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兆, 杨光, 杨雅淇, 董蓬玉, 赵曜, 陈红雨, 杨松旺,何国忠, 贺锋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卫生资源,是一种独有的哲学思维体系和认识论,从“黄帝内经”理论具体到“中医学”的过程也是华夏文化不断扬弃的过程[1]。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我国中医药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概括,提出了“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的发展目标[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作为战略目标纳入了国家基本方略,并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方针[3],但在中医药领域,“公平”这一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4],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分配不均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5]。鉴此,本文对我国各地区的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绘制了洛伦兹曲线并计算其基尼系数,以期定量表达中国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公平性,并揭示现阶段我国各地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分布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发展规划提供实证依据和优化策略。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国务院等相关部门文件;卫生领域的书籍、刊物及相关学术网站等。
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和中医类研究机构[6]。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均属于中医类医院。
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共计65 809家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构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绘制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中医类研究机构在人口地理2个维度的洛伦茨曲线,并计算其基尼系数。
1.3.1 洛伦茨曲线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地理面积)累计构成比作横轴,以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中医类研究机构累计构成比为纵轴绘制洛伦茨曲线。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越靠近公平线,说明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分布越公平,越远离公平线则说明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分布越不公平[7]。
1.3.2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统计学家Gini对洛伦茨曲线进行了定量表达,从而得出反映公平程度的指标,并广泛用于能源、信贷、收入、医疗卫生等各种环境中[8]。其公式为:
G=1+∑Yi+Ai-2∑(∑Ai)Yi。
G代表基尼系数,Yi代表各地区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占各总量的比例,Ai代表第i个地区的人口或面积占总人口或面积的比例,(∑Ai)代表累积到第i组的人口或面积。通常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越接近于0,显示资源分配越公平;越接近于1,说明分配越不公平。其值小于0.2为绝对公平;0.2~0.3为相对公平;0.3~0.4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状态;超过0.6为高度不平等[9-10]。
2019年我国中医类卫生机构数为65 809所,占全国卫生机构(1 007 579所)的6.53%,相比2018年(60 738所)呈增长态势,增长率为8.35%。其中,东部26 217所、中部15 808所、西部23 784所,河北、山东、四川、广东占比最高。
表1 2019年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现状 单位:个
按人口累计百分比来看,中医类医院、中医类诊所的洛伦兹曲线接近绝对公平线,较为公平;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研究机构的洛伦兹曲线偏离绝对公平线,较为不公平。见图1。
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地面积累计百分比来看,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中医类研究机构均偏离绝对公平线,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公平。见图2。
按人口累计百分比来看,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的配置较为公平(G<0.4);中医类研究机构(G=0.527 44)分布相差悬殊,处于不公平状态。见表2。
按面积累计百分比来看,中医类医院(G=0.357 91)的配置相对合理;中医类诊所(G=0.466 53)的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中医类门诊部(G=0.706 78)、中医类研究机构(G=0.731 86)的基尼系数处于危险状态,表示在地理分布上高度不公平。见表2。
2019年,在人口维度上,我国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的洛伦兹曲线靠近绝对公平线,公平性较好。基尼系数的结果更加佐证了这一点,我国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均低于警戒线,说明我国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配置按人口分布总体处于公平的状态。随着《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的颁布,将更有利于我国维持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在人口方面公平的现状。另一方面,我国中医类研究机构在人口分布上的基尼系数为0.52,超过了警戒线,处于不公平状态。我国人口间的中医类研究机构分布差异悬殊,中医类研究机构数量少,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由于中医药研究发展的动力在于其临床疗效,其既往学术研究主要靠人体试验和反复的经验总结,缺乏统一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加之偏倚难以控制[11-12],使得好的治疗方法不能得到充分的推广应用;其二是对中医类研究机构政策保障还不到位,同时没有完善的研究人员行业标准和培训提升机制[13]。因此,如何在差异化的中医药资源投入下实现中医类研究机构与人口需求的规模相适应,将是下一步政府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应完善中医类研究机构的顶层设计,加强中医类研究机构内部的精细化管理[14],补齐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发展制度短板,如“双一流”建设对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支持、师承教育的专业学位申请考试科目改革、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真切体现中医药人才成长与学科特点[15],实现人口间中医类卫生资源的协调配置。
结合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结果,提示我国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在人口维度的公平性要优于地理维度上的公平性,且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研究机构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7,提示我国中医类卫生资源配置在地理配置上处于高度不平等的危险状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区占地面积广阔、人口密度小、欠发达城市比其他地区多、交通设施落后,加之社会经济上的发展状况[16]等多种原因阻碍了中西部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发展,导致了地理分布的不公平性[17]。政府作为中医类卫生资源配置的主导,首先应进一步改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兼顾经济因素和地理特征,增进对中医药资源薄弱地区的资源配置,对卫生服务半径大、卫生资源难以充分覆盖的西部地区,要注重政策优惠和资源倾斜[18],逐步减少省间、省内的资源配置差异[19]。其次,鼓励兴办中医类医疗机构和建立中医医联体,让中医药资源下沉并促进中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合理流动[20],开设中医药交流平台[21],以提高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可及性[22-23]。最后,社会和公众双方应加大中医文化的宣传和接收力度,改变固有理念,促进新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与中医的互动,积极探索便民、利民、惠民的智能中医药服务新模式[24-25]。
在当今多元化深度交流的状态下,“中医”这个传统概念被世界重新认识,并逐渐被世界所接受[26-27]。聚焦国内,《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必要性[28],这些都给予了正在努力发展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助推力[29],中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30]。但以“以人文本”为出发点,中医类研究机构数量少且在人口和地理分布上均分配不公平;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在地理分布上不公平为现阶段我国中医类卫生医疗机构主要存在的公平性问题,除上述有关建议外,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普及方式,充分发挥中医类医疗机构的特色,以需求为导向增强中医类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使中医服务成为“人人享有,共同受益”的公益性福利事业[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