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西文文献整理研究

2022-03-08 03:36陶丽红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西文内蒙古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陶丽红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内蒙古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汉、蒙古、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生活生产在此,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地域。建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关于记载内蒙古地区的西文文献占有一定比重,这有助于反映当时内蒙古地区真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文献资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西文文献的形成和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西文文献,指的是用英、法、意等外国语言文字记录内蒙古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及调查资料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文献,时间上始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本文将其称为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简称西文文献。

(一)形成情况

自13 世纪开始,内蒙古地区一直是外国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等关注的区域,留下了许多相关的外文记载。最早的是13 世纪法国传教士威廉·鲁布鲁克撰写的《鲁布鲁克蒙古游记》和意大利传教士普兰·迦尔宾出使蒙古后撰写的《出使蒙古纪》(《蒙古史》)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其后,西方国家对蒙古地区的相关记载不断增加。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5 年日本投降,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达到政治扩张、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等各种侵略目的,在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大量情报搜集和社会调查活动,撰写了很多游记以及调查资料。

英、法和美等国家在内蒙古地区主要进行了经商、开采矿产资源和宗教活动。他们建立教堂,召集信徒,尤其是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传教士通过建立基督教堂、天主教堂进行文化渗透活动并赎取土地和牲畜。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著名的西方蒙古学家的圣母圣心会传教士的比利时人田清波、亨利·赛瑞思等。1905—1925 年间,田清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的城川传教,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语言、民间文学、历史进行实地调查并搜集了大量资料,并于1925—1948 年,在北京辅仁大学研究和整理调查资料,出版了大量蒙古学研究著作,如:《鄂尔多斯志》。该书包括《额尔扈特人—鄂尔多斯蒙古基督徒后裔》《鄂尔多斯蒙古部名考》《萨囊彻辰之曾祖父库吐克图彻辰台吉札记》《有关成吉思汗的两部鄂尔多斯传说》《开印与鄂尔多斯人的祝词》《鄂尔多斯口头资料》《蒙古与教廷》《蒙古秘史·论文集》《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鄂尔多斯蒙古方言》《额尔德尼—因·托卜赤》的序言与注释,并附《论鄂尔多斯蒙古七旗地图》等[1]。亨利·赛瑞思则发表了《16 世纪的蒙古部落及氏族名称》和《蒙古的“黄毛”和“红帽”》。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兴起了“东方学”研究,大批俄国学者、情报人员、考察队、探险家和军官等先后深入内蒙古地区展开调查、探险。商人为了进行经济掠夺,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并撰写了相关的游记和调查资料,如季姆科夫斯基的《旅途日记》,德明的《旅行去中国》和巴拉第的《1847 和1859 年蒙古的旅途札记》等,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录[2]。

这一时期形成的大量有关内蒙古地区的西文文献内容丰富多彩、记载详实,是十分难得的近代内蒙古地方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来源情况

由于历史久远,文献档案记载不清,缺乏充足证明证据,因而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西文文献来源比较模糊。经过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为继承,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部分馆藏的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是继承其前身绥远省人民图书馆馆藏西文文献而来。

二是为捐赠,部分馆藏的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是由国外的藏书家和机构以及国内图书馆零星捐赠而来。

三为搜集而来。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还有一部分馆藏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是由本馆历代工作人员数年来逐步收集整理而来。其中能明确来源的近万册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瑞典文、荷兰文、比利时文、俄文等多种文字的旧籍,是由我馆职工张万仁老先生(现已去世多年)在1958 年年末,历尽千辛万苦从集宁玫瑰营、巴盟陕坝、三盛公(现在的磴口)和宁夏银川等地的教堂无偿征集而来。其中1900 年以前出版的西文古籍就达到数百册,最早的有18 世纪形成的文献,还有非常珍贵的民国年间罗马教廷颁发给主教王守礼的羊皮纸委任状。张万仁老先生为我馆的西文文献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的整理

(一)国内外对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

19 世纪初至20 世纪上半叶,英法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内蒙古地区经商、传教、侵略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内蒙古西文文献资料。国内外的学者和机构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整理和研究。

1.国外的相关资料整理。在国外,俄国的斯卡奇科夫用俄文著录的《中国书目》收录了1730 年至1930 年共200 年间的有关中国的单行本,该书分中国之部和满洲之部两大类,其中就有涉及内蒙古地区的大量文献。这些俄文文献目录所载的著述大多是为宣传服务的,而且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去写与中国历史有关的东西,学术价值不大,因此在参考这些论著时,须好好地选择和甄别。俄国人梅杰夫编写的《西伯利亚书目》,书中收录了俄国与中国关系的文献,以及与满蒙关系的文献。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出版了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科纳主编的有关东北亚的重要综述目录Northeastern Asia;A select Bibliography.Contributions to the Bibliography of the Relations of China,Russia and Japa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Korea,Manchuria,Mongolia,Siberia in Oriental and European Language,这是用汉文、英文和日文编写的目录,其中收录的西文文献比较有参考价值[3]。美国国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收藏有很多西方关于18 世纪、19 世纪亚洲内陆(以蒙古地区为主)的地图和游记,这些关于19 世纪至20 世纪内陆亚洲的地图和游记信息丰富,是反映晚清蒙古地区空间景观及人群形象的重要素材,根据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西方人在历史上对中国和中国边疆的认识[4]。

2.“满铁资料”的整理。这里指的是日本收集到的关于内蒙古的西文文献的相关整理。“满铁”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1906 年至1945 年间在满洲设立的一家特殊的日本公司,其保存和搜集的大量的调查资料和情报,是我国沉痛历史遗留下来的庞大的文物资料。“满铁资料”主要部分为日文调查资料和档案文献,但还有部分是英法德等西文调查资料和文献。日本战败投降后,部分文献被销毁,其余文献大多遗留在中国。二战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文献资料格外关注,并以此为中心着手进行整理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并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满铁资料整理研究”课题得到国家社科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支持。2007年由400 多位专家学者耗时10 多年编纂的《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出版,全套共3000 余万字12 个语言类别,共有近28 万条,其中,中文和日文22 万条,西文、俄文及其他外文5 万多条。至今,中国陆续出版了一批西文馆藏文献和影印本。

3.国内的相关整理成果。有关内蒙古地区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相关成果,主要有《战前期蒙古社会关系实态调查资料形成》(2013—2016 年)、《北亚民族与内蒙古日文历史文献目录》(2020 年)、《内蒙古外文历史文献丛书》(2011—2019 年)、《内蒙古报刊考录1905—1949》(2010 年)、《内蒙古自治区线装古籍联合目录》(2004 年)、《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1999 年)、《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1987 年)和《内蒙古自治区地理文献目录》(1959年)等汉文、日文、蒙古文工具书、论著及影音资料。《内蒙古自治区地理文献目录》收集了从1911 年至1958 年间有关内蒙古地区的中外文献共4000 多条,文种以中日英德法为主。上述报刊考录(汉文、日文、俄文、蒙古文的专刊、会刊、期刊)收录了出刊地为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所有刊物[5]。但目前有关内蒙古地区的西文文献尚未得到专门和系统的搜集、汇总、整理、研究,并且未得到系统认识和揭示。

总而言之,当前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整体来看缺乏系统的统计和整理以及分类和编目。现有研究成果多是以汉文、日文和蒙古文文献作为主要整理研究对象,从研究结果来看,主要是以书目和报刊考录形式居多。就文献本身而言,对文献资料利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相关研究成果多停留于理论层面,研究成果的普及应用和深入挖掘有待加强。

(二)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西文文献的整理情况

目前,有关内蒙古地区的近代西文文献部分保存在国内各地图书馆、档案馆、社会科学院以及国外英、法、美、德、俄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等收藏单位和机构,部分散佚在民间。内蒙古自治区所藏近代西文文献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已经进行了一些整理工作,主要是依据原有的标记卡,对馆藏的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进行目录整理,共整理了200 多册,内容涉及内蒙古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医疗、气象、农业、畜牧、水利、教育、风俗习惯、宗教、游记、调查资料等方面。

其中特别珍贵的文献有:《蒙古马》(1926 年)、英文回忆录 《死里逃生与从内部看蒙古》(1903年)、法文图册《黄河流域十年考察记》(1918 年)、法文刊物 《中华全国教务统计》(全国性天主教年鉴,采用法文,附有部分中文专名。中文刊名为《中华全国教务统计》。分别为1929 年、1933 年、1936年、1940 年和1947 年的,共计16 册)和民国年间罗马教廷颁发给主教王守礼的羊皮纸委任状,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史料价值都非常高。

就语种而言,有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荷兰文、比利时文、瑞典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就类别而言,以书籍居多,也有刊物、论文集和词典。就出版地而言,基本上是国外出版社出版的原版西文文献,出版地以纽约、伦敦、华盛顿、东京、波士顿、日本京都等为主。其中在国内出版的图书有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上海为出版地的,但实属凤毛麟角。出版年代多为近代,但也有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再版文献。

因目前条件所限,本人只能通过前几代工作人员所制手工卡片目录对其进行初步整理,对于馆藏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的文献名称、文献类别、文献的原文、文献的具体数量、文献的保存状况等无法遍阅,进而无法进行考证、挖掘和利用。内蒙古自治区馆藏的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数量众多,所包含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亟待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以实现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也是本整理研究工作接下来力求突破的地方:一是从内容、历史渊源等方面分门别类调查整理近代内蒙古地区西文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保护和传承的路径选择。二是当前西文文献数字化问题,抢救性保护西文文献是当务之急。

三、整理研究工作的改进思路和意义

民国时期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很多文献和期刊发行及出版范围受限,刊物连续性也受到很深影响,战乱也导致了大部分文献破损和遗失。对近代内蒙古地区西文文献整理研究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弥补近代内蒙古地区文献资料的不足,对进一步研究近代内蒙古地区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医学、民俗、风土人情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近代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更好地为当前社会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提升地方文献的社会效益。因此,需要对目前已有的近代西文文献,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馆藏的西文文献,进行科学的整理研究和保护。

(一)基本思路

1.制定修复规划。首先,文献修复与普查相结合。先核查西文文献的总数和情况,做到数据准确无误。其次,西文文献修复与保护相结合。先修复保存条件较好的西文旧籍。要建立良好的书库环境,保证其始终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因受限于文献保存环境条件,以避免已修复好的文献二次受损。再次,根据西文文献的珍贵程度、破损情况、使用频率来考量,做出具体易操作的修复方案。

2.建立西文文献档案。认真清点馆藏现存西文文献总数,并对其做完整详细记录。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运用目前国际通用的国际文献编目规则RDA 来做编目处理,通过对书名、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页数等主要信息源进行资源描述和著录,对文献进行梳理、标点、校勘和考证,起到向读者推介、了解馆藏西文文献和共享书目数据的重要作用。

3.西文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对其进行拍照或扫描后,并入馆内电子资源数据库,建立特色文献资源产品,提高图书馆资源供给能力。通过本馆的数字化智能服务系统,接入线上平台,形成“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文献供给质量。让读者享受公共文化云服务的便利。让古老的文献活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

4.借鉴汉文、日文、蒙古文等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方法,最终编辑成书目、目录或索引,给同行或地方文献爱好者提供集中的目录信息和方便的检索工具。

5.整理文献资料,对其中珍贵文献翻译出版,以供他人阅读研究。

(二)整理研究意义

首先,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的整理,可从域外文献领域架构近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概貌,并从历史层面丰富文化交流研究。例如西方的传教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传教期间,认识到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价值及其对传教的重要意义,因此对鄂尔多斯蒙古族语言、历史、文化、文学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中记载了通过对当地乌审旗厄尔呼特人的实地详细调查中得到的口传史料:鄂尔多斯蒙古人中的厄尔呼特人信奉基督教并且是中古基督徒的后裔等重要信息[6],兼具史料与文化价值。

其次,本整理研究能从域外视角深化近代内蒙古社会和民俗研究。以往近代内蒙古社会和民俗研究多以中国史料、地方志为基础文献,对域外文献利用有限。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英美法俄比利时等国在内蒙古地区传教、调查、旅游活动比较频繁,例如:拉铁摩尔所著的有关内蒙古地区的英文游记《满洲的蒙古人》和《蒙古游记》,就是对内蒙古地区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满洲的蒙古人》出版于1934 年,全书共16 章,26 万字。该书详细记载了从1929 年到1930 年间,拉铁摩尔前往中国东北东部、内蒙古地区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游历考察,他依据考察见闻,查阅相关资料,在其著作中对东部内蒙古的战略位置、地缘位置、社会移民、部落状态等进行了论述。《蒙古游记》出版于1941 年,该书共14 章,约30 万字。全书以拉铁摩尔1935 年的内蒙古旅行为主线,中间穿插了他在1929 年到1930 年和1932 年两次内蒙古旅行的回忆及1935年内蒙古之行的行程路线,该书对当时西部内蒙古的社会实践、社会秩序、城市聚落、各类人群、社会权利等方面进行了刻画与分析[7]。这些充分说明内蒙古地区西文文献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史料价值,对其进行整理和考证,可从域外视角审视近代内蒙古聚落兴替与文化变迁。

再次,本整理研究能加强内蒙古遗产的利用与保护。西方文献中对内蒙古地区庙宇、天主教传播与察哈尔历史民间传说以及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踩高跷、游牧等民俗做了详述。此类文献可为地方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拓展思路。

本整理研究亦能有助于推进内蒙古地区地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内蒙古自治区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8],是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因素。内蒙古地区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关系到构建和谐内蒙古的振兴大计。内蒙古西文文献中记载了近代内蒙古地区汉、满、蒙等民族迁徙、融合的多元社会景观,为当代内蒙古地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提供线索。

四、结语

民国时期社会混乱,政局动荡,战乱导致了大部分文献破损和遗失。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历经数次搬迁,经历漫长岁月洗礼的大部分馆藏西文文献也破损严重,急需修复,目前仍暂时存放于书库中,并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只有把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的内蒙古近代西文文献进行深入的整理和保护,才能将这些文献资料应用到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历史的原貌才会得到正常揭示。本整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实施可以为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研究提供详实的文献资料依据,为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将本整理研究延伸到对近代内蒙古地区旧西文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可让沉睡和沉默的古旧文献真正“活起来”。这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尤其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西文内蒙古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高校图书馆西文古籍开发整理实践及对策探讨
——以河北大学图书馆为例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西文图书编目中RDA书目记录使用分析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
高等教育英语专业建设回顾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