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述评

2022-03-09 02:50任一弘
煤炭高等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留学生样本文献

任一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来华学习、交流的留学生数量日益增长。据教育部官方发布的2016、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了44万,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8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的1004所高校共接收了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185名来华留学人员,比2009年翻了一番[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事业,将其置于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首次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了“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3]。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来华留学工作的重点,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巩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十年来,学界对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和关注也在不断增多,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其展开系列研究。总的来说,文化认同是指某一个体被另一群体的文化所影响,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按照这个定义,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是指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本文将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近十年“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的发展进程,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样本文献的数据分析

鉴于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着眼于国内文献,且所有研究样本文献均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本研究使用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以“文化认同”并含“留学生”为主题精准定位搜索,包含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学术辑刊和特色期刊,检索年限设定为2012年11月8日至2022年7月1日,最终检索到347篇文献。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重点,通过手动剔除重复文献、与主题无关的部分文献(如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国家认同、留学归国人员的文化认同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136篇。

1.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2012年至2022年“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来说,2012年至2018年增长趋势较为平缓,2018年之后文献数量急剧增长。这一方面的原因是教育部2018年10月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了“要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4]。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国家对于文化发展的问题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等时代课题相继提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22年的文献统计时间为7月1日,所以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但根据研究的整体趋势,预计2022年的文献数量较2021年仍有所增加。

2.文献分类对比

(1)样本文献的类型和来源。从文献的类型看,学术期刊论文最多(占比75.8%),其次是硕士论文(占比20.5%)。文献的数量表明了“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引起了一定的学术关注度。但对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发现,103篇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中,CSSCI检索为14篇,中文核心期刊为17篇,这两类检索文献共17篇,仅仅占学术期刊论文的16.5%。同时,样本中的29篇学位论文也均为硕士论文,并无博士论文。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从文献作者的分布来看,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文献较多,其中应该有“一带一路”的影响。

(2)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通过梳理中国知网收录的136篇文献来看,“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及其占比分别是教育学(52%)、文化与语言(33%)、医学(5%)、新闻传播学(5%)、其他(5%)。其他学科虽说涉及心理学、体育学、经济学等,但占比都较少。因此,我们看出目前“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跨学科研究较少。

(3)样本文献的基金项目资助。论文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数量以及类别能够从侧面反映相关研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和学术水平。通过对样本文献的统计,中国知网收录的136篇“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文献中,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有34篇,占论文总数的25%。从基金项目的类别上来看,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有10篇,占总文献数的7.3%;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的论文有2篇,占1.5%;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的论文有3篇,占2.2%。由此可见,“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虽已获得重视,但是整体研究水平并不高且似乎并不被广泛认可。

(4)样本文献的研究方法。在样本文献的研究方法上,笔者按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将文献分为定性/思辨研究和定量/实证研究。对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章,本文采取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先的原则将其归入定量研究。通过归纳,定性/思辨研究的文献共44篇(占比32.3%),定量/实证研究的文献共92篇(占比67.7%)。从整体来看,2018年以后定性/思辨研究的文献有明显增加。

(5)样本文献的被引频次。由表1可见,136篇样本文献中有9篇文章被引用15次以上。引用最多的是宋琰写的硕士论文《东南亚华裔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以华侨大学留学生为例》,引用频次达42次。这9篇论文中有5篇为实证研究,其余4篇为理论研究。从文献的标题上来看,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提升路径研究均有所涉及。

表1 被引用频次15次以上的样本文献

二、研究历程(2012—2022)

总体来看,自2012年以来,“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平稳上升阶段(2012—2018年)

从2012年到2018年的六年时间里,“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文献共计41篇,占比约30%。但从样本文献的总体趋势来看,仍呈平稳上升的趋势。笔者认为原因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5],得到了业界学者的认同,因此在这一时期关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文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研究多注重于“语言习得”和“跨文化适应”的视角。在语言习得方面,李宗静认为“留学生的自我认同在汉语(文化)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且变化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6]。王哲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框架下对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目的语文化认同做了研究,他认为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汉语习得呈正相关,中华文化的认同受汉语水平、语言态度、专业类别、家庭因素、留学阶段、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7]。黄雪梅以中国文化认同中的汉字文化认同为视角,她认为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会遵循汉字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汉字使用规范,获得汉字文化群体感;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社会所创造和拥有的汉字文化接受就是对汉字所蕴藏的意义、价值观及其相关的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选择、获得、保持的心理过程[8]。在跨文化适应方面,朴美玉在分析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时指出:“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越强,越能适应留学生活,该因素与心理适应、学术适应和留学生活整体适应均存在显著相关。”[9]杨子健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性展开研究,其观点是:“当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认知水平越高,即表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越广泛越深刻,同时也掌握得越熟练。”[10]

2.快速发展阶段(2019—2022年)

由于《规范》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了“要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因此2019年以后国内对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快速增长。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更加重视研究群体的特殊性。2019年以前的文献对整个留学生群体以及东南亚个别国家的研究居多,2019年以后的文献则开始针对特定群体开展研究。赵洁研究了大连外国语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认同。她的主要观点是:韩国留学生对现代中国文化总体上是认同的;“语言”“观念”和“事物”三个方面不受性别影响,但“人物”受性别影响;“观念”和“人物”两个方面不受是否在来中国之前学过汉语的影响,但“事物”和“语言”两个方面会受到影响”[11]。朱倍鑫以大连某高校的 90 名欧美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中医”文化的认同为主题开展研究,得出了“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认知维度的得分最低、情感维度的得分最高、行为维度则居中的结论[12]。李泳坤则是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的文化、语言和族群认同展开了研究并得出语言的认同度最高、族群的认同度居中、文化的认同度最低且三方面的认同均维持在一般水平的结论[13]。赵孟超开展了东干族(中亚)留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14]。

二是更加重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至少应当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比较发现,2019年后具体针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研究较之前有显著增加。除前面提到的“中医药文化认同”研究外,郭海涛研究了欧美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孝道文化的认同[15],龚一文等人研究了东南亚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同[16],宋沁潞、朱正斌、朱弘扬等则研究了地方文化对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17-19]。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关于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的研究目前还很少。

三是探索了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新途径。吴昱辰提出通过移动媒体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0];王智莉等通过小组工作介入的方法让来华留学生在丰富的小组活动中体验、理解、接纳和认可中华文化[21];张雄提出用中国传统节日作为表现形态和载体来宣传和展示中国传统的文化[22]。

总之,从2012年至2022年,“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问题在学界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特别是2018年以后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研究水平不断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归纳,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理论基础

从文献的数量方面来看,2012年至2022年期间能够被筛选出来关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文献仅136篇。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这说明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从研究深度方面来看,“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文献多数属于“现状调查”和“路径研究”。以样本文献中的28篇硕士论文为例,近2/3的论文缺乏对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具体内容、价值意蕴等问题的深层次研究。

2.研究方法

通过统计分析,样本文献中现有研究方法多为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缺乏定性研究和思辨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缺少如深度访谈、个案追踪等研究方法。从研究所涉猎的学科来看,多为教育学、语言和文化学的范畴,跨学科交叉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现有研究缺少比较研究,对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国外文化的传播、国外对于留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等借鉴较少。

3.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主要是指研究对象的群体范围和研究视角。从研究对象群体范围来看,虽然近些年国内的研究者对于来自欧美、非洲、日韩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整体看,2012年以来研究对象群体仍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研究者的群体也多集中于广西、云南地区,中部地区的研究者相对较少。样本文献的研究视角集中于“语言学习”“跨文化适应”等,缺少微观的中国文化视角,“国家对外政策”“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鲜有涉猎。

4.研究动态

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多维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留学生的成长、经历等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应该是对特定群体的长期追踪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多为片面的、静止的,对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较少。同时,留学生回国后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否变化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也相对缺乏,后续的跟踪研究不足。

四、未来研究的展望

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不断融合、渗透,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不仅能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而且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建设与展现。加强“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切实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能服务于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的国家战略。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虽然现有文献已经触及了它的基础理论研究,但较于来华留学生的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等问题,理论基础研究仍然较弱。随着国家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为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度必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向度和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丰富“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的内涵应是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

2.拓展研究视野

首先要拓宽研究的广度。一是应当扩大研究对象的地域类别,改变当前多集中于东南亚留学生的状况;二是将地域的文化、经济、环境、气候等差异纳入到影响因素之中;三是将不同学历层次、学科方向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其次要挖掘研究的深度。一是从宏观角度把握“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方向,深度挖掘其中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等。二是既要重视中国文化内生的影响也要重视外群态度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代文化的生成、发展与演变是在‘全球场’中进行的。不同社群、民族、国家的文化再也不是封闭的,它们在全球场中展现”[23]。换句话说,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必然会受到全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看法的影响。三是应当开展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的思路、方法,以期从中获得启发。

3.创新研究方法

一是完善实证研究。现有相关文献多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且多采用量表测验的方法,但数据分析方法相对简单。鉴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跨文化性,所以要采用更高级的测算方法,例如多层线性回归模型、结构方程建模等,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个例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二是注重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鉴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复杂性,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元,例如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丰富研究的学科背景,既有利于我们拓新研究视角,也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发展。

猜你喜欢
留学生样本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