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庚
一毛压岁钱
在大雪纷飞的前几天,桐寨铺小刘庄84岁的老姨在孙子过生日那一天走了,走前还有说有笑的,头一垂便咽下了人生最后一口气。大海老表喊她吃蛋糕,却发现妈妈走了,顿时号啕大哭。一场生日发生突变,怎不令人唏嘘悲怆?
我接到电话,怔了怔,眼泪掉了下来。妈妈是去年麦梢黄时走的,那一天老姨过来看最后一眼。她是当姐的,但还是跪下送妹妹一程,抹着泪水,口中喃喃自语道:“我比她大六岁,我们几个姐妹就撇下我了,连个说话的也没有了啊。”言语间泣不成声。
记忆中,过年最开心的事是跟着妈妈去姨母家走亲戚。一路上过许庄、过宋营十余里便到小刘庄。似乎是捎近路沿着麦地边的埂上行走,有成群结队的鸟儿在麦苗中飞行,觅食。一路上能遇见好多穿着新衣的小伙伴跟在妈妈屁股后蹦跶着走亲戚,我自然是很高兴,拿坷垃打鸟,故意在麦苗中行走跳跃,快乐得也像个鸟儿。
姨母家有6个孩子,生活拮据,但每年过年去,她总是先打两碗荷包蛋,放点白糖,让妈妈和我先吃暖暖身子,然后炒菜。菜很多有七八个样子,吃完菜必有4个热气腾腾的蒸碗,味道又鲜又香,现在忆起仍有口水想溢出。
吃饱喝足,我和表姐表妹们也扯着玩够了。妈妈和姨母的话也说个差不多了,太阳偏西时,要回家了。姨母送到村外,从口袋中摸出皱巴巴的一毛钱塞到我手中,说:“姨们穷,给娃压腰钱,回家买糖吃。”似乎是有一年给的是两毛钱,倒也记得很清楚。我把一毛钱握在手里,开心极了,笑着跑到了妈妈的前边,她们老姐妹又在村边说了好长时间才分手。
姨母每年给的一毛压岁钱是如何花掉的,却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应该是舍不得花,今天放枕下明天又装兜里,弄来弄去弄丢了。那时候一毛钱在村代销点能买6个糖块。
进城后很少见到姨母,去年我过年开车过去看她,八十多岁的她正在烧锅煮一大锅肉,灶内火苗通红,锅里热气腾腾,香喷喷的肉味让人馋涎欲滴。她身体很棒,见我去高兴万分,盛了一碗肉汤,非让我喝。又说:“小六妮儿拉着我前天进城了,在文峰广场看了场戏,我的妈呀,那大超市让我转迷了,现在人真是得劲儿享福,要啥有啥呀……”
临走,她拉着我,从身上掏出一百元钱,非要给我。说:“娃呀,老风俗不能丢呀!你来看姨,这过年压腰钱还是得掏的。那些年一毛,现在一百了。政府给我发的有养老钱,你表姐和表哥都隔三岔五地给我拿钱……”中午在老表家吃饭,姨母还和我碰了三杯酒。
那一天回城路上,阳光正浓,儿子开车,我微醺。望着麦田里那些自由飞翔的鸟儿,握着姨母给我的一百元压岁钱,思绪忽然间回到了儿时跟着妈妈去姨母家走亲戚的欢乐时光。村口边,姨母摸出一毛钱往我手里塞的情形……
那盆燃烧的火苗
转眼可到腊月二十三了,街上的年味浓了。不由想起过年的俗语:二十三,炕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而这一年春的花香,夏的麦香,秋的忙碌,冬的雪花,仿佛只是昨日之景之事之物。不由感叹:从前慢,现在快,岁月悄无声息地从指缝中滑走了。
很怀恋过去的年味,心念至此,热气腾腾的味道便从记忆深处拽了出来,翻滚起来。一种无忧无虑的快乐、幸福便似音符一样跳跃起来。
且不说二十三妈妈做的粉条豆腐汤的美味,只说年三十那盆热腾腾的柴火。
放完炮,吃罢年夜饺子,几个小伙伴便簇拥着到村里玩耍去了,等到零散的小鞭炮没了声响,便各自摸回了家里。
正堂屋,一大盆用树根烧起来的红通通的火苗,正忽闪忽闪地亮着。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和几个哥姐们正围在那盆火苗边烤火聊天。现在想来大都谈的是一年来的收成,今年的亲戚该咋走,谁去舅爷家,谁去姑姑家,客人初几会来等一些家常话。
在南蛇湾村,熬年夜,烤盆火是个传统风俗。一来忙了一年的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话,说一说一年来的收成、花销,明年开春的打算。二来是用树根或木柴燃盆火,围坐聊天,有取暖驱寒之用,更有预示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的心愿。我往往是坐在妈妈身边,听着她们的话音,不知道啥时候就睡在妈妈的腿上了。我操的心是,明天起早穿新衣、拾爆竹,大年初二去舅舅家走亲戚拿压岁钱。
娃们熬不了夜,都睡去了。只有奶奶和父亲、母亲几个长辈仍围坐在那盆火边,并不时用木棍把暗火挑明,屋里整夜都被烟雾缭绕着,几间房屋始终都很暖和。没有了孩子们的吵闹插话,大人们话语渐少,有时候能坐到鸡鸣狗叫时,方才有些困意地站起,伸伸懒腰,打几个哈欠,便又开始了大年初一的忙活。
早几日回老家,很多户家装上了空调,当年围着火盆烤火熬年夜者,有的已经走了,有的拄棍跚行,有的臥床不起……那盆在我脑海中一直燃烧的火苗和那些长者离我越来越远了,却更加清晰了……
责任编辑 胡文淑
325050033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