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研究

2022-03-08 01:21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期
关键词:徐州市市级徐州

王 策

(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企业研发机构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发挥好企业研发机构的作用对地区增强创新驱动力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现状、推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举措,探讨如何高质量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

1 徐州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截至2020 年年底,徐州市共建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75 家,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 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 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 家;建有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 234家,其中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4 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210家。

1.1 地区分布情况

从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地区差异较大。

(1)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沂市建设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位居全市前3 位,分别为43 家、33家、22家,占全市总量的56%;邳州市、铜山区、丰县、贾汪区各建有18家、13家、11家、11家,位居第4~6位(并列)。

(2)市级企业研发机构:铜山区、沛县、新沂市建设的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位居全市前3位,分别为206 家、192 家、147 家,占全市总量的 44.17%;睢宁县、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超过100家,位居第4~6位(见图1)。

图1 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地区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多,铜山区、沛县建设的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多,而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3 个主城区建设的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均较少,与各地区产业布局、经济实力、企业数量、创新能力等因素成正相关。

1.2 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从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差异同样比较大。

(1)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装备制造领域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最多,达到60 家,占比34.29%;新材料、现代农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生物医药领域分别为 40 家、23 家、19 家、18 家,占全市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总量的22.86%,13.14%,10.86%,10.29%(见图2)。

图2 徐州市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2)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新材料领域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最多,达到385 家,占比31.20%;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电子信息领域分别为336家、240家、94家、73家,占全市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总量的27.23%,19.45%,7.62%,5.92%(见图3)。

图3 徐州市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分布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领域,基本可以反映徐州各产业领域的企业数量和创新能力。说明徐州的装备制造产业实力较强、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现代农业产业优势明显。

2 存在问题

2020 年徐州市新获批建设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 家、新立项建设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 家,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但从以往掌握情况和近期实地调研情况以及现有部门认定企业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与条件、研发产出与运行成效情况来看,经科技部门认定企业研发机构相比一般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具有更大的创新活力和更高的创新水平;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相比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则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优的创新成效。总体来说,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1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配套政策不健全

在政策支持方面,徐州市仅有2016年出台的《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现代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为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提供了相关政策保障,提出“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分别给予50 万元、30 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且奖补政策仅适用于徐州市3个主城区(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奖补资金由市区1∶1分级承担);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政策出台扶持力度还不够,覆盖面不够广泛,政策落实也不到位。对市级层面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目前扶持政策仍为空白。企业在建设研发机构及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得不到有力引导,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2.2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层次不够高

目前,徐州市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75 家,占全部研发机构的12.42%,“国字号”研发机构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机构还集中在市级层面。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江苏省建有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90家,徐州仅3家,全省排名第9位(并列);全省建有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881 家,徐州仅172家,全省排名第8位;排名双双靠后。大多数企业研发机构缺乏明晰的战略定位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产品研发计划及方向完全取决于短时间内的市场倾向,导致技术研发失去先机,甚至跑错路线。部分企业研发机构形同虚设,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创新团队规模较小,高水平研发成果较少。

2.3 企业研发机构产学研结合度不紧密

(1)从研发机构建设模式上看,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普遍为内部设立模式,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与其他同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共建模式相对较少,在外部合作研发上的开放度不够,在信息共享、外部资源获取和吸收上存在先天短板,无形中延长了企业研发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时间。(2)从产学研合作形式和水平上看,拥有长期稳定产学研合作对象的较少,大多数为具体的科技项目合作或科技成果转让,合作期较短,合作形式单一,缺乏主动引导配置外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科研平台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及产品创新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速度。

2.4 企业研发机构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分布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地区分布集中、技术领域分布集中上。(1)从企业研发机构地区分布来看,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集中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大中型企业聚集、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市级企业研发机构集中在铜山区、沛县等企业数量较多、传统产业集聚的区域。(2)从企业研发机构技术领域分布来看,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均重点分布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领域等徐州传统优势产业,而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生物医药、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分布较少,难以匹配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需求。

3 工作举措

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提升工作,激活现有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以研发能力、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效引领示范新增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高度重视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建设与提升工作。

3.1 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力度,营造研发创新良好环境

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需要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和充足的资金保障,应通过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研发资金投入体系。一是衔接省级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细化徐州市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研发投入的扶持政策,争取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及能力提升专项资金,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作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享受各种政策最基础的条件。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券等现有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企业申请国家、省和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功能和杠杆放大效应,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引导创业投资等民间各类资金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重大自主创新项目集聚,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加快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研发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检验检测、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等专业化服务。

3.2 聚焦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做好分层次精准发力

启动实施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高质量提升培育库建设,构建企业自主可控的创新系统,支撑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梳理未建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建立台账,持续跟踪,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传和辅导,引导其按照“五有”标准自建内部研发机构,并进行登记备案,作为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的后备梯队。建立提质增效、优胜劣汰、持续发展的长效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已认定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和运行实效。二是鼓励建有市级研发机构的企业主动对接国家和江苏省战略布局,大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构建徐州市企业科技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精准定位、靶向发力,打造徐州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先行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3 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高企业整体研发能力

鼓励企业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同行业龙头或骨干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2],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局面,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一是切实把企业在产学研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人才引进培养、科研仪器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利益分配等创新资源融合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独立法人实体,依托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和创新资源,与企业的资金、生产、市场实现融合互补,助力企业掌握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研发机构科研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全面开放的思路,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鼓励支持徐州市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新设或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3],集聚利用国外资金、高端人才,搭建国际化的研发平台,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不断提高徐州市企业研究开发水平和行业竞争能力。

3.4 优化全产业链统筹布局,助推行业区域均衡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产业循环,促进强链补链,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围绕徐州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和“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中优势突出的行业门类和拳头产品,引导相关行业的科技研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加快形成更加集聚的发展格局和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地区、行业研发能力的均衡发展。二是兼顾技术创新与示范引领,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研发机构,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公开评选科技创新20 强及高成长20 强的企业研发机构,树立典型,形成“标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在行业技术领域内做深、做强,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隐形冠军”,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整体竞争力大幅跃升。

猜你喜欢
徐州市市级徐州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疫散待春回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县域经济发展市级统筹篇
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
融合·互动——徐州市商聚路小学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