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物 传真情

2022-03-09 00:22梁雪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人儿唢呐葬礼

梁雪

左读范文

被唢呐燃烧

一进入冬天,黑石河两岸成天唢呐声响。

这声音如泣如诉,刺穿黄昏,在人心上撕扯出阵阵苦涩与茫然。唢呐本不是我故乡的乐器,却深受我乡亲们的喜爱。成天劳作在田野间的乡亲,不曾像城里人那样有着许多表达自己悲苦愁闷的方式,他们很多时候沉默如山。这样,当唢呐声骤然在空旷辽远的冬日田原上响起时,我乡亲们总是被它燃烧得不能自禁。当唢呐声穿越暮色而来,立刻,田野上肃立聆听的男人女人热泪滚落。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这是我故乡的规矩,人走了,得用唢呐送送。很多年以后,当我故乡被城市消灭,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故乡可回的时候,耳边便骤然响起那一声声凄怆的旋律,随之浮现的,是我留在那旋律里的段段时光。

那时候,十多岁的我竟然爱上了唢呐。我梦想做一个吹唢呐的人,出席每一场乡村葬礼,用自己所理解的音乐为逝者送行,宽恕他们在尘世间做过的一切,将他们的灵魂引入天堂。

这个念头一经从我的脑子里冒出,立刻让我不得安生。我开始留意那些吹唢呐的人,打听他们中谁吹得最好。每个村庄都有值得骄傲的匠人,像瓦匠、泥水匠、使牛匠,他们走动在乡亲们的目光里,背影亲切,面容安详。而吹唢呐的人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承担了灵魂送行人的角色,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像影子一样飘忽。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出现在谁的嘴边,他们面目模糊。村里死了人,薄暮时分,吹唢呐的人就孑然而来。人未至,声先到,几声音符风一样飘到门口。起初让我百思不解的是,他们最开始吹出的那段旋律并不表达出丝毫哀伤的情绪,倒更像村口流淌的溪流,轻易就进入了人的内心。听到这声音,死去的人脸上渐渐呈现出圣洁的安详,仿佛那声音一直抵达了他的灵魂深处,一下子就抚平了他最后的困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活人们立刻像有了主心骨,他们不再纷乱地围绕着死者。他们从惊慌中恢复过来,静静地,用悲伤缅怀死者。

在整个葬礼之中,吹唢呐的人一直不动声色,他手臂枯瘦,却如有神助,将几个音符轻轻组合,就左右了葬礼的全局。死者的所有亲属按辈分一一排好,他们在唢呐声的指挥之下,依照古老的习俗,在葬礼的高潮处号啕大哭,在追思的时刻哀哀啜泣,一连几天,他们被唢呐声牵引着,一步一步将死者送到泥土下面。

而整个过程,吹唢呐的人一直像置身事外,尽管他实际上是葬礼的主持人,但他总是神情木然,谁也瞧不见他内心的波涛。

几天过后,唢呐声突然就消失了。乡村恢复了平静,死者被亲人们放进了记忆。而最令我奇怪的是,吹唢呐的人仿佛根本就像不曾来过一样,如同穿过村庄上空的一阵来历不明的风,转眼就撤退得无影无踪。

现在想来,也许就是那声声唢呐唤醒了青春期我对于生与死的朦胧思考,也许正是吹唢呐人的那种安然面对生死的态度激起了我做一名吹唢呐人的愿望。那些游荡的日子,我不止一次悄悄尾随着吹唢呐的人,跟着他们穿过黑石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见证了许多人的死亡,在唢呐声起伏的节奏中,我明白了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

(作者杨虎,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0年,有删改)

亮点借鉴

借物抒情是通过描绘客观事物来表达情感的一种写作方法,所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内容,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以选文为例,我们可以借鉴的亮点如下:

一、借“物”展现人物形象。

“物”往往可以用来“喻人”或传达人物的态度、突出人物的特质。在本文中,作者选取“唢呐”作为介质,细致描绘了吹唢呐的人,作者说他们“面目模糊”“孑然而来”“不动声色”“置身事外”“神情木然”,看起来似乎神秘又冷漠,但从唢呐声中,作者却感受到他们作为“丧礼的主持人”认真地履行着为灵魂送行的职责,同时安然面对死亡,就像“摆渡人”,奏着抚慰悲伤、安抚人心的曲子。正是唢呐让作者看到了生与死的样貌,正是这些吹唢呐的人让作者明白了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种再生。

二、借“物”抒发真挚情感。

借助“物”抒发感情,需要用厚重的情感承托起一个值得珍视的“物”,并自然而然地注入自己想表达的情感。在选文中,作者借唢呐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内涵的理解,即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人们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和接纳死亡;同时,唢呐更代表着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一件物,两份情,着实令人动容。

综上所述,运用借物抒情法时,借物是虚,抒情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大家要善于以所寄之“意”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意”的表现水到渠成,使“情”自然流露。

右写作文

失落的风筝

◎黄依滢

女孩感到很难过,她即将离开她最好的朋友,从江南水乡去往飘雪的北国。

天刚蒙蒙亮,碧水之上笼罩着一层薄雾。女孩抱着一只燕子风筝坐在车里,她忍不住回头望,透过后窗玻璃看见石桥上那个小小的身影正离她越来越远,直到凝成一个黑点消失在远方。没有哭喊,没有吵闹,她与她安静地分别。这一程究竟有多远,女孩心里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记得大人们说,这一走就不会经常回来了。

不会经常回来了。

女孩红着眼圈告诉她这句话时,她正饶有兴致地扎着风筝。听了女孩的话,她的动作一滞,沉默了半晌才说:“这个风筝原本想扎好了再送给你,但我怕来不及,要不你现在就拿去吧。”女孩接过那只快要完成的风筝,低声说了句谢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着没落下来。

“你会来找我吗?”这句话女孩终究没说出口。“对不起,等不到春天陪你放风筝了。”这句话女孩也没说出口。

风筝的骨架做得无比精细,翅膀描画得栩栩如生,颜色也很漂亮,好似她们初见时眼中明亮的光。从她家出来,空气中的薄雾已散去,女孩搂紧了怀里的风筝,却不知该走向哪里。

女孩做了个梦。在梦里,女孩看到了外婆家院子门前的桂树,看到了那条铺满青石板的窄巷和布满苔痕的泥墙,看到了荷塘里若隐若现的金鱼。女孩还看到了两个小人儿,一个高一点,一个矮一点,她们一前一后,前面那个扯着一根细线奋力地跑,后面那个托着一只燕子风筝努力地追。前面那个喊着:“快,可以放手了!”后面那个听话地停了脚步,看着前面的小人儿越跑越远,看着风筝越飞越高……突然,风大了,前面的小人儿一边喊着什么,一边匆忙收线,在与风的角力中,那根线断了,那只漂亮的风筝,追着风,奔赴了更加遥远蔚蓝的天空。而那个停下脚步的小人儿,再也没有跟上来。

女孩猛地醒来,车窗外天已大亮,燕子风筝还被她抱在怀里。前方的路无穷无尽,女孩突然有些恍惚,听说她即将生活的那个地方很大,不知道能否容得下這只风筝呢?

车子一路向北,载着失落的女孩,和一只失落的风筝……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点评

本文以第三人称来叙事,讲述了两个女孩分别的故事。在本文中,风筝既是线索,又是情感的载体,它是两个女孩童年友谊的见证,同时也承载了离别的感伤和对未知的担忧。作文的题目是一个亮点,“失落”一词可以理解为一种情绪,这一情绪与“风筝”一起贯串了作文始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可以理解为“遗失”,包括梦里遗失的风筝和现实中遗失的好友。作文借“风筝”抒发离别愁绪,情感真挚,余韵悠长。

猜你喜欢
小人儿唢呐葬礼
唢呐手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这边国的小人儿武士
唢呐
漫画: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人儿
唢呐放光芒
和贪玩小人儿有约定
自己的“葬礼”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