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2022-03-09 22:47张革英王串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思政教育教育资源

张革英 王串

[摘 要]文章从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进行了以下探讨:首先分析了红色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其次分析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最后提出高校应畅通供需对接的教学互动通道、创新多元化思政教学模式、搭建校内外协同合作的思政教育平台、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及对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反思,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思政教育;教育资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100-04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宝贵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它蕴含着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党百年来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革命文化,是党的根脉与灵魂。红色资源展示了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革命性、先进性,是对大学生进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教育的鲜活教材,是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1]。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人格品德、高度文化自覺和崇高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阵地。高校加强红色资源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对于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意义重大。

一、价值逻辑:红色资源的思政教育功能

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说明红色资源具有充当思政教育优质资源和重要载体的天然优势和独特价值。

(一)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1.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内涵相融合,可补足大学生的“精神之钙”

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其形成的特殊年代背景以及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与革命斗争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觉向革命先辈学习的热情,推动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红色资源蕴含着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丰富理论成果与精神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革命建设史和理论探索史,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帮助学生补足“精神之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传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用红色资源点亮高校思政课堂,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

一是激活红色基因、传递红色密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期,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特点,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与实际,理解红色资源的深刻内涵,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正能量并将其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各环节。二是创新形式,将红色资源立体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方位和多视角寻找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是为高校思政教育营造良好情境的重要手段。要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数字化校园、智慧马院、虚拟仿真思政课程建设等为抓手,灵活运用红色官微、红色资源APP、红色资源虚拟展馆等科技手段,营造立体化、沉浸式的红色文化宣传氛围。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管好校园网络、共青团网、校园广播、校园论坛等舆论阵地,引领校园主流意识形态。

(二)利用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内生动力,可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整合各类红色资源并将其融入思政课当中,能激活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红色基因,提升红色资源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一是组织宣讲活动,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利用各级各类红色资源,依托校地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社科专家进校园、进课堂,开展党史宣讲、微党课、红色文化论坛等红色文化宣讲活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打造红色经典。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查研究,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独特特性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变红色资源为思政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校地联手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教育品牌,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铭记红色传奇、感悟红色精神。三是申报课题,开展红色资源教育实践研究。把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红色基因等列为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课题,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做好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提升其思政教育效果。

(三)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可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

要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正确地解决问题。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四史”教育,让大学生在丰富的史料中亲身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现实逻辑: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认知困境:部分大学生对红色资源内涵与思政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对红色资源内涵的认识片面。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革命战争年代,对红色资源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真切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因此他们对红色资源的认知认同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还有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调侃历史以及抹黑与诋毁英雄等低俗现象,甚至出现了偏离红色文化正确方向的现象。二是对思政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当今部分大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再加上他们阅历尚浅、心智不成熟,因此他们对思政课价值和意义的认知认同存在误解和偏差,重视不够,兴趣不浓。

(二)教育供需错位:高校思政教育供需侧错位问题突出

高校思政教育既要通过思政教育活动教育人、培养人,又要使受教育者主动、积极、乐于、善于参与教育活动。

有效的思政课必须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好增强教育者的成就感、教育工作的实效与增强受教育者的兴趣、获得感相统一的问题的,但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供给侧(教育)与需求侧(受教育)错位的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使教师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和教学内容体系开展对传统资源的更新、新型资源的开拓以及未知资源的发掘[2]。因此,促进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的关键。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囿于传统教育形式,未能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灌输式教育降低了政治课的趣味性、针对性,减少了其亲和力和感染力。从目前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形式来看,也仅仅是融进了教材、融进了课堂,上课依然是教师“满堂灌”,大学生参与度不够,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被真正调动起来。

(三)教学创新性不够: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未能凸显教学活力

目前,课堂仍是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一是课堂教学形式仍然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大学生上讲台分享红色故事、分角色演绎红色精神、参观红色文化遗址、通过VR 虚拟技术亲身感受红色精神等融入形式还未得到广泛普及,禁锢了课堂活力,使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使思政课教育实效无法得到保障。二是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实践形式为主。没有实现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多渠道有机结合,这需要院校与地方红色资源区的共同参与。

(四)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的素质与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力量是促进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有效运用红色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教育的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体会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红色资源学习培训计划未被纳入高校思政工作整体规划,致使其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素质不强、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资源相关理论研究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红色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政教育的成效不理想。因此,全面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极为重要。

(五)教学平台受限:适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互联网+”时代,高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但是,部分高校还没有建设好基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多元化思政教育平台,从而未能有效地将红色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部分高校也未能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打造好“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的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平台。

三、实践逻辑: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高校应当根据不同形势、任务,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探索畅通供需对接的教学互动通道、创新多元化思政教学模式、搭建校内外协同合作的思政教育平台、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及对思政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的策略。

(一)双向互动,畅通供需对接的教学互动通道

红色资源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這里的“双向互动”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与受教育者的参与行为双向互动、相互影响。从思政教育供需侧角度来看,教育行为既应契合受教育者的兴趣与需求,又应关切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并根据教育的目标要求完成系统的知识传授。二是教育者通过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与参与者实行互动。学生喜不喜欢、接不接受,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能否真正达到教育目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靶向输出”。比如可在实践活动准备阶段,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或演讲比赛,遴选红色教育实践团队成员,同时让团队成员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上述互动既充分尊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发挥其在系统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同时又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实际与思想状况,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与满意度。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多元化高校思政教学模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

一是学校定期或者结合重大节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等,让在校大学生自愿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相关竞赛活动。学习或活动可以以红色资源中的重大的节庆、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等为主题。小组成员可自行搜集研究性学习主题教育相关素材和活动资料,自主确定学习与活动举办的地点、方式,并在小组内部进行分享。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指导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正确运用红色资源,师生双方平等沟通,小组成员间则形成互学互助的关系。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竞赛评比,提升教育效果。经过研究性学习后,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竞赛评比活动,让大学生深刻感悟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伟大斗争精神,也使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协作精神得到培养与增强。

2.开展体验式社会考察实践

遵循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本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形式,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开展红色资源社会考察实践活动。在社会考察实践活动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与教育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思想引领与情感认同相统一,促进思想教育的正能量入脑入心。比如湖南工业大学目前的实践课教学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经典赏析、社会实践、移动课堂(比如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团队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博物馆里讲党史”)等形式,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与计划,运用红色资源进行体验式社会考察实践活动,搭建起学校、师生、地方(红色资源区)三方协作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营造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环境。

(三)“四平台+四结合”,搭建校内外协同合作的高校思政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高校应积极探索通过“馆课结合”,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中心、学术讲坛、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思政剧场、主题展演、赛学结合等思政教育载体,建设校内课堂实践展示平台、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第二课堂实践平台以及网络虚拟教学平台等,实现理论授课与实践体验、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同步对接的“四平台+四结合”的思政教育平台。

1.课堂实践展示平台

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红色基地考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利用对分课堂、“课前5分钟党史微课堂”等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2.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地方红色资源区和校地共建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两类。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前者主要是湖南本土红色资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株洲市博物馆、耿传公祠、李立三故居、红军标语博物馆、毛泽东水口连队建党旧址、杨得志同志故居、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等;后者主要有秋瑾研究中心、民政部地名研究中心、株洲市地名区划学会、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

3.第二课堂实践平台

高校可通过建设校园品牌红色社团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时事政治的学习、宣传、培训、竞赛活动以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4.网络虚拟教学平台

高校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图片、文字、模拟场景等载体,打造沉浸式、可交互的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形象化、系统化。

(四)严把“三关”,配齐建强高素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配齐建强一支师德优良、专业过硬、能力素质高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意义重大。一是严把选拔和师德考核关,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高校在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选拔和考核时,必须将政治立场坚定以及具有高度政治自觉与高尚师德作为首要标准,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师德修养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严把学习培训关,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比如可以开展常态化的学习观摩。学习观摩有一种方式是“走出去”,通过观摩课、开放式课堂培训等形式向兄弟院校学习;另一种方式是“请进来”,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或者教学竞赛中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教学展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及充实教学内容。三是严把评价考核关,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高校要围绕教学与科研这两大方面对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进行考核评价。对于其教学能力考核,要做到学校、二级学院、督导部门三管齐下,随堂听课和课后与学生交流相结合,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将教学质量与学生评教结果纳入教师教学效果年度考核。另外,科研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高校应根据思政课教师层次进行相应的科研考核,将科研成果作为其定岗定级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发其开展科研工作的積极性,提升其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五)立足实际,开展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活动反思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指以实现学习和接受红色资源承载的红色理论、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为主旨的实践教育活动和社会体验活动[4]。思政课是一种科学地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要与国家意识形态需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2]。

高校可通过对学生思想状况与现实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不断反思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体验与大学生自主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内化结合起来,并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大学生开展讨论、总结、汇报,巩固实践体验成果[4]。

及时开展反思与总结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经过一个周期的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活动之后,活动组织部门应召开活动反思与总结会议。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对前期开展的实践活动环节做回顾与反思,在班级分享个人感受;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也就是主题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应在学院、学校组织召开的关于实践活动的主题总结汇报会议上做宏观的回顾与总结,着重分析经验、反思教训,为增强实践活动实效以及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打牢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增强学生获得感入手,针对相关问题做出积极的时代回应,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解决好思政教育供需对接问题、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搭建好思政教育平台,并且基于学生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不断进行反思,真正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2] 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88-89.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 马晓燕.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践策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1-52.

[责任编辑:庞丹丹]

1527500511209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高校思政教育教育资源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