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近郊村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22-03-08 13:24贾儒轩
项目管理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乡

贾儒轩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城市近郊村作为距城市最近的农村地区,是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需着重考虑的对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大量垃圾和污染物排向城市近郊村,城市近郊村的生态环境被大面积污染,存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生态保护意识单薄等问题。城市近郊村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向这些地区延伸,因而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而言也是一个潜在的优势。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城市近郊村地区广泛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统计山东省139个城市近郊村生态环境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其优势及不足,从环境治理设施建设的角度找出城市近郊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城乡融合过程中城市近郊村生态环境治理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对策。

1 城市近郊村定义及其生态环境现状

1.1 城市近郊村定义

1.1.1 城市近郊村的范围划定

某项关于居民到访率在空间分布上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15km范围内,居民的到访率是最高的[1]。因此,本文将距离城市15km范围内、以3层以下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具有耕地的村庄划定为城市近郊村。

1.1.2 城市近郊村的特征

与一般乡村相比,城市近郊村具有以下特征:①在交通方面,距城市一般在1小时车程范围内,交通便利;②在设施方面,距离城区较近,有利于城市各项设施向村庄延伸;③在发展方面,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支持[2],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与中心城区相比,城市近郊村具有以下特征:①在生态环境方面,受城市工业污染及热岛效应影响较小,且生态本底较好,具有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②在区位方面,距离城市一般在15km范围内,且一般靠近城市交通干道,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1.2 城市近郊村生态环境现状

1.2.1 城市近郊村的土地污染严重

(1)大量生产型企业聚集造成的土地污染。城市近郊村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和展潜力,比一般村庄更易聚集大量生产型企业,在城市外围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经济。由于近郊村庄的管理方式和环保意识较为落后,对这些生产型企业的环保约束力度不够,企业乱排乱放导致近郊村土地污染严重。

(2)随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城市近郊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农田资源,能够较为便捷地为城市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因而很多村庄以养殖和种植业为主要产业,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并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再加上处理方式落后,造成村庄土壤被大量污染[3]。

1.2.2 城市近郊村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1)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由于城市近郊村聚集了大量生产型企业,每天产生大量固体废物,处理不及时会对村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生活垃圾污染。由于城市近郊村距离城市较近,房租更为便宜,一些低收入群体多在此居住,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更多,再加上其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量生活垃圾散布在村庄及其周围,造成环境污染。

1.2.3 生活方式落后造成的其他污染

城市近郊村虽距城市较近,但其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与农村地区无异,加之其建设用地资源利用较为低效,常被作为城市的潜在开发地区,因而一些生活性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往往不及时。例如,有些城市近郊村由于处在拆迁计划范围内,并未进行厕所改造,厕所仍以旱厕为主。

1.2.4 城市近郊村的水体环境问题

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加之城市近郊村严重的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生活方式落后造成的其他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除了水体污染严重,大部分近郊村并未接通城市供水设施,仍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加上其较大的人口密度以及大量生产型企业的聚集,用水量巨大,地下水开采过度,造成地面下沉、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2 山东省城市近郊村生态基础设施调查

本文通过调查山东省部分城市近郊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建设情况,从侧面研究城市近郊村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统计山东省内139个城市近郊村是否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利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同类型城市近郊村的生态基础设施覆盖率。根据人口规模、地形地貌、村集体年收入三个方面对近郊村进行分类。其中,根据人口规模划分为[0,200)人、[200,600)人、[600,1000)人、1000人及以上4种规模的近郊村;根据所处的地形地貌,划分为沿海、丘陵、山区、河湖、平原5种地形的近郊村;根据近郊村村集体的年收入划分为[0,10)万元、[10,50)万元、[50,100)万元、[100,500)万元、500万元及以上5种类型的近郊村。在此分类基础上,分析哪些类型的近郊村生态基础设施覆盖率高,并探究其中的原因。

2.1 城市近郊村污水处理设施调查

2.1.1 不同人口规模的近郊村

如图1所示,人口规模越大的村庄,其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越高。由此可知,人口的聚集能够给村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规模效益,从而提升基础设施的覆盖率,有利于村庄的污染治理和生态防护。

2.1.2 不同地形地貌的近郊村

近郊村的地形地貌不同,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也不同:河湖型村庄因靠近水源地,比较重视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实现了全覆盖;丘陵型村庄、沿海型村庄虽然靠近水源,但由于村民的海洋保护意识薄弱,随意排放污水,污水处理覆盖率最低。由此可见,在加强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增强村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2.1.3 不同村集体收入的近郊村

近郊村村集体的收入越高,其污水处理设施的覆盖率越高,其中,年收入大于500万元的村庄污水处理实现了全覆盖。由此可见,充足的资金是促进近郊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因而政府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时要重点向村集体年收入较低的村庄倾斜,帮助其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实现近郊村污水处理实施全覆盖,进而形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

2.2 城市近郊村垃圾处理设施调查

2.2.1 不同人口规模的近郊村

当村庄人口规模小于1000人时,人口越少,村庄垃圾处理覆盖率越高,而人口规模在大于1000人后,覆盖率上升。由此可见,当人口规模较小时,产生的垃圾量相对较少,而垃圾处理也相对容易,可能只是简单的填埋处理,其成本不高,因而覆盖率较高。当人口规模较大时,垃圾处理成本上升,如果人口数量不足以维持垃圾处理的成本,就会使得垃圾处理的覆盖率降低。因此,对于不同人口规模的村庄,要应用新技术找到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垃圾处理方法,降低成本,或者多个村庄联合形成规模效益,共同建设垃圾处理设施。

2.2.2 不同地形地貌的近郊村

沿海、河湖及山地型等生态资源较好的近郊村对环境污染问题较为重视,其垃圾处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平原地区的近郊村,其垃圾处理覆盖率虽然最低,但仍在90%以上。总体来看,近郊村的环保意识较强,垃圾处理覆盖率较高。

2.2.3 不同村集体收入的近郊村

如图2所示,村集体收入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没有太大联系,只能说村集体收入越高越有利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由此可见,不可能每个近郊村都会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一方面,垃圾处理设施会影响选址地周围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垃圾填埋和焚烧会带来二次污染,不利于村庄的生态环境保护。

2.3 城市近郊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调查

2.3.1 不同人口规模的近郊村

如图3所示,人口规模越小的近郊村,其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的覆盖率越高,但总体改造情况较好。由此可见,厕所改革推行3年以来,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人口越多的村庄推进厕所改造工作的难度越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对厕所改造的宣传力度不足,村民的改厕意愿不够强烈。

2.3.2 不同地形地貌的近郊村

沿海、河湖和丘陵等地区生态资源较好的近郊村厕所改造情况较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平原和山地地区的近郊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覆盖率在95%以上。由此可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的支持下,近郊村庄无害化厕所改造的总体实施情况较好。

2.3.3 不同村集体收入的近郊村

近郊村总体改厕情况较好,其中村集体收入大于500万元的近郊村实现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由此可见,在国家政策及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农村改厕行动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3 城乡融合下城市近郊村生态应对策略

3.1 合理规划,提升村庄集中治污能力

在满足距离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在近郊村及附近村落之间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集中处理设施,通过管网管收集系统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4],有助于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并带动和促进周边村落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3.2 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要促进城乡绿色健康发展以及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均等化,必须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农村的绿色健康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农民身上,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是农村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需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素养,采取多种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宣传教育手段,向农民灌输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并最终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绿色发展的意愿[5]。

3.3 城乡统筹,促进城镇生态基础设施的合理延伸

城市近郊村距城区较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本底,但生态设施较为薄弱,因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足。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城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机制,可有效推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蔓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融通,提升农村的垃圾处理能力,减少城市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提高农村自身的自治能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早日实现城乡生态设施均等化发展[6]。

3.4 政策倾斜,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进度

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基本由政府提供,且种类相对较全,相比之下农村的生态基础设施比较简陋。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对村集体收入低[7]、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近郊村进行特别的政策扶持,鼓励其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一系列符合农村生态绿色发展要求的配套设施,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进度。

4 结语

在生态文明战略和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城乡基础设施尤其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势在必行。本文以城乡融合为背景,通过研究目前城市近郊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针对城市近郊村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由于本文仅分析了城市近郊村的生态环境效应,而对近郊村之外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不足,且其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城市近郊村存在一定的差异,需开展更深入的调研。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乡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NO TIME TO WASTE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城乡涌动创业潮
涌浪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