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冰,田利成,何振芬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天津 3018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疾病,会因多种因素引起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严重时会造成低氧性呼吸衰竭[1],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故临床及时纠正呼吸衰竭、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对促进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机械通气治疗可纠正缺氧症状,改善通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但是机械通气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如果操作不当会增加机械通气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4]。常规肺保护通气策略会导致平台压过高[5],因此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机械通气治疗是关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装置是一种无创监测手段,可测定肺呼出二氧化碳浓度,进而间接反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进一步反映机械通气情况[6]。但是关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对患者治疗效果、预后等的影响存在差异[7]。本研究结合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我院诊治的76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76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48~78 岁,平均年龄(53.19±9.02)岁。观察组男21例,女17 例;年龄46~79 岁,平均年龄(52.98±8.45)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8];②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且通气时间大于72 h。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系统疾病者;②慢性器官功能衰竭、胸廓严重畸形、重度肺动脉高压、心源性肺水肿合;③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在机械通气期间尽量保留自主呼吸、采用30°~45°半卧位、适当镇静镇痛,同时给予多功能心电、指脉氧饱和度监测。对照组未给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遵循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诊治指南,应用6 ml/kg 的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维持pH≥7.2,PaCO2<80 mmHg。观察组给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采用PHILIPS IntelliVue MP50 插件式多参数中央监护仪,在患者气管内导管和呼吸机Y 形管之间连接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装置,实施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与数值,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中心台的监控屏幕上,如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给予针对性处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率恢复和呼吸窘迫改善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呼吸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呼吸机管路扭曲、通气不足、呼吸机脱落、错误插管)发生率。疗效标准[9]:①显效:患者呼吸窘迫显著缓解,生命体征平稳,48 h 内症状未出现反复;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血气指标有所改善;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无显著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心率恢复、呼吸窘迫改善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观察组心率恢复、呼吸窘迫改善、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率恢复、呼吸窘迫症状改善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h)
表2 两组心率恢复、呼吸窘迫症状改善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h)
2.3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SaO2、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表3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2.4 两组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机械装置代替、控制自主呼吸运动的通气方法,也是当前临床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手段[10]。但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可能出现塌陷肺泡不能复张通气,即健全肺单位的过度膨胀,从而加重肺损伤[11],同时肺泡不稳定、持续膨胀肺泡突然塌陷也可造成肺损伤。因此,保持稳定的肺泡通气可预防肺损伤。相关研究显示[12],高碳酸血症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独立相关。而机械通气常规指南建议的低潮气量通气会增加高碳酸血症的风险,存在一定治疗风险[13]。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可反映肺通气状况,间接反映机体肺血流状况,可及时发现二氧化碳潴留,减少动脉血气的检查[14]。因此,在理论上实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对机械通气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具体的应用效果需要临床大样本数据研究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提高临床治疗疗效,该结论与管癸芬等[15]研究结果基本相似,分析认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及时了解肺通气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调整机械通气参数提供参考,同时其水平检测,利于发现通气不足、漏气、导管扭曲等问题,表现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波形会发生消失、平台降低或者升高,临床可依据监测结果,及时处理存在问题,以确保机械通气治疗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组心率恢复、呼吸窘迫改善、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缩短心率、呼吸窘迫症状改善和机械通气时间,考虑原因为持续不断进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临床可及时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设置,从而确保机械通气的有效性,进而有效促进心率恢复、呼吸窘迫缓解以及自主呼吸的恢复。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SaO2、PaO2/FiO2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促进通气情况和呼吸窘迫的改善,分析认为持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及时掌握患者呼吸、通气情况,适时适当的调节呼吸参数,进一步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此外,观察组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是因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及时发现其波形变化情况,从而依据波形变化分析发生原因,并及时给予解决,进而有效预防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应用效果确切,可缩短患者临床心率恢复时间,促进急性呼吸窘迫缓解,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且可降低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