推广普及科学知识、健康常识尤为重要。特别在此次应对新冠疫情中,科普在一些关键时刻发挥了稳定市民情绪、平息公众恐慌、引导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

二是联合发挥社联、文联、科协的组织协调作用。可以鼓励与调动一大批像吴姥姥这样,学有专长、经验丰富,同时精力充沛、乐意发挥余热的退休老专家、老同志,传播的课程范围不仅限于科学领域,还可扩展到党史学习、人文社科、艺术品鉴、体育卫生等方面。曾有调查显示,我国仅有35%的科学家参与过科普创作,其主要原因是科普工作不计入科研绩效考核,也没有相应的经费支出。那么,由人民团体、文化机构、民间组织等给予适当投入,鼓励退休的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则不失为一种可行而有效的举措。像汪品先院士近年出版的《深海浅说》等新书,不仅得到孩子们的热烈追捧,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连续获得“中国好书”等多种荣誉。其实出版界一直就有大学者写小书的好传统,譬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叶圣陶的《文言读本》等等,这些书从出版后就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希望将这一好的传统与做法推广普及开来,使之成为学术界、文化界、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是加快科普立法,包括社科普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文化与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就没有文化自信和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与土壤。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需要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但在大科普(包括社会科学)立法上并没有一如既往地走在前列。对比已有不少省市通过地方性法规来补强科普立法,推动深化科普工作,上海如何在社科普及上与已经通过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形成合力,构成一套支撑科技文化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破解。这将强有力帮助上海从制度建设上来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3465500338216

猜你喜欢
社科普及姥姥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聪聪的信
人文社科
绣花高手姥姥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简论社科信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