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重构

2022-03-08 09:17王成龙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校长政策培训

○王成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加兴奋点、消除困惑点,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的“强化分层分类,实施精准培训”要求,是“十四五”时期有效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大命题。

培训内容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培训目标实现和培训效果达成。为实现培训内容的精准性,本文试图从社会角色的视角研究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以及培训课程体系,对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00位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文本做编码分析,研究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日常承担的社会角色,试图构建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以及培训课程体系,为有效开展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

一、社会角色理论溯源

(一)社会角色

“角色”源于戏剧界,意为戏剧中演员扮演的不同人物。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把角色这一概念应用于社会学研究领域。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最早开始研究“角色”理论,他认为,“角色”是自我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扮演他人的角色而发展起来的,而角色表演没有设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概的范围。帕森斯对“角色”的定义附着于社会地位之上,并将遵照社会规范和履行相应的社会地位的义务作为社会角色。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会扮演多个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习和了解角色规范,顺应角色的期待,履行角色的责任,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具有角色多样性、社会期待性、职业独特性三个显著特征。角色多样性即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每个人都会扮演多个社会角色,比如,家庭中身为人子、人父、人夫,工作中又有职业角色等。社会期待性即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工作、生活于社会关系中,所以,社会在其政治文化环境的独特作用下,对每个人的社会角色都会带有该社会属性的期待。职业独特性即每个人因其职业身份不同,社会角色也有不同。例如,医生的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书育人,校长的社会角色是办学治校,等等。

(二)中小学校长的社会角色

关于中小学校长的社会角色,不同学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刘涛等认为,美国中小学校长扮演着学习愿景的创造者、学习文化的发展者、学习管理的执行者、学校家庭社区关系的协调者、师生行为的表率者、校外环境的影响者等六种角色。卢正天认为,中小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包括学校内外沟通的使者、学校民主氛围的创建者、学校变革的倡导者。于文安认为,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是学校组织的管理者、学校发展的决策者、教学行为的组织者、教师成长的引领者,甚至是区域内教育地位的代表者和教育舆论导向的引领者。李小融认为,新时代高品质校长的角色包括办学者意愿的执行者、教师的组织管理者和利益的维护者、学生发展需求的保证者和利益的维护者、家长意愿的体现者、媒体和社会舆论的被监督者、教育专家及其改革理念的实现者。肖远军、李春玲认为,校长是学校组织使命的坚守者、学校持续改进的设计师、学校团队成员的导师、学校教育教学专家和学校质量的经营者以及守护神。

从文献综述来看,虽然有关中小学校长社会角色的研究相对丰富,但对校长社会角色的研究多集中于将中小学校长定位为事务主义者,即立足微观视角在学校场域内审视中小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及其功能,没有从“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系统论视角审视中小学校长的多元社会角色。这恰恰说明了从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中小学校长社会角色的重要性。而把社会角色理论迁移到校长培训领域、校长胜任力模型以及培训课程建构方面的研究更是罕见。

二、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社会角色辨析

本文基于对100名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深度访谈,以《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1991年,国家教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2013年,教育部)、《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文件为政策依据,归纳出新时代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即意识形态工作的贯彻者、教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现代学校治理的掌舵者、社会公共关系的维系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贯彻者

意识形态决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国教育的本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小学校长作为现代学校这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掌舵人,理所当然的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强调,中小学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融入学校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中小学校长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应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遵循党的路线方针,始终把握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

将政策目标达成政策效果的重要环节就是政策执行。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逐级传达、执行,才能予以落实。但承担着打通教育政策执行效果“最后一公里”这一重要角色的是作为教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的中小学校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政策,最后都得需要中小学校长来组织、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等相关部委都会出台很多教育政策或文件,而且都会举办相应的新闻发布会予以解读、说明。由于中小学校长对教育政策的领悟水平、执行情况存在差异,导致很多教育政策成为声势大而执行少的“雷声大雨点小”政策,使得教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甚至失真。例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90%的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不清楚如何精准地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而作为教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工作在最基层的中小学校长这根“针”,通过上传下达、具体执行,发挥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作用。

(三)现代学校治理的掌舵者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助推国家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充分、不平衡的难题,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得分相对较低,表现在农村学校校长在带领教师对上级会议精神的传达、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办学理念的贯彻力度尚不够。

我国中小学校实行的是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掌舵人,是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领头雁。陶行知曾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它的校长”。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校长的管理理念有关。现阶段,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观念尚缺乏主动性与前瞻性,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及现代化办学治校理念也较为薄弱。若要实现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实现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现代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其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者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并通过学校发展规划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等,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四)社会公共关系的维系者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规定,调适外部环境是中小学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之一,即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的良性互动以及优化外部育人环境,努力争取社会(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脱离它所服务的社会而孤立存在,而是需要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支持、配合。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理所当然承担着代表学校对外交流和合作的职能,应当围绕服务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这一宗旨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获得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中小学校长则承担着维系社会公共关系的重要功能,通过正确处理与舆论、社区、家长的关系,综合运用沟通、组织、信息传播等技术手段与学校目标公众之间协调、平衡,形成一种相互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的社会关系,从而创设学校向上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与城镇学校相比,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也更为艰苦,他们所需处理的社会公共关系则更加多样、艰巨。与城镇学校不同,农村学校处于熟人社会的生态环境中,“学校和村庄、家庭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学校就是村庄里一盏文明的灯塔,教师和家长都生活在村庄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农村学校校长维系社会公共关系的复杂程度多于城镇学校校长,农村学校校长除了要维系与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以外,还需要同村委会、乡(镇)政府、乡(镇)中心学校等地缘部门处理好关系。这也对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日常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五)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培养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便是中小学校长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重要使命。

校长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时时处处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以此实现自身价值。面对自然和社会条件贫瘠的乡村社会办学条件,如何从农村教育办学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农村教育优势、劣势以及农村学生成长的特点,以提升农村学校内涵为抓手,利用适切的办学理念,优化学校育人模式,发挥师生群体智慧,盘活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艰巨任务。

三、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建构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为培训提供可供参照的预期目标,对现状和未来起到连接作用。基于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社会角色理论,本文构建了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模型(具体见图1),包括政治判断力、政策领悟力、思想引领力、社会活动力和服务创新力。政治判断力,即是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不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的能力。政策领悟力,即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基本路线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政策文件的理解吃透和正确诠释的能力。组织变革力,即通过对学校内部组织做出变革,打造具有现代化治理体系学校的能力。社会活动力,即增进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为学校创设优良发展环境的能力。服务创新力,即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创新能力。

图1 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

基于胜任力模型,本文试图构建适宜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课程体系,包括“强化党性修养,提高政治判断力”“精准解读政策,加强政策领悟力”“加强理论武装,提升组织变革力”“培养跨界思维,拓展社会活动力”“强化内涵发展,增强服务创新力”五个模块。

(一)强化党性修养,提高政治判断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当好政治家,善于从政治上看教育,善于从民生上抓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为提高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培训课程需开设党性修养类和政治理论类必修课程,通过专题报告、激情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提升他们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其政治意识,便于其从政治上看办学治校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二)精准解读政策,加强政策领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向党中央看齐。这里的“看齐”,就是要求中小学校长精准认知、理解、执行党和国家颁布的各项教育政策文件,提高对教育政策的领悟力、执行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教育政策后,最终的执行者、落实者是中小学校长。提升校长对教育政策的知晓率、领悟力、执行力,可以确保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地生根,并尽可能避免教育政策传播的失真、教育政策执行的偏差,这也成为开展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邀请制定教育政策的教育行政官员和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专家对教育政策进行解读,引导学员得到系统、全面、整体的认知,可以让学员了解到每个教育政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根本动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改变盲目执行教育政策的误区。只有对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理解准、理解全、理解透、理解深,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才能向党中央看齐,做党的教育政策的精准执行者。

(三)加强理论武装,提升组织变革力

教育理论知识是中小学校长办学治校的重要理论支撑,也是其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源泉。在培训课程设计中,需加大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比例,包括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思潮和现代学校治理的理论与实务两个方面的内容。

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思潮可以使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了解国内外教育思潮与改革动态,学习办学治校典型案例。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善于把当前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本人教育理念、本校实际相结合,确立适合本校特点、符合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鲜明的办学理念,学校才会有自我超越、特色发展的可能,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才能得以增强。现代学校治理的理论与实务包括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这也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校长提出的重要专业职责。通过相关主题的培训,可以有效提升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的规划领导力、德育领导力、教学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文化领导力,以助力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培养跨界思维,拓展社会活动力

相对于大中城市中政府对学校的严格控制而言,农村学校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地方社会对学校的影响无处不在,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在熟人社会关系网络中,农村学校校长与属地村庄、家长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是促进农村学校积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不仅要有先进、完备的教育理论知识,也要有跨界思维,并从社会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农村学校改革发展,培养自身维系社会关系的综合能力,盘活社会资源,从而为学校发展所用。

首先,培训项目要设计农村社会改革与发展、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社会学等相关的课程,使农村学校校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所处农村社会及其交往方式。其次,要开设家校合作共育、社区教育等与学校教育紧密相关的内容,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综合使用社会资源的能力。最后,需要通过语言表达与艺术、个人形象管理等相关课程,提升农村学校校长在社会交往中的语言表达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适应社会生活,并与社会各方面交往互利。

(五)强化内涵发展,增强服务创新力

在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条件和文化素质都有待提高的客观现实中,唯有通过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实现特色与创新,才能实现西部乡村中小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培训项目通过设置乡土文化与教育、乡村特色学校建设、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乡村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综合评价改革等课程,提升西部乡村中小学校的教师发展力、学生成长力,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化升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员通过学习国内外中小学校在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和案例,系统掌握创新教学模式、认知,并运用乡土文化、盘活乡土社会资源的方法,为创新人才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可选择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提升。

猜你喜欢
校长政策培训
政策
政策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助企政策
政策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