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治黎
关键词:大众文艺;《新民报》;《沁园春》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一生写了110多部小说。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其作品风靡全国,脍炙人口之程度,有文化人评价说:不说全世界吧,全中国的老太太都爱看他的《啼笑因缘》。就是鲁迅先生,在上海时还买了这本书寄給他在北京的母亲,后来又多次用高价买他的书,孝敬母亲阅读。他母亲甚至问:“你为什么不写张恨水这样的小说给我看呢?”
是的,这位作家就是张恨水(1895—1967,安徽潜山人),一位由新闻记者转行而成了写章回体小说的大家。其代表作《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在当年可谓家喻户晓。《金粉世家》写家族故事,揭露上层社会的内部矛盾;《春明外史》反映民国初年北平的历史变迁,极富时代沧桑感;《啼笑因缘》则剑指北洋军阀的为非作歹以及下层百姓的生活艰辛;而《八十一梦》用的是魔幻手法,嬉笑怒骂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丑行。这些小说虽然一脉相承,用的是如《水浒传》那样的章回体裁,但由于其浅显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使识字的家庭主妇,老太太们甚而贩夫走卒都“能懂爱看”。因此,中共“左联”领导人冯雪峰曾评价说:“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利用这种大众文艺的旧形式,创造大众文艺”。可以说,张恨水先生正是这一创作实践的集大成者。
1944年5月16日,为了庆祝张恨水先生50岁生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短评说:“恨水先生的小说,虽然还不离章回小说的范畴,但我们可以看到和旧型的章回体小说之间显然有一个分水界,那是他的现实主义道路,在主题上尽管迂回曲折,但题材却是最接近于现实的。由于恨水先生的正义感与丰富的热情,他的作品无不以同情弱小、反抗强暴是为主要的‘题母’。正由于此,他的作品,得到广大的读者所欢迎……”
周恩来总理曾赞扬恨水先生“是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同反动派作斗争”。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经周恩来介绍,在重庆接见《新民报》部分工作人员,时恨水先生是该报负责人。毛泽东后又单独召见他,长谈两个多小时,对其创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离别时,毛泽东还向他赠送了延安自制的呢料和红枣、小米。
张恨水感念毛泽东关怀,用那块呢料做了一套中山装,每逢开会,总爱着这身中山装出席。后来衣服的颜色褪落了,张恨水便把它染成藏青色接着穿。一次张恨水参加全国政协团拜会,周总理在门口迎客,一眼认出了他,握手之际,总理问:张先生生活有困难吗?恨水先生马上领悟到总理是因这套染了色的中山装才有此问,就说,我的生活挺好,有固定收入,还有再版稿费。这套衣服,总理没认出来?是毛主席1945年送我的呢料做的,小米、红枣我是吃了,这呢子衣服我可经常穿在身上呢!总理哈哈大笑,说:不错,你把颜色染了,我没认出来。好,好!你没忘旧。
张恨水与伟人的交集,还有一事,不为世人所知:1945年冬,有人给他的《新民报》送来一阕词:《沁园春·雪》,送稿人说明这是毛泽东所作,愿意在《新民报》刊登,并希望恨水先生和一阕。张恨水接过来一看,感觉气势磅礴,非同凡响,知这词是不好随便和的,便把原词照登于1945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晚刊的《西方夜谭》(时吴祖光为编辑)上,署名毛润之。过了一天,这阕词才在《新华日报》发表,轰动了山城。
张恨水一生的勤勉写作是惊人的:知情者曾披露,他每天的写作总量在5000字左右。他自己也说:“除了生病和旅行,如果一天不写,比不吃饭还难受”。他是1967年2月15日上午去世的,头一天的早上他还在座位上写作……张恨水的一生是写小说的一生。金字塔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他的110多部逾1000多万字的煌煌大作,便是如此宵衣旰食积累起来的。
如今,大师已远行半个世纪,但作品永存并被后人所推崇:2020年春,《中华读书报》采访诗人、杂文家邵燕祥先生,问他:“你能给我们推荐一些作品吗?”邵公首推的便是张恨水作品,并说,我小时看得很入神,他的作品很有沧桑感,很有味道。这是方家中肯之言。我读恨水先生的作品亦很有同感。
今天,读过或未读过张恨水先生小说的读者,可以重温或尝试去翻一翻它吧,那里面都是有趣有味的过去的中国故事。
3271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