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03-08 12:32纪雪洪吴敬敬杨一翁
预测 2022年6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动态能力

纪雪洪, 吴敬敬, 杨一翁

(北方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44)

1 引言

共享经济近年来发展迅猛,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收入,还增加了就业,解决了很多衣食住行的痛点问题。共享经济领域涌现出优步、爱彼迎和滴滴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它们快速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成功实现了商业模式复制。例如,滴滴在全球约500座城市运营,包括约70座海外城市。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之所以成为企业快速扩张的关键,是因为它能吸引更多投资、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企业绩效[1,2]。然而,研究商业模式复制的文献较少。在有限的文献中,学者们主要探讨了两方面问题:一是进入某行业时间偏晚的企业如何复制行业中先行者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3]。商业模式的复制性包括两个维度:可扩展性与难模仿性[2]。如果企业设计的商业模式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那么后来者就很难复制先行者成功的商业模式,先发优势将带来高绩效[2,4]。二是跨国企业将在本国获得成功的商业模式跨国复制到其他国家[5,6]。企业进行跨国商业模式复制的过程可分为动态的4个阶段:明确、本地化、实验和共享[5]。

中国地大物博,有338个地级以上城市,既有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又有上百个五线城市,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差异很大,很多企业商业模式拓展都会面临跨城市复制的问题。关于创新商业模式如何从一个城市复制到另一个城市的研究却几乎未见。本文重点研究同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在不同城市进行复制的问题。具体而言,在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决定商业模式复制的成败?城市运营团队的内部能力与复制策略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复制过程又是怎样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找出影响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行业、公司和城市

鉴于有关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理论缺乏,本文使用归纳性案例研究方法[7]。本文以中国共享出行行业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以下三点:第一,这是一个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商业模式处于不断动态调整中,有利于分析不同商业模式设计对绩效的影响;第二,共享汽车在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有利于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企业在不同城市进行商业模式复制出现绩效差异的原因;第三,行业内企业以创业企业为主,从而易于追溯企业在不同城市进行商业模式复制的全过程,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共享出行行业是区别于私家车出行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出行业态,包括网约车、顺风车、分时租赁和P2P租车等。其中分时租赁(共享汽车)与网约车最为典型[8]。本文选择一家共享出行行业的创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出于保密考虑,将这家企业记为G公司,G公司将其在B城市首创的商业模式复制到5座不同城市(C城市、L城市、N城市、F城市和W城市)。

选取G公司的原因在于G公司于2016年初首先在B城市推出共享汽车商业模式(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属于年轻的创业企业,并制定了“百城”扩张计划,成为全国布局城市最多的企业之一。近几年,G公司将其商业模式陆续复制到国内其他城市,以一、二线城市和旅游城市为主,也包括部分三四线城市。G公司在60余座城市开通了业务,车辆规模约3万辆。在实际运营中,G公司采取“一城一策”的运营策略,针对不同城市的消费特点进行战略制定。其进入的城市之多、城市分布的范围之广,有利于选取较多的合适样本进行考察。

本文从60余座城市中选出6座城市(包括首创城市B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一是这6座城市的运营绩效存在明显差异;二是G公司进入这6座城市的时间均较早,这有利于进行更完整的商业模式复制过程的考察;三是进入这6座城市的时间相差不到一年,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这有利于排除企业与环境出现较大变动而造成的影响。6个焦点城市项目的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焦点城市项目

2.2 数据收集

主要数据来源为:一是大量档案资料,包括商业出版物、网络资源和公司资料;二是行业专家访谈;三是出席多个行业会议;四是与案例企业的高管及区域经理反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五是非正式的跟进性电子邮件、电话和观察,包括对总部的定期拜访;六是对城市经理、区域经理或高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半结构化访谈是重要的数据来源。通过对G公司创始人的4次访谈、对G公司2位大区总监的8次访谈、与行业代表进行的16次访谈,本文收集了质性与定量数据。本文研究的一项关键优势是收集了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的纵贯性数据。

在完成试验性数据收集后,与G公司在6个不同城市进行商业模式复制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了18次面谈,这些负责人主要担任所在城市的项目经理。

对这些运营经理进行了2轮访谈,每次2小时左右。访谈内容围绕企业在不同城市进行商业模式复制。第一轮资料收集后,本文进行了另外1轮访谈,时间间隔为6个月,以追踪商业模式的变化情况。本文还对16位行业专家(如其他企业运营高管、出行研究专家等)进行了1100分钟的访谈,访谈以商业模式复制为核心,还包括行业现状、企业商业模式现状和企业运营策略等。在访谈结束后的24小时内完成访谈记录的录入与誊抄工作。

2.3 数据分析

本文使用通过访谈、观察和档案资料收集到的数据来撰写个案的发展历程[9,10]。对数据进行三角验证,要求所有主题必须经过不同数据收集方法与不同受访者的印证。通过电话与电子邮件补充遗漏的细节。包括语录与时间表在内,每个城市案例有5至8页。4位研究者分别回顾这些数据,形成商业模式复制过程的独立意见。本文以每个城市为单位将观点与案例历程进行综合。数据分析采用与定性分析方法相似的归纳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从企业最初进入某个城市开始追踪,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访谈数据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显示企业的同一个商业模式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同城市的运营情况。对城市应用场景相似性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城市运营容易程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对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与城市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相关性分析。

2.4 测量指标

2.4.1 城市运营绩效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衡量城市运营绩效。定量指标使用行业公认的指标,包括车辆运营数量和每辆运营车辆日均订单量。其中较高的车辆运营数量是取得高绩效的保证,也代表了公司对该城市运营的支持力度和绩效认同;日均订单量越高,车辆利用率越高,因此盈利越多。同时使用媒体和受访者的定性评估,按照受访者提出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评价将6个城市的绩效分成三个档次。6个城市运营绩效的定量与定性评价如表2所示。

表2 6个城市的运营绩效

2.4.2 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

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参考动态能力[11]与运营能力[12]的成熟量表,并根据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这一研究情境,设计“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构念的测量指标,包括运营经验、团队稳定性、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互联网基因6个指标。

3 商业模式设计与商业模式复制

Zott和Amit[13]将商业模式设计划分为以效率为中心和以新颖为中心两种类型,两者可共存于同一个商业模式中。商业模式设计对企业绩效会产生影响,商业模式设计越是以新颖为中心,企业绩效越好[13]。商业模式设计可通过创新双元性等中介变量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14]。

本文研究共享汽车创业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问题,在共享出行行业,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设计:一是C2C轻资产商业模式设计;二是B2C重资产商业模式设计。前者最为典型的是网约车模式,在该模式下车辆由司机所有,平台公司并不直接购置或者租赁车辆。后者典型的是分时租赁模式,平台企业拥有或者租赁车辆,负责车辆维修保养和清洗等工作。

轻资产与重资产两类不同商业模式设计是否会影响到商业模式复制,如何影响?本文选择共享出行行业的轻资产商业模式设计与重资产商业模式设计进行分析,并选择两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D公司与G公司作为案例企业,进行对比研究。

3.1 轻资产商业模式设计

D公司成立于2012年,其具体商业模式为网约车。D公司自己并不拥有汽车,而是提供网络平台,司机与车辆不归平台所有,车辆来源于汽车租赁公司与私家车,属于C2C(司机对乘客)轻资产商业模式。

轻资产的主要优势是企业不需要背上沉重的资产折旧负担,很容易撬动更多资产进入,因而平台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会快很多,实现快速复制。

D公司的C2C轻资产商业模式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城市环境的动态变化,这使得D公司扩张速度迅速。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D公司已覆盖国内城市400多座;平均日订单超过2000万,市场占有率超过90%,公司估值超过500亿美元。轻资产商业模式设计使得企业商业模式天生具有与环境共同演化,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体现出强内生适应性(endogenous adaptation)[15,16],采用C2C轻资产商业模式的D公司扩张速度非常迅速。

3.2 重资产商业模式设计

G公司成立于2015年,其共享汽车商业模式为汽车分时租赁,与共享单车模式类似。用户提前预定车辆,开启车辆后自驾,收费按小时或小时加里程来计算。

与传统租车模式不同,这种用车模式明显提高了车辆利用率,由于采用的车型多为新能源汽车,更加环保,同时减少了消费者出行成本。但这种商业模式的一个特点是平台企业必须购置或者租用车辆,是一种重资产的B2C商业模式。企业采购汽车或租赁汽车,要负责汽车的维修、保养、保险费用、停车费等,车辆租赁成本与停车费用等成本需要G公司来承担,G公司的商业模式设计明显更“重”。

相比于D公司,汽车分时租赁商业模式设计的内生适应性较弱。如在G公司的模式下,企业要了解当地的停车资源,停车场所在的区域交通流量特点。由于不同城市停车政策、资源和车辆流量等差异较大,其在一个城市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不一定能适应不同城市的环境变化。

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较重,导致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车辆购置或租赁成本、停车网点成本以及运维调度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开支;另外,企业的收入结构较为单一,分时租赁企业的单车利用率较低,仅靠租金来覆盖前期开拓城市以及运营的大量支出是很难的,无法保证企业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可见,G公司若追求运营城市数量和用户规模,试图以规模化占领市场,在现阶段只能走进死胡同。这也使得G公司的扩张速度偏慢,难以取得出色的绩效。

作为中国领跑的汽车分时租赁公司,G公司已覆盖城市60余座。但公司在2019年底车辆规模仅有4万辆,月活跃用户数百万人,其扩张速度相比于D公司明显偏慢;目前仅获得两轮融资,其绩效相比于D公司要逊色很多。

通过G公司与D公司在商业模式设计上的对比,本文发现,不同商业模式设计决定了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当商业模式设计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内生适应性时,这种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较强,有助于企业快速扩张,获得高绩效;当商业模式设计的内生适应性较弱时,企业较难实现商业模式的成功复制,企业发展速度较慢,企业绩效也会变差。据此,得出命题1:

命题1商业模式设计决定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内生适应性较强的商业模式更容易成功地跨城市复制,有助于企业快速扩张、获得高绩效。

4 城市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复制

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商业模式设计与绩效之间的关系[17]。当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时,不同城市的应用场景可能差异很大,这也是G公司的商业模式复制经历过的一个发展过程。

G公司首先在B城市进行商业模式的初步探索,此后将商业模式复制到其他60余座城市。本文选择B、L、C、N、W和F 6个城市分别进行分析。从城市基本特征看,C、N、W这3个城市的应用场景与B城市相似;L、F这2个城市的应用场景与B城市有很大差异。

4.1 B城市应用场景

B城市是G公司商业模式的首创城市,是一座以商务为主的城市,属于一线城市,人口密集。用户主要是上班族,用户用车需求旺盛、用车频次高、用车场景为上下班通勤(80后)、出游和逛街(90后)。这些用户存在购车困难(车牌难求)、停车位难找和停车费贵等问题。

G公司在B城市运营车辆有1000辆左右。车辆集中投放在地铁站附近,停车网点相当密集,考虑到运营车辆都是电动车,需要频繁充电,采用定点取还的方式,致力于满足附近人群的市内出行需求。G公司在B城市运营情况较好,只是受到运营牌照限制,规模无法扩大。

4.2 C城市应用场景

G公司于2017年3月进入C城市,C城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一座以商务为主的城市,属于新一线城市。公司在C城市有1450辆汽车,300多个网点,每个网点4到5辆车。

由图2可知,感官评分随着十三香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3 g时感官评分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十三香添加量过低,“贡椒鱼”火锅的风味没有层次感;十三香的浓度较高时,丁香、八角、砂仁、白芷等香料的苦味溶出,从而对“贡椒鱼”火锅的风味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十三香添加量控制在 2~4 g 之间,此时“贡椒鱼”火锅的风味最好。

C城市用车场景包括开车聚会、中途办事和上下班高峰期用车等。目前定价比网约车便宜。C城市目前在效率上居国内第一名。这也得益于政府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包括免费场地、进行路侧停车。在C城市,未来规模要达到5000辆才能够实现盈利。规模越大,越考验精细化运营水平。要控制好场地租金、成本管控和维护保养。整体来看,C城市作为新一线商务城市,其共享汽车应用场景与B城市相似,绩效较好。

4.3 N城市应用场景

N城市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一座以商务为主的城市,属于新一线城市。N城市有核心区,有明显的主要城区。N城市的核心商务区、行政区和消费区同处一个地方。其共享汽车的应用场景比较明确,固定场站资源较紧张,因为中心城区商务、行政和消费三大属性汇集,市政不对外营业,商场地价很高。用户主要是外地人,年轻人为主,在周末出行、通勤、外地自由行等情况下会使用共享汽车。50%~60%使用者是老用户。新增用户占10%左右。

在政策方面,N城市并不积极鼓励共享汽车,整体政策不明朗。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有共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管理带来不便。N城市政府提供车位,新能源汽车1小时之内停车免费。在N城市目前有800辆共享汽车,绩效较好。

4.4 W城市应用场景

W城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是一座以商务为主的城市,属于新一线城市。目前共有500多个网点,主要分布在W城市热点区域。停车场价格主要在300元以内。

W城市的用车场景在不同区有不同特点。如在东部大学城附近,年轻人多,大学生多,是W城市热点区域,用车量多,贡献度最大;其他地区,主要看人群收入水平。例如,在W城市江边商业区,消费水平比较高;在传统工业区,改善居住的人比较多,租房的人少,目标客户不多。W城市现在共有1200辆共享汽车,主要市区范围都有布置。政策方面,W城市对共享汽车还没有限制,也没有限牌。W城市的运营绩效是比较好的,处于中上游。

4.5 L城市应用场景

L城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属于三线城市。网点主要在核心城区,包括在市中心、景区景点和酒店附近的停车场等。现在共有300辆车,105个网点,最大的网点有17辆车,最大停车位在市中心。

与B城市不同,L城市使用场景是以游客为主。L城市作为旅游城市,其与商务城市的明显不同在于季节性,分为淡旺季布局。L城市的特点是城市不大,山路较多且较陡峭,这使得电动汽车的使用稳定性不佳。L城市经理认为,应在L城市混合使用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目前纯电动汽车的经营模式影响公司运营。整体来看,L城市作为三线旅游城市,其共享汽车应用场景与B城市差异较大,绩效较差。

4.6 F城市应用场景

F城市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是一座以旅游为主城市,属于新一线城市。从用户角度考虑,出行游客带驾照的很少,自驾概率不高,规模不大。F城市的运营团队经理认为,外地游客多采用公共交通,对共享汽车认知度低。

F城市目前有400辆共享汽车。在政府政策方面,政府没有直接支持政策,停车运营成本太高。由于用户认知,以及季节性影响,共享汽车运营绩效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6个城市项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将商业模式复制到不同城市时,新的城市应用场景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化,并对共享汽车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

有的城市应用场景与典型应用场景(B城市)相比,变化不大,比如C城市、N城市和W城市,它们更偏向于商务城市,用车场景多是上下班通勤。此时,进行商业模式复制时无需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快地投入运营,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运营上,更容易获得高绩效——这一结果得到了证实,符合原样复制逻辑。

对L城市与F城市这两座旅游城市而言,用车场景发生了较大改变。企业需要考察当地的用车文化,重新设计运营方案,商业模式复制的流程变得复杂,而又因为没有案例可参考,绩效变得不明朗、甚至变差。与此同时,从G案例看,该企业的总部与城市运营部门间还存在很多的授权关系,具体城市运营部门不仅需要理解当地用户的需求,而且需要让总部能够很快理解并快速决策,而往往这两方面并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为了进一步验证城市应用场景相似性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对21座城市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绩效根据平均每车每天使用次数、车辆运营数量评定;城市应用场景相似性根据商务城市为主还是旅游城市为主评定。数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城市应用场景相似性与绩效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与首创城市应用场景相似性较高的城市的运营绩效较高,与首创城市应用场景相似性较低的城市的运营绩效较低,两者差异显著(p=0.006)。

同时,我们从城市属性、续驶里程下降、城市布局等方面对13座城市的运营容易程度(得分越高,表示运营越简单)进行评价。为了保密,用序号代替城市名称,得到去除定价后的运营容易程度与绩效的评分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运营越简单,绩效越好。

表4 城市运营容易程度与绩效评分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相似性与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创新商业模式,当应用到场景不同的地方,其商业绩效并不能取得预期成绩。G公司CEO认为,在企业复制时,一般会选择从应用场景相似的开始。但要扩大企业的市场覆盖和影响力,应用场景的差异化是不可不面临的选择。因此,G公司在后期决定开展“一城一策”战略布局。据此得出命题2:

命题2商业模式设计主要来源于一个初始的应用场景。当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较弱,在进行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时,与初始应用场景相似的应用场景,容易取得好的绩效;如果新的应用场景与初始应用场景差异较大,绩效会变差。

5 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复制

在跨国企业进行国际化扩张与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过程中,学者们均强调了动态能力的关键作用。当跨国企业进行国际化扩张时,动态能力非常重要[18-20]。动态能力强调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因此动态能力越强,越容易识别与利用机会[8];动态能力可以促进资源重组,让企业积极调整战略与结构以对不同的环境做出反应,实现在不同的国外市场中对资源进行低成本与更顺利地转移与调整,最终让本地化的能力更好地符合国外市场的要求[21]。在自由市场竞争中,为了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常常进行模仿创新。在此过程中,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企业必须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快速形成自身竞争力,因此动态能力也十分重要[19]。

在不同的运营情境下,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动态能力的维度构成不同[11,22]。动态能力在城市运营层面表现为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当共享汽车创业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时,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包括哪些维度?下文将根据访谈内容提取动态能力的主要维度。

在目前G公司运营的所有城市中,C城市的运营绩效是最高的。从公司高管对C城市经理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被认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对C城市经理的访谈中,他认为,团队要有很好的执行能力,有的事情绝对不能拖延,有问题立即反馈解决。

结合对G公司高管人员和城市经理的访谈,以及以往的研究文献,从初始的6个指标中提取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指标,作为构成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的关键维度。

本文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并发放到G公司现有的50个运营城市中,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与城市运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5的统计结果发现,城市运营团队的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这3种动态能力均与城市运营绩效显著相关。据此得出命题3:

命题3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绩效水平。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探明了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企业成功进行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整合理论模型。

第一,商业模式设计与商业模式复制的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商业模式设计会影响到企业绩效[13]。本文并没有直接分析商业模式设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是重点分析商业模式设计与商业模式复制的关系。通过比较D公司与G公司两个共享出行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特点,研究发现商业模式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商业模式复制,其关键逻辑关系在于商业模式设计决定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内生适应性较强的商业模式更容易成功地跨城市复制。当商业模式能够快速复制时,更容易提升企业绩效。如果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较弱,不利于企业快速扩张,企业绩效就会变差。这一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对原有商业模式设计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商业模式复制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商业模式设计有关,之前并未发现相关研究结论。

第二,城市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复制的关系。以往研究商业模式复制重点是探讨商业模式的跨国复制问题。现有文献比较重视国际文化差异性对商业模式的影响[23],提出商业模式有“最佳实践工厂”与模板,它们均会不断优化与动态调整[6]。但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城市场景对商业模式复制的具体影响。本文从G公司在6个城市运营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城市场景将6个城市分为两组,发现当城市场景与商业模式初始场景相似时,商业模式复制的效果较好;反之,当商业模式的城市场景与初始场景差异较大时,商业模式复制的效果会变差。这一研究结论,是从场景角度,而非文化角度解释了商业模式的复制效果,是对以往商业模式复制研究视角的一个重要补充。不仅丰富了商业模式复制理论研究,也提出将场景纳入到商业模式研究中,而以往商业模式的学术研究对此问题并未展开讨论。

第三,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复制的关系。当企业进行国际化扩张与模仿创新时,学者们均强调了动态能力的关键作用。动态能力推动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22],系统地创建与调整其运行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24,25]。但尚未发现有关动态能力如何影响到商业模式复制的研究。使用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发现,当进行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时,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由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关键维度构成。当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较弱时,城市运营团队的这3种动态能力共同决定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成败,并进一步影响城市运营绩效的高低。该研究命题的提出进一步扩展了动态能力理论在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应用,丰富了对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复制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四,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整合理论模型。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了过程观点研究了企业是如何成功实现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三个命题相互联系,并存在递进的逻辑关系。商业模式设计是商业模式复制的基础与前提,它决定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内生适应性较强的商业模式更容易成功地跨城市复制,有助于企业快速扩张、获得高绩效(命题1)。如果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较弱,企业就需要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与强有力的城市运营团队。商业模式复制需要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如果新的应用场景与典型应用场景相似,运营变得相对简单,绩效相对较好;但如果新的应用场景与典型应用场景差异较大,运营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此时运营会有个摸索的过程,变得相对困难,绩效较差(命题2)。在进入应用场景时,商业模式成功实现跨城市复制还取决于城市运营团队的动态能力。该动态能力由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关键维度构成,当商业模式的内生适应性较弱时,城市运营团队的这3种动态能力共同决定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成败,并进一步影响城市运营绩效的高低(命题3)。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构建出一个关于创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整合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的整合理论模型

6.2 管理启示

本文研究不仅具有创新理论价值,对企业商业模式的跨城市复制和企业规模做大做强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而言,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要重视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模式设计是商业模式形成前的重要环节,商业模式设计一旦确定,短时间企业很难进行改变。一个不具备强复制性的商业模式,很难赋予企业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设计,不仅要考虑企业当期发展,也要考虑后期的商业模式复制问题。

二是任何一个商业模式的形成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情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扩张时,优先向与商业模式初始情景相似的区域发展更容易取得高绩效。

三是任何商业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企业能力的培育,在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与扩张时,城市运营团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实现商业模式跨城市复制需要城市运营团队具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本文可以指导创业企业设计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以适应环境动态性,有序地向不同城市推广其商业模式,以及正确地选择运营团队以快速扩大规模、获得高绩效。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动态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商业模式从0到N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