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在鸿门宴上,项羽明明处于主导位置,可是尽管亚父再三建议,项羽终究也没有杀掉处于弱势的刘邦。 因此,在提到项羽的时候,一些人会用“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有勇无谋”等词语来评价他。虽然从项刘争霸的结局来看,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确属于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但是我们又怎能仅以成败来论英雄呢?本文就试着从项羽的角度入手,谈一谈他为什么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
一、不想通过卑鄙的手段取胜
项羽是一个重信守义、光明磊落的人。因此,当项伯跟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的心一下子就被击中了。此外,刘邦就像是自己的战友一般,曾与自己共同抗击秦军,联手攻打了城阳、定陶等,是一起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且刘邦在灭秦之战中确实有功劳。之前,怀王与诸侯也有言在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项羽才是灭秦的大功臣,但事实是刘邦先入了咸阳城。如今,刘邦因为先入了咸阳城,特意前来谢罪,并且言辞恳切。此时若杀了他,项羽就成了背弃诺言、不守信用的人。在项羽的眼中,他宁可在战场上真刀实枪地与人决斗,也不想通过卑劣的手段来获取胜利。因 此,当亚父范增多次暗示他时,他都“默然不应”,还原谅了樊哙闯帐的不敬之举。这都是他心中的“义”在起作用。
二、认为刘邦不足以惧
“沛公先入关中”是事实,这已经让项羽大为恼火了。曹无伤还派人传话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范增也说“其志不在小”“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项羽刚刚力破秦军的主力,取得了显赫的战果,又怎能容忍刘邦坐享劳动的果实呢?他自然也觉得刘邦此举有些嚣张。因此,他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下令好好犒赏三军,准备攻打刘邦的军队)。但是,项羽后来又改变了主意。主要原因是项羽足够自信。《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尚且未将如虎似狼的秦军放在眼里,更何况是区区刘邦。“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强弱对比非常明显。无论是个人条件还是兵力情况,刘邦都不及项羽。项羽自然认为没有必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他坚信:就算日后刘邦成了大患,他也能消灭刘军。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但是项羽在临死前却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可见,他到死都不认为刘邦有足够的实力可以灭掉他,反而认为是老天要让他灭亡。
三、杀掉刘邦后将难以收场
刘邦前来赴鸿门宴时,是主动臣服的姿态。“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言明项羽之所以会产生误会都是因为有小人传谣言。这就给了项羽一个台阶下。这时候项羽再动武就没有必要了。 自己本来占有绝对的优势,实力又比对方强。如果非要杀了当时有功的刘邦,势必会引起诸侯们的不满和恐慌,也会让他们感到寒心,影响自己的威望,甚至导致抗秦聯盟的瓦解,得不偿失。到时候又该如何堵住众人之口呢?刘邦既没有忤逆自己,还“诚惶诚恐”地表达歉意。此时置他于死地,着实有些难以下手。仅仅因为刘邦先入了关中就要杀掉他,那自己该如何向怀王和各诸侯交代呢?那自己岂不是和秦王一样妄自尊大?所以,尽管范增多次暗示要杀了刘邦,项羽依然没有采取行动。
总而言之,在鸿门宴上,项羽终究没有杀掉刘邦。站在历史的名利场上看,这确实是项羽的一个重大失误,但是站在项羽的立场上看,我们就能发现他这样做自有他的理由。他有自己的原则,有一身傲骨,坚守的是诚信和道义,只用自己认可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