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胜利
编辑 包冬冬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是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的“热词”,但其建设和实际运行效果令人堪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问题:一是本质内涵不清晰。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安全生产领域的危险源、风险、危险、隐患等关键术语缺乏一致性,实际运用中,理解偏差导致其建设和运行缺少针对性、科学性。二是“体系”“机制”厘不清。目前,所推行的双重预防机制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中“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核心要素的具体化,但实际工作中,二者却割裂了。三是模板化、表面化,运行质量低下。如照抄照搬、应付检查,考核机制不健全、“空转”现象突出,怠于梳理信息化平台数据资源、助推作用弱化。
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管理模式都是以隐患和事故为管理对象的“缺陷管理”和“事后管理”,其“关口”处在事故因果链的中后期,很难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015 年,我国连续发生了6 起重特大事故,促使我国从国家层面重新思考和定位了当前的安全管理模式,要求在易发重特大事故行业领域建立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推动“关口”前移。
双重预防机制的内在逻辑关系紧密,涉及风险、危险、危险源、事故隐患等关键术语,能否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至关重要。
一是风险、危险与危险源。在安全生产领域,危险是危险源的客观属性之一,是风险的一种“负向”外在表征,只是意味着一种坏兆头的存在和发生这个兆头的渠道和可能性。风险则是衡量危险源的危险性指标,风险不一定就伴随危险,只有风险管控不到位产生了隐患,风险才会演变为危险,即风险的可控性。
危险源是舶来语,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危险源的定义和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危险源是事故的“根源”,是系统中客观存在无法消除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装置、设备设施、过程、作业活动,是具体的、可“物”化的实体或实型,即第1 类危险源(其危险属性表现为固有风险),是导致隐患和诱发事故的前提。第二种观点认为,危险源是事故的“来源”,是风险上升的因素,不仅包括第1 类危险源,还包括第2 类危险源(其危险属性表现为现有风险或运行风险或安全隐患)。
从双重预防机制的目标任务和内在逻辑关系来看,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讲清了危险源的“根源”本质,正是由于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固有风险,才需要从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实施风险管控,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的目的要求;第二种观点从事故“来源”的角度来定义危险源,看似很全面,实质上却混淆了危险源和与危险源属性相匹配的管控措施失效或降低所带来的隐患的概念。
二是隐患及其与危险源的关系。隐患是我国特有术语,业内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隐患等同于危险源,另一种认为危险源是隐患出现的前提,但本质上不是隐患。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危险源和隐患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不论是基本含义、表现形式,还是事故演化所处环节、处理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危险源是事故的根源,需要加以辨识并管控,通常不能被消除;而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经途径,主要来源于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是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代表一种“危险”和“非常态”,对于同一个危险源,可能有来源于人、机、环、管等方面的多个隐患,需通过主观经验或专业知识来排查来消除或整改的。
根 据GB/T 33000—201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是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根本,围绕“目标职责、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改进”等8 个核心要素,建立并保持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由此可见,双重预防机制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面”上管理向“点”上发力的进一步深化,是“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关键核心要素的具体化,即按照“一制二图三单四有五化”标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风险分布四色图、作业风险比较图;危险源辨识清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清单;有风险公告、有安全操作规程、有信息化平台、有激励约束机制;员工参与全员化、岗位作业标准化、风险分级管控及时化、事故隐患治理闭环化、安全警示标志醒目化)要求建立起来的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双重预防机制其核心理念是风险治理,即以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认知水平前提下所开展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分级为基础,辅以清单化、信息化、可视化管理的方式,运用工程、技术、应急等综合管控措施,从源头上消除、降低或控制相关风险,并通过事故隐患的全面排查治理,分析、验证危险源辨识的完整性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缺陷或不足,继而采取措施加以整改、优化,谋求运行质量和效能提升,牢牢把握安全生产主动权,实现“关口前移、源头管控”的初衷。
鉴于前述关键术语理解上的差异,笔者建议在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时,坚持系统思维,将风险分为固有风险、运行风险(或称“现有风险”)分别进行评估分级。
固有风险相对固定,可通过改进工艺、替代等方案加以管控,其四色分布图一般是“红、橙、黄、蓝”都有,只有当衡量固有风险的指标变更时,才需要做出相应变更。运行风险是对危险源采取了现有管控措施后的意外风险,常常是动态变化的,需通过采用诸如对危险源监测预警、无人化、培训、个体防护等措施进行分级管控,其四色分布图则不一定“红、橙、黄、蓝”都有,取决于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会随着风险管控效果的变化而变化。基于固有风险的评估原则,可以使评估结论更加侧重于找出事故的根源;而同时强调不同时态、不同状态运行风险的评估,则可以准确查找出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两种风险的全面、准确评估,可以更全面地表征企业安全生产真实水平。
基于信息化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将会产生并依赖大量的数据信息且呈现出体量巨大、种类繁多、产生和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应特别关注其顶层设计,深度挖掘和运用数据信息的“隐性”规律,优化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高运行效能。
一要正确认识双重预防机制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逻辑关系,充分调动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各要素的联动性来保障双重预防机制的有效运行;二要改进执法检查方式,立足过程管理,逢检必考;三是尽快出台效能评估规范,督促企业对标对表,实现高质量运行。
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大禁忌是误判,安全培训是风险管控最基础的、最经济的管理措施,安全培训不到位是最大的运行风险。因此,应高度重视并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双重预防机制相关知识、技能、理念等的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建议开发类似“学习强国”一样的学习平台,让大家学中有知、学中有感、学中有比、学中有乐,最终入脑入心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