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和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职业倦怠差异

2022-03-08 11:08宋丹郭建兵田悦孟雪梅蒋克梁晓亮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急诊科内科职业倦怠

宋丹, 郭建兵, 田悦, 孟雪梅, 蒋克, 梁晓亮

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最早提出“Job Burnout”一词,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情绪衰竭、身心疲劳、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1]。Maslach等[2]对职业倦怠下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操作定义,包括3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低落。近年来,护士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也越来越受到护士、护理管理者、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关注[3]。研究发现,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4]。由于护士需要经常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其职业风险也更高,工作的复杂性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极大压力[5]。而急诊科的就诊患者病情普遍具有急、危、险、重的特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环境与普通内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6]。陈守燕[7]的研究发现,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较普通护士更强,但急诊科与其他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程度差异及特点分析比较的研究目前仍很缺乏。本研究对急诊科和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进行职业倦怠差异的分析比较,旨在为针对性降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率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18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唐山市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及2所二级综合医院为研究现场,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该4所医院的98名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和73名急诊科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从事护理工作;在目前科室工作时间≥3个月(不包括实习生);无严重躯体疾病;无明确诊断的严重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

1.2 调查工具

1.2.1 急诊科护士工作情况调查表自编急诊科护士工作情况调查表,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业、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所在科室);工作环境(含加班情况、晚夜班频率、医患关系、人际关系、工作环境满意度及压力释放途径等);个人身心健康状况(含健康疾病史、家族史)。

1.2.2 职业压力源量表主要参照陈建萍[8]编制的《临床医生工作压力源量表》,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每题分值为1~4分,由组织管理、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外部环境以及医患关系7个维度38个题目组成。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α=0.923)。

1.2.3 职业倦怠问卷(MBI-GS)采用Maslach编制并由李超平修订的MBI-GS中文版量表进行职业倦怠的调查[9]。MBI-GS量表包含情绪耗竭、消极怠慢和成就感3个维度,每题采用Likert 7级评分方法,从“从来没有”到“每天都有”,分别赋予0~6分,其中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得分越高,则个人成就感得分就越低,说明倦怠程度越严重。共计15个条目,其中情感耗竭5个条目,11分以下为低分,11~15分为中等,15分以上为高分;消极怠慢4个条目,8分以下为低分,8~12分为中等,12分以上为高分;成就感6个条目,18分以下为低分,18~22分为中等,22分以上为高分。各维度的得分为本维度所有条目分值总和。Cronbach'sα=0.881,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调查员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并使用自编急诊科护士工作情况调查表、职业压力源量表、MBI-GS 3个量表对所抽取的全部护士进行评估。并由2位调查员进行信息记录,调查完成后,两位调查员需核对信息,检查无误后录入电脑存档。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参与调查的医院共有急诊科护士98名,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327名。其中81名急诊科护士参加调查,按年龄、性别和工作医院相匹配的81名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中有73名参与本次调查。两组护士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婚姻状况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2.2 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压力源比较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量和时间分配、日常工作和专业压力、患者护理压力、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的得分均高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压力源比较 单位:分

2.3 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职业倦怠率比较

急诊科护士的总职业倦怠率显著高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者职业倦怠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 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职业倦怠特点比较

急诊科护士在情绪耗竭、消极倦怠得分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个人成就感上,急诊科护士得分显著低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职业倦怠率比较 单位:例(占比/%)

表4 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职业倦怠特点比较

3 讨论

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而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情况更为明显,可能和急诊科高风险、高强度、高标准的工作环境有关[10]。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会因职业倦怠对其身心健康、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职业规划等方面产生诸多负面影响[11]。若想有效地解决该问题,需先明确造成急诊科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基于此,本文将急诊科护士和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率、倦怠特点、压力来源等方面进行对比,旨在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结果显示:①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率显著高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这与现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12]。②急诊科护士在工作量和时间分配、日常工作和专业压力、患者护理压力、管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得分均高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得分,其中在工作量和时间分配问题上的得分是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得分的1.71倍,说明急诊科护士的压力来源较广较深;而其中在工作量和时间分配问题方面对急诊科护士的影响最大,这两个方面可能为其职业倦怠的主要来源。③在职业倦怠特点方面,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在情绪耗竭、消极倦怠方面得分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低个人成就感上,急诊科护士得分显著低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说明急诊科护士与非急诊重症内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低个人成就感上,与卜敏和卢巧梅等[13-14]的研究相似。

根据压力来源和职业倦怠特点分析急诊科护士倦怠率高的可能原因为:急诊科是临床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之一,其病死率相对较高,急诊科护士时常面对濒死患者,导致急诊科护士成就感低;并且现实中多数护士继续深造和晋升的机会少,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低,使急诊科护士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降低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15]。低成就感、高压力的状态对他们工作潜力的释放和身心健康必然产生不利影响[16]。

建议医院管理者应进一步关注护士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干预职业倦怠。如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时长和工作量,使其身心压力都得到有效地疏解。另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急诊科护士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予以提高,从而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成就感。

猜你喜欢
急诊科内科职业倦怠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内转科型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