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那么怎样发展与提升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呢?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写一篇文章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理解概念
片段1:定力,从字面上看,显露着“沉着、冷静”的意味来。定力对于我们来说如定海神针之于大海,不论外界风浪如何繁杂多变,我们内心却可以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
将“定力”理解为“沉着冷静”,而材料表述为“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指的是不为他人的思想所动,不为外界的纷繁复杂而乱,坚定自我和思想。
片段2:何为眼力?是一种看透本质,明辨是非的辨别能力,是孙悟空看穿白骨精的明辨,是包拯公正判断案件的分明是非的能力,无眼力便无判断,我们的行为会失去指引,变得盲目。
用下定义的方式写出眼力是“看透本质,明辨是非的辨别能力”,鲜明地指出眼力的内涵,但用语较贫乏。这里可以用一些“明辨”的同义词,如“甄别”“鉴别”等。
片段3:之前有句话在网络上很火,“首先定个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不用多说,豪迈的语气定是出自某位商业巨头,然后除了被这个“豪”字震慑到之外,成功人士的目标意识也值得细究。“定目标”,这是唯一一件无论你处于何种阶段,都是必须做的事。只有目标确定的人才不会如浮萍般惶惶不可终日,才不会受他人三言两语撩拨便随波逐流,你知道你想要什么,这就是定力。
完全脱离材料,把“定力”理解成了“定目标”。
片段4:抗压力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偏执,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孤勇,抗压力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韧性,抗压力是一种明确了什么是要所追求之后,纵使前方荆棘密布,愁云惨淡,仍拼尽全力的表现。
用排比列举的方法指出抗压力的内涵是“坚强”“乐观”“韧性”“明确追求后的拼尽全力”。当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比喻不畏艰险,用在这里形容偏执,不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十分险要,用在这里形容孤勇也不对。
升格提要:
这几个片段都忽略了材料的提示、限制、拓展作用,没有结合材料并正确理解材料中著名诗人陈先发的话的内涵,导致写作方向的错误。其根源在于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不够。面对题目,我们应仔细阅读材料,着重思考并推断陈先发的告诫之语,去理解“四力”的内涵。核心词“四力”的內涵:眼力——指向辨别是非,去芜存真;思力——指向思考,明确认知;定力——指向坚定思想,坚守初心,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抗压之力——指向不畏不惧,坚强乐观。
理解关系
关系型材料作文考查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关系的理解体现思维品质,因此,考生要明确概念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现象与实质、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还是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关系颇具开放性,可以任意组合。对比较复杂的关系型话题,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关系类型也就会发生变化。对于“关系”的表达要严密、生动,既要符合逻辑,也不违背生活常识。
示例:
①思考于定力,是辩证的眼光,在茫茫海雾中拨云见日照亮自我。定力于思力,是捍卫者,用独处的力量捍卫思想的篇章而立定于人海。
②眼力是定力的支架,而定力又是眼力积累的助推器。
③静守己心,才可能会因心中坚定而不畏前路坎坷。源自于心中的力量是自身的根本动力,即使是困境屏障,发自内心的渴望与坚持,会支撑我们越千山万水以赴桃源。不对压力低头,不被重负压垮,亦能使自己的内心坚定。压力与阻碍往往逼着我们回头,而每一次的不屈服都可能使自己更加不服输,与困境抗争的决心也会步步增强。
④思而后笃,思力越深厚,随之而生的定力就越坚定。
⑤眼力之于抗压之力是为指向标,好比是在黑潮深渊航行的船只,始终有灯塔的清明微光指引,不至于失去希望,也不至于误入歧途。而抗压之力好比是眼力的盾与矛,是在眼力指导下对抗困难、实现价值的根本保证,是眼力在行动上的延伸。
⑥为人者,应先以定力立身,不为世界之复杂乱了方寸之心,坚定自我,再以抗压之力力行,不因重负挫败扰了前进之步,坚强自我。
拓展延伸
一、提升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一种“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往往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的手段以联系、发展及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具体概念是作为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首先是科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把握具体真理的思维形式;其次是对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性认识成果的凝结。如在如何正确理解核心词“定力”这个概念时,要尽可能分析题目的隐含信息,然后再分析比较选出最合适的核心词的内涵。如“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我们要找出“他人的判断和观点”“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对应的反面内容是“自己的思想和初心”,从而判断推理出“定力”本质上是指“坚定思想,坚守初心”,从而拨开形象表达的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提升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运作过程包含三个环节:怀疑——合理论证——反思,展现其中所蕴含的批判性思维的特质与精神。
1.怀疑。“批判”不是为了批评、反驳或否定他人,而是为了增加知识和合理决策,要求考生大胆地质疑,即面对一个观念或知识,不可以未经审查或思考便直接接受或拒绝。怀疑的思维行动与过程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生动体现;只有敢于怀疑、不盲目接受现成的观点,并善于问为什么,才会得到正确的认识。如对任意“两力”的关系的理解,大家可以提出疑问,指出关系不严密、单向、没有新意等。人类的理性思维具有能动的自发性,处于运作中的怀疑行动只有进行时,在不断怀疑中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2.合理论证。合理论证既是一个不断建构、完善的运作过程,对问题或观念提出质疑后,理应对自身的观点进行有效论证。如何有理有据地把正确和错误、合理与不合理区别开来,凸显出真实的问题与矛盾,并就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是合理论证需要解决的。总之,合理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也是批判性思维运作的重要环节。
3.反思。这种反思就是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提议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正如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所说:“根据信仰或假定知识背后的依据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的主动、连续和缜密的思考。”我们要对假定知识背后的依据及可能的推论进行主动、连续和缜密的论证,从而避免进入语言欠严密的误区。
三、提升逻辑思维
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而写作的过程其实并不是一次就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考生要吸取经验和教训,充分理解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思考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