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华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可见耳朵对人体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实际上,耳朵是五官中的一个精细而脆弱的重要器官,也是心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如果出现听力障碍,给机体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影响语言的发育,也可能影响智力、心理、精神和神经方面的健康。因此,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争取杜绝听力障碍的发生。
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听力,听力实际上就是耳朵对外界声音刺激的感觉,指的是启动听觉器官、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耳朵帮助人们听到了声音,这就是听力。如果听力水平良好,就什么声音都能够听见,即便是微弱的声音,也能够听到。另外,人们对任何感受都有明显的主观意识,都受兴趣及注意力的影响,听力也不例外。是否能够听得清楚,往往与倾听时是否专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心不在焉,就会听不到,但这并不是听力障碍。听力是人的一种生理能力,当声音传入到人的耳朵中,必须先由内耳里的听毛细胞来处理声音信号,再让大脑来分析,然后产生感觉,也就是听到了。
如果有人听毛细胞受到了损伤,即使声音很大, 仍然是听不到,或者听不清,更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所谓的听力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听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了听力下降或消失。目前,临床上一般将听力障碍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3种类型,治疗时要先查明病因和病情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确定能不能治愈。
噪声刺激。有些青少年常戴着耳机学英语、听音乐,虽然声音已经很大,但是还不满足。因为周围环境嘈杂,为了遮盖住其他的声音,于是就把耳机的声音调得非常大,长时间沉浸在噪声之中。殊不知,经常听吵闹刺耳的音乐,人的听神经会受到频繁的超大声波刺激,不仅会变得反应迟钝,且可能严重地损害鼓膜,从而损害听力,易造成听力下降,甚至出现失聪现象。正常的听力是10~25分贝;26~40分贝是轻度听力损失;41~60分贝为中度听损;61~80分贝是重度听损;81分贝以上就是极重度听力损失。噪声对听力的危害十分严重,应当提高警惕。
盲目掏耳。当出现耳朵瘙痒时,有些青少年便让父母或同学随便取来短木棒、发夹、毛线针等物,甚至用纤长的手指甲,直接在耳朵里盲目地掏挖。实际上,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如果稍微疏忽大意,或者不慎被别人碰撞,耳道深处薄薄的鼓膜就容易被戳破,不仅会造成鼓膜穿孔、破裂,引起出血、内耳疼痛,还可能因为外耳与中耳腔直接相通,细菌乘虚而入,引起耳内感染,引发疾病。由于鼓膜参与声音传导,如果鼓膜出现穿孔,就会直接损伤听力,造成听力障碍。
过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如烧烤、煎炸、辣椒、孜然、生蒜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往往会对耳朵的听神经和毛细血管,造成嚴重的刺激,引起听力下降。
压力过大或经常熬夜。长期思想或学习压力过大,或者经常熬夜,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会使内耳受到刺激,导致听神经毛细血管发生痉挛,引起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听力可能会突然下降。
耳部或全身性疾病。如中耳炎等疾病,以及药物中毒、外伤及耳周病变,如鼻炎、副鼻窦炎、扁桃体发炎等,还有高血压、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疾病,都可能会涉及中耳腔,损害毛细胞,从而引起听力减退。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一贯倡导的思想理念,强调要未病先防。因此,青少年朋友们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听力障碍的发生。
避免乱挖耳朵。耳内有耵聍(俗称耳屎)是正常现象,并有保护作用,可不能随便掏挖。若有堵塞感,需前往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取出。另外,避免耳内进水,也不要将异物塞入耳道。如果耳朵痒,可用棉棒蘸75%酒精,轻擦外耳道四壁,深度为1厘米为宜,也可以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和鱼肝油。
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鼻腔后部与中耳腔的咽鼓管相通,擤鼻涕时若是将左右鼻孔同时捏闭,用力猛擤,可将鼻腔中的分泌物驱入中耳腔,极易引起中耳炎,致使听力下降。因此,当有鼻涕时,应当左右鼻腔一个一个地擤,同时注意不要过度用力。
避免各种噪声。控制听耳机的时间,且声音不宜过大。避免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声,若长时间接触,会使听觉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声性耳聋。远离爆炸现场,如放爆竹等,因为较大的爆炸声会造成爆震性耳聋。
养成生活好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听力减退,所以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及时缓解精神压力;保证生活规律,三餐定时,饮食合理,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及烟酒、刺激性大的食物;经常运动,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防治相关疾病。日常要注意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各类肾病、头部外伤、耳毒性药物中毒,以及一些外耳和中耳的疾病等。而且,平时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生听力下降,应遵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原则”,尽快去正规医院,请专科医生检查确诊,有效地对症治疗,将听力障碍消灭在萌芽中。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退休副主任医师)
(编辑 王凡)
13135017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