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绿藻共生的肺衣类,是大型叶状地衣的代表,有悠久的食药用历史,但弄清其物种划分和系统演化过程的问题却并不容易。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王立松研究员与相关研究团队合作,首次较为清晰地揭示了绿藻类肺衣在喜马拉雅及横断山的演化过程。
与大自然各种争奇斗艳的植物相比,作为菌藻群落存在的地衣显得有些“另类”。早在侏罗纪之前,已有藻类和真菌的痕迹,所以地衣堪称现生生物的 “老大哥”。地衣是真菌孢子与藻类或蓝绿细菌藻在合适的环境下经过自然选择的产物。与绿藻共生的肺衣类,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高海拔湿冷原始森林中尤为丰富多样,民间俗称“青蛙皮”或“老龙皮”,其食药用历史久远。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形态分类对绿藻类肺衣进行物种划分都十分困难,对其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的物种组成与系统演化过程也不甚清晰。
王立松研究员联合瑞士联邦研究所杨美霞博士和克里托夫·谢德格教授团队,对绿藻类肺衣基于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编码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和蛋白质翻译延长因子三个基因片段,构建了东亚绿藻类肺衣属的系统发育框架,从分子系统发育、形态学和生态学证据展开了综合讨论。
研究发现了11个新物种,且都发生于晚中新世之后,其中10个新物种均发现于我国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研究还澄清了东亚绿藻类肺衣共有21种,含喜马拉雅和橫断山区的15种,占东亚地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这里也是绿藻类肺衣在东亚的多样性分布中心。
研究还构建了绿藻类肺衣的进化树,推算出它们起源于中新世中期的东亚,喜马拉雅和横断山隆起所形成的复杂生态小环境,或许为绿藻类肺衣提供了多样生命形式繁衍的“乐园”,也可能同时为一些孑遗类地衣提供了“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