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代代传

2022-03-09 13:33李传鹏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延河枣园窑洞

李传鹏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下面,让我们走进延安,感受红色圣地的魅力。

阅读 一

延安行遐思

满怀崇敬和虔诚,伴随灿烂的阳光,穿越黄土高原,我走进了心仪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走在杨家岭,我情不自禁地在一孔孔窑洞前停留。窑洞里陈列着的木桌、木椅、笔砚、油灯让我凝神思索,使我仿佛看到伟人在陕北的严冬之夜伴着寒冷挥毫疾书,起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仿佛看到那张简易而粗糙的桌子前,伟人正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笑风生,发表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个世纪前,中国共产党人用延安窑洞换取了南京、上海、武汉、北平、西安……换取了全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

当我随着“朝圣”的人们走进朴素的枣园,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水沟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实这不是一条平常的小水沟,它就是有名的“幸福渠”,它留给后人更多的是一种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记忆。我想,昔日的“幸福渠”一定是清水潺潺,浇灌出画家笔下美丽的陕北田园风光:平原麦子熟,山坳玉米粗,坡塄谷穗儿长……而水渠两边更是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沿着水渠,我寻觅伟人和先烈的足迹。可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伟人们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先烈们奔赴前线捐躯沙场的情景。只有枣园内参天的古树,茂盛的松柏,见证了中华民族走过生命沼泽的足音和震响耳际的催征战鼓。在“幸福渠”转弯的院落里,一棵丁香树在秋风中摇曳着,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伫立着,在半个多世纪里,回忆着过去,凝视着现在,思考着未来。据说这株丁香树是毛主席亲手栽植的,丁香树后面,便是毛主席当年在枣园居住的窑洞。枣园窑洞不熄的灯光,成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象征,而用“幸福渠”的水浇灌出来的红枣和小米,最终成就了中国革命事业。

登上宝塔山,已是夕阳西下,如血的残阳染红了宝塔。我抚摸着那些被风霜磨砺、焰火熏黑的宝塔的古砖,抚摸着呼啸的枪炮子弹留下的痕迹,不能不浮想联翩。塔上的每一块青砖,每一个弹洞,都记录着曾经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倾情讲述着那些叱咤风云的壮举……

转身北望,蜿蜒曲折的延河像天际飘出的一条游龙,从层层叠叠的山峦间流过。滚滚延河,滔滔流水,曾經激荡着全国老百姓的愿望与期盼。无尽的黑暗是如此沉重,夜幕一样笼罩着神州大地。而在陕北山区的延河边,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相继召开,升起了照耀着中国的“红星”。于是,全国知名的作家、记者来了;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白求恩、斯特朗、斯诺、史沫特莱、马海德来了;就连张学良、赫尔利都怀着不同的心情来到延安,站在延河边上感受它的热风寒霜……我们现在虽然无法揣摩他们当时的心境,但可以想象,谁也不敢漠视这小小的延河,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中国历史必将在这里改写,旧制度将被延河的浪花卷去……

走进延安,就像走进一部厚重的诗史,博大精深,璀璨夺目,让人一辈子都读不完,读不透。

(作者肖功勋,选自《延安日报》2021年7月25日,有删改)

●思考练习

1.阅读文章,展开联想和想象,仿照画线句子在文章第一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补充作者思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与《回延安》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区别?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

延安交响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

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着。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带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

看眼前,是何人?

又面熟,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弘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朋友们最知我心,安排我住在离宝塔山最近的宾馆。每当暮色四合,宝塔山上的灯光哗啦一下全亮了,宝塔山红了,如火焰燃烧,也点燃了我的心。我想起,母亲告诉我,1937年春天,当我过满月的时候,刘志丹夫人同桂荣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老虎鞋;我想起,我骑在南关大礼堂外的短墙上玩耍,适逢来开会的毛泽东走过,他慈爱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我想起,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亲自为我号脉、看病;我想起,在清凉山上的新华广播电台,在那贴着白毡的小窑洞演播室里,我稚嫩的嗓音乘着电波飞遍全国……我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孩子,是党呵护着长大的。

然而我深知,延安不是我一个人的。延安,是冼星海的延安,是石鲁的延安,是贺敬之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延安,是永恒的革命圣地。作为地地道道的延安人,我的心,将永远伴着延河奔流的强劲节拍而跳动。

(作者刘成章,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7月9日,有删节)

●思考练习

1.作者引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与《回延安》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延河枣园窑洞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辽西低产枣园增产技术
浅谈凌源市牛营子镇西大川村枣园日常管理技术措施
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粘虫板对其秋季成虫落卵量的影响
“延河儿童关爱行”首捐仪式
延河综合治理工程初期流域内水质影响程度研究
陕北窑洞民居
不同种植年限对枣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大西北的窑洞
《延河》中青年作家专号一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